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下高校本科教學融合發展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梳理了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化教學理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應用模式、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與教師信息的文獻資料,指出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認識片面性以及缺乏系統性思維性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在該領域的研究趨勢,為新時期系統化研究信息技術與高校本科教學融合奠定了先期研究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習;理論教學;融合;資源建設;信息素養
1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已融入全球經濟、文化、制造、工程等領域,信息技術是促成行業發展新的技術動力,在這一種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全面進入全面信息化時代。西方發達國家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首先,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從制度上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實施;其次,在資金等方面的投入,支持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軟硬件的建設。當前,對于高等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理論及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包括: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化教育理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應用模式、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與教師信息素養四個方面。
2信息化教學環境
在信息化教學環境的研究方面,國外最早提出“智慧校園”的概念美國IBM公司。在國內浙江大學首次提出“智慧型校園”,與此同時國內學者也從多角度對“智慧校園”展開研究,包括在理論層面對“智慧校園”概念、內涵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設路徑。黃榮懷等在《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文提出:“智慧校園的五個基本特征和定義,認為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高端形態,是數字校園發展的理想追求。并提出了支撐智慧校園建設的五種關鍵技術。”從眾多研究來看,“智慧校園”概念的提出為數字化校園建設指明了方向。實踐表明,“智慧校園”極大改善傳統課堂的弊端。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及教學管理對于新時期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課堂(教室)是利用傳感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優化知識呈現內容、便捷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互交,具有情境感知和管理的新型教室。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促進的主動學習項目、明尼蘇達大學的“主動學習教室”、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交互教師”等。國內學者研究也提出了“未來教室”的框架,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未來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電子課本、電子課桌、電子書包、電子白板等,在資源方面,由模擬媒體到數字媒體,再到網絡媒體,資源最終都在教育云上,內容達到極大豐富,從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即依托實體空間,采用數字設備和數字技術,建設信息化教學環境,利用信息化媒介有效促進人才培養。國內目前研究處在理論層面,缺乏實際建設的案例。國內外在對通用教學平臺的開發與研究方面,2016年之前,多集BlackBoard平臺,以BlackBoard為關鍵詞,在知網平臺搜索到上千篇相關研究文獻,在該層面的研究成果豐富。隨著在研究的不斷推進,對通用教學平臺的開發與研究轉向到智慧課堂方向,移動信息技術融入MOOC成為新的熱點,現有不少成功的平臺在推廣使用,“雨課堂”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據清華大學新聞網報道由學堂在線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研發出“雨課堂”,“雨課堂”一種全新的智慧型教學工具。“雨課堂”體現“互聯網+”的理念,“雨課堂”通過信息技術將互聯網社交平臺和課堂教學課件有效融合,促進學生及時的在線預習、學習以及教學互動。對于“雨課堂”的研究,在知網搜索顯示共有21篇相關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雨課堂”的應用上。
3信息化教育理論
3.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備受國內學者推崇,該理論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維特羅克首先提出。維特羅克發展了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維特羅克的觀點不僅考慮到學習者對于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還考慮到學習者的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調動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同時學習者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這將不斷促進學習者適應新知識的更新,從而實現個體的可持續的發展;學習者在接受知識是主動建構,不是被動接受,人腦在處理信息時是有選擇性的,只有賦予輸入信息意義的關聯,才能構建出知識的體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入到國內,受到教育技術領域的廣泛重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國內教育技術領域主要理論支撐。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對比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差異,西方國家教育側重學生主動學習建構知識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國內教育側重教師的教學,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積極意義,其弊端在于忽視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因此,國內學者在引進這一理論的同時也做了相應的改革,以適應當前我國信息化的教育教學。具有典型性的研究成果有:祝智庭等人提出的“協同學習理論”,何克抗的“教學結構理論”,李藝等人關于“績效結構”的研究。南國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公式“現代信息技術”ד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成功的信息化教育,黃榮懷等人的“移動學習理論”與“TEL五定律”等。這些理論大多是在國外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缺乏創新。
