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下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和行業,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推動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改革。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必須積極應對思政課教學中遇到的新挑戰,采取各種策略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0引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課堂和主渠道,是高校所有課程中覆蓋面最廣的核心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和新載體。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所以高校必須借助新型信息化教學技術使思政課教學“動”起來。
1信息技術環境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意義
1.1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思政課,承擔思政課教學任務的是各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馬院的建設,以期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當前,傳統的思政課堂已難以有效吸引學生,2019年2月23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要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所以,在科技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變革背景下,不僅引發了信息傳播和交往方式的重大變化,還對“立德樹人”所立之“德”、所樹之“人”和整個教育過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際間的交流互動也越發的便捷,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也越來越明顯。所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從而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尤為重要。信息技術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結合實際貫徹黨的方針、加強理論教育、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全面做好立德樹人的工作。
1.2有利于改變單向保守的教育理念
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2]信息技術環境下,要將教師作為向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開放的、包容的、服務的教學理念來開展教學工作,最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的流速加快,涉及范圍變廣,在此基礎上,師生能夠進行雙向選擇,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傳播符合社會的規范要求和人的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念,學生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在平臺上有選擇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正是信息技術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創造的有利條件,學生有任何問題建議或是一些思想交流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也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并交流意見。這種模式將教師和學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有助于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2021年6月,筆者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200名大學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有86.5的大學生認為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利大于弊。
1.3有利于豐富單一的教育資源
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撐,2015年,教育部頒布《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意見的頒布進一步豐富了思政課教學資源,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革。[3]所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思政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育信息資源和教學模式中,而是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平臺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同時開拓新的教育資源。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可利用網絡上的案例、視頻以及VR技術等資源,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但顯得生動活潑,而且貼近學生實際。將教師的現有知識水平與網絡優質資源相結合,實現線上和線下各種資源的優化重組,給大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學習資源。據問卷調查顯示,有78%的學生認為在各種平臺中能隨心所欲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目前,智慧樹、超星爾雅、學堂在線等平臺有大量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教師、學生隨時可共享平臺中的教學視頻,實現了教育優質資源的共享。
2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挑戰
2.1多元復雜的網絡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課教學者的主導地位
傳統思政課教學課堂,老師是主導者,但在網絡化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渠道逐漸多樣化,除了從課堂教師的講授中吸取知識外,大學生還可通過各種信息化平臺,隨時隨進行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獲取,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資訊。網絡帶給學生便利化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會產生諸多負面效應,多元復雜的網絡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課教學者的主導功能。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0年3月的統計數據顯示至2020年3月前,中國網民已高達9.04億,平均每人每周上網超過30小時,其中有88%的人每天上網超過5小時,而大學生是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問卷調查顯示,超過70%的大學生幾乎每天都在使用新媒體,可見,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頻率非常高。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4]。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每一個人都能接收到信息,也可以傳遞信息。不同的人對不同信息的看法和評論都是不相同的,由于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導致對一些信息缺乏理性的鑒別和判斷,多種信息的多種觀點,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念,多元價值觀思想的沖擊,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處在多樣且不確定的環境中,最終導致思政課網絡輿情掌控和引導難度增加,同時也給教育者在思政課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
2.2不同的課程資源對思政課教學的系統性產生一定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2020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各大高校都引進了相關的課程資源,構建起了MOOC、SPOC課程教學體系,筆者所在的學校就通過自購擁有了思政課在線開放課程。但是由于目前課程在線平臺較多且很多高校在公共平臺上建立了思政課開放課程,這種眾多的課程信息以及學生碎片化的學習弱化了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例如,同一門課程的同一章節內容,不同建課學校授課視頻上課的時數和上課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導致學生在學習眾多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難以構建起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信息化時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通過網絡獲取大量課程資源,面對眾多的資源信息,大多數人都會采取一目十行速度瀏覽,對資源內容也缺少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所以不同的課程資源對思政課教學的系統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信息技術環境下,打造的思政課由于其“時尚的包裝”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在二者融合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將信息技術運用的太過于異化和形式化,最終影響了知識傳授的系統性,使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大打折扣。
3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有效策略
3.1擺脫信息技術的負面束縛,強化教育者的主導地位
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會產生雙面作用,應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努力擺脫信息技術給思政課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不管信息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教師始終都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著。信息技術條件下,在云課堂、慕課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在課前積極整合各方面的教學資源,提高對課程的把控力,把握教學的節奏,不能讓信息技術牽著鼻子走。其次,網絡信息化時代,教師要積極關注國內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并融入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對國內外的錯誤輿論展開批判,據問卷調查顯示,有77.5%的學生接收到不良信息,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錯誤思潮的侵蝕。同時對正確輿論進行分析,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后,思政課教師應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加強課后和學生的交流和答疑。據問卷調查顯示,幾乎90%以上的大學生使用QQ或微信或微博。所以教師可通過QQ、微信、釘釘、微助教等平臺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和學生進行交流,更好的強化教育者的主導地位。
3.2尋求思政課教學與信息碎片化的平衡點,提升教學的系統性
信息技術條件下,由于知識資源的渠道眾多,大學生獲取的知識內容是碎片化的。所以,為了更好的完成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提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首先,將傳統教學和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教學內容,教師可將碎片化知識整理成思維導圖,實現將零散(碎片)的知識變系統,達到隱性知識變顯性的作用。其次,從整體上把握思政課程體系,使以課堂教授方式傳遞的教學內容與以信息技術承載的教學內容相互補充,共同構成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體系鏈。最后,思政課教師在開學前選擇好一些質量較高的教學信息平臺,最多不超過三個,開學初重點推薦給學生,并布置學習任務,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盲目尋求知識資源,增強教學內容的系統性。
3.3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素養,增強教學有效性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思政課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與時俱進,學習并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首先,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可通過分階段培訓的方式,第一階段為基本運用階段,第二階段為熟練運用階段。將一些年齡較大、對信息技術接觸不多的教師安排為第一階段,通過培訓,使其掌握基本技能,解決好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如何用”的問題。青年教師和處于中間年齡段的教師可安排為第二階段,主要解決“怎樣做”才能更好的使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培訓可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進行。其次,思政課任課教師還要學會對各種信息技術理性甄別和選擇,對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不機械盲從,選擇適合自身教育方法,貼合教育內容的技術手段。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以身作則,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要做到言行一致,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4結語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做好宏觀指導工作。首先,要有相應的政策出臺,優化和統籌思政課資源。這些課程資源包括優質教學資料、優質師資、優質技術人員、優質課程平臺等資源,以更好的打造信息技術與思政課融合的精品課程。其次,學校要建立獎評制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設置有思政專項課題,組織如各種比賽,如思政微課件制作、微電影等信息化教學大賽等,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和學生學校要加大獎勵的力度。最后,學校要加強監督。學校教學主管部門如教務處要定期加強對思政課尤其是作為開放平臺上線的思政課的審查,確保立場、觀點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吳晶,胡浩.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光明日報,2016-12-09(1).
[3]韓學芹.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挑戰和機[J].中國的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7.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作者:王曉霞 單位:商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