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信息技術時代,人們通過大數據和信息技術能在短時間獲得大量思想和教育信息,使得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和多層次互動態勢更加凸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必須調整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政策導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精準性,更好地契合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信息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涉及人的精神生產和觀念改造的社會教育活動,它的成效與人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效果緊密相關。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相關技術知識,遵循腦科學的相關規律,有效實現教育廣大學生,使其對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具有正確認識,這不僅關涉人本質的全面發展,而且關系到高校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因此,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研究納入學術研究視野,是時代環境新特點的需要,也是思維的起點范疇需要,還是信息技術領域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的需要。在全新的信息技術視域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充分借鑒認知心理學、社會認知、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科學相關研究成果,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與主要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特征相融合,以此來推進時代價值發展、理論思維創新和實踐路徑優化。
一、信息技術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變化
信息技術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時代特征與人的主體性的緊密結合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對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現象自身的價值、意義等的認識,表現為對主客體價值關系的認識和對主體實踐結果的價值評價。信息技術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現為兩個方面的主要變化。
(一)信息技術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方式變化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著整體技術層面的全面升級,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認知方式上展現出全面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的行業生態。這種新的生態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方式呈現出情景化和獨特自主性的特征。這些特征表現在價值教育中,信息技術通過與教師、學生交流,使得在特定教育情景中人都能夠及時獲得信息反饋,形成完滿的對象化教學活動體驗,進而使得人本質需求得到滿足,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產和觀念改造的實效性提升,特別是通過教師的創造性教育,能夠在價值引領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自主性提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
(二)信息技術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轉化信息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運用信息技術科學的相關成果,多學科視角透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認知現象,探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實效性提升問題,突破傳統認知研究多關注知識性認知的現狀,將研究視角從傳統教育活動領域拓展到主體認知領域,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就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在其教育的內容、理念、方式等方面,遵從社會發展規律,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的時代特征,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承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學規律和學生需求,形成合理化社會關系,以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生存社會化,使學生自覺、自愿、自主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信息技術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實困境
(一)現有研究工具本身存在局限,致使教育內容偏離教育目標人工智能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擺脫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觀性強的問題,提供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教育平臺和維度視野。但是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面,現有的技術工具運用仍顯單薄,特別是對腦認知機制的研究,存在較大技術瓶頸,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絕大所數都是在特定的課堂情境中,以邏輯嚴謹的語言形式,闡釋和講解復雜的人腦機制和心理機制,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技術篩選和有效教育活動組織,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出現偏差,使得技術試驗的成果很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過程中得到完全的展現,也就達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這一教育活動中存在復雜的人際關系、復雜的人際互動以及復雜的個體認知運行,信息技術手段將人從社會存在的環境剝離出來,用這樣的思維范式,去說明社會存在中的人心理和思維,就會出現表達的模糊和精準說明不足,就會使得教育目標難以內化于心,教育內容難以達到教育目標。
(二)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充分解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育實效性欠佳近些年,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應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尤其是在認知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很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們也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并不能完全理解和充分解釋人的精神活動和行為活動,并沒有達到在技術載體中身心的完全融合,這就使得高校沒有真正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也就沒有深入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上的重視,實際上仍然采用舊式觀念看待新生事物,處理日常教育工作,甚至出現工具很先進,卻不會使用的尷尬狀況,致使出現打著人工智能技術活動的名義,進行娛樂活動之實,認為既然信息技術不能完全解釋人腦活動和思維方式,那就把信息技術看成可有可無的輔助教育手段,在實踐中仍然強調客觀因素,不考慮人本質的實際需求,不顧學生的意愿,采用落后的方式進行強制性講授和宣傳,使得復雜的認知學習,變成簡單的概念灌輸活動,引起學生反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欠佳。
三、信息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的實踐探索
(一)信息技術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拓展,有效滿足人的主體性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于人本質和人腦的社會教育活動,其目的在于滿足教育主體的需求,形成合理化的對象化互動,提升對生命和社會價值的理解。對于任何一個處于教育過程中的個體而言,都需要以高度的自覺性行為來處理主體性的需求,使其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明確自身發展和學習的需求是什么,進而自覺地產生欲望,并將欲望內化為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以此來保障人的主體性價值追求的實現。“當然,這種引導應建基于對受教育者已有政治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充分考慮,發揮其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教育引導,形成其對相關理論與思想的自覺選擇。”[2]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模式變化的特點,將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智慧課堂”和“智能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運用大數據和智能化教學設備,精準把握特定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狀況,形成人機二元協作,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人工智能交互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角色,動態收集青年學生的數據信息,發揮宣講和傳播思想政治理論的作用,隨時隨地滿足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需求,同時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時追蹤和分析青年學生的思想動向、行為方向和價值取向,使得深入細致的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現實,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有效拓展教育途徑,滿足人的發展性需求。
(二)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認知的轉化與升華,提高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關于價值理念引導和理想信念樹立的教育,信息技術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自由時空轉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出現社會價值的升華,促進人的發展。在實踐的過程中,其展現為突出的時代社會價值追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內化。尤其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必然會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以越來越短的時間生產出越來越豐富的物質資料,這樣人們的物質生產時間就會縮短,人就會有更多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通過這種自由個性的實踐活動,就能提升對象化認知,就能引導和教育人對自身需求開始合理化追求,就會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使得人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與現實社會共同理想的一致性,獲得真實幸福感的體驗,“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群眾階級利益的表達和實現的思想保障作用,自覺地用正確的理論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對科學思想理論學習的自覺傾向。”[3]還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響應速度,確保人的價值追求方向,持續不斷滿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價值追求,塑造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論和思維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77.
[2]葉湘虹.論建構主義學習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89-194.
[3]劉莉.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中的認知心理因素[J].科學社會主義,2012,(6):140-143.
作者:許洋毓 陳江波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