3.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國際上在關于信息技術融合到教學中的眾多論著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教育技術論壇的第三個年度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指出:“數字化學習的關鍵是將數字化內容整合的范圍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課程,并應用于課堂教學。”國內學者適時借鑒了國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成果,并對其定義、實踐原則、意義及內涵、層次和基礎、理論和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但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是“信息技術”,其目的實現了教學結構創新,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但是教師與學生必須適應新技術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實踐表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當前的高校教學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人本層面的關懷。
3.3混合式學習理論
美國學者羅布耶著書《教育技術整合于教學》。書中強調了各種教學理論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意義和作用;分析了主導型模式、建構型模式、混合型模式具體表現,及其理論基礎。之后在眾多學者積極的研究下,混合學習的理念對于主導—主體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積極的意義。國內研究混合式學習理論起步較早,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學者提出:利用媒體的優勢技術,恰當的將各種適應教學的媒體進行組合并將在運用于教學之中,其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從學習對象看,混合式學習則更為側重髙等教育和企業培訓。
4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及應用模式
在世界范圍內,教育信息化經過發展在硬件基礎設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資源整合與共享模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有效應用與績效問題等方面的研究。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發起開放課程資源項目,緊接著許多世界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伯克利大學相繼開放課程資源,這對于社會傳播知識、促進知識共享起到積極的作用。2003年國家教育部啟動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計劃,該計劃以互聯網為平臺,依托信息技術和高校名師的資源,開發優質網絡課程,并免費實現上網共享。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啟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計劃”,“十二五”期間,該計劃實施完成了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工作。高等教育領域MOOC平臺上線的慕課超過1400門。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686門課程,其中涉及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有15門。在精品課程建設和質量工程項目實施的同時我國眾多學者展開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如,岳秋采用抽樣對比研究方法,研究了麻省理工大學和國內精品課程,指出國內高校精品課程提升的方向;鐘曉鳴的撰文以耶魯大學開放課程為例,闡述了該校在自學課程和網絡課程的特色,總結了耶魯大學網絡課程項目的建設經驗;張大良撰文從以質量為核心論點系統闡述了精品課程建設的舉措以及重要意義;王愛華撰文闡述精品課程與教育部質量工程的關系,并針對共享資源問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5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與教師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引起了課堂教學的深刻革命。許多學者開始關注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與教師信息素養,并進行反思和研究。有研究表明:“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雙向互動整合,體現在課程知識層面的貫通、課程經驗層面的三層面融合和課程文化層面的創生,并最終使三種不同的課程觀借助于信息技術走向統一融合。”還有研究表明:“只有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內涵拓展到‘技術—課程—人—社會’‘四位一體’整合的有效性范疇上,堅持多元化與標準性、建構性與接受性、生成性與目標性相統一,才能更好地得到社會認同與接納,得到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6現狀問題
從對已有文獻的研究不難看出,信息技術與高校本科教學融合的有較好的理論基礎,高校教學普遍重視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但在教學實踐與教學思想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教學實踐方面認識問題。由于思維慣性等片面因素的影響,有些學者認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就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更深層次的、更系統性的應用,這必將導致“技術至上”的觀點泛濫。因此,對教育與技術的關系,既要看到技術對教學具有的促進作用,又要看到技術有其不足,要發揮信息技術推進學習作用、底層支撐作用。缺乏系統的整體思維。信息技術與高校本科教學融合的研究相對比較片面,大多研究或是只針對教學展開研究,或是在理論層面的研究,沒有站在信息技術服務培養人才的高度。
7結語
國內外眾多學者一致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必須是改變整體教學結構。就國內而言在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的研究還不夠完整。除了通過“學教并重”理論和“主導一主體”教學結構去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一點在諸多專家學者的理論中闡述的比較完善,但在“師生和教學內容”、“師生和教學媒體”、“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并沒有系統的研究成果,這為本類課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以及展開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黃榮懷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04):12-17.
[2]楊宗凱.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展望———未來教室、未來學校、未來教師、未來教育[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3]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05):5-10.
[4]朱永海.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三個層次[J].中國遠程教育,2009,(03):65-68.
[5]樊彩萍等.論信息技術與課程:從有效整合走向整合有效性———兼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遠程教育雜志,2010,28(03):25-29.
[6](美)羅布耶.教育技術整合于教學(第3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4.
作者:孫皓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