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課改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中課程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科化的課程,許多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出現迷茫和挫敗,而地理又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變得枯燥乏味,毫無新意,更是讓學生出現厭學情況,對于學習地理沒有興趣。為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本文將探討新課改下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
近些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教師要積極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充分利用新課改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相關問題,師生共同討論探究,解決并得出地理結論的過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1利用案例引起學生興趣
新課改下的地理教材相較于傳統教材,沒有了繁雜沉悶的知識性文字表述,多的是案例與活動,而其最大的特點是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案例入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地研究分析案例中內容,將案例中所表達的具體的地理知識,表達的思想進行總結。課堂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閱讀案例,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案例的聯想以及延伸分析能力。讓學生養成思考聯想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案例也可向課外進行拓展,要注意選用案例要與時俱進,將當下的社會熱點加入其中,做到內容豐富飽滿,有效地幫助學生開發拓展自己的知識體系,引起學生的好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2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地理這門課程,想要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體驗,在情境中讓學生去感知,成為最好的途徑。對于學生來說,情境的體驗是很重要的,而體驗可以更好的生成情境,如果課堂中沒有情境,而是生硬枯燥的知識點講解和練習,那學生也很難融入課堂,思維也不易和教師同步。例如在學習“山谷風和海陸風”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要將海陸熱力差異向學生講解介紹,然后再向學生介紹講解這種差異所能引起的海陸風的事實。而山谷與其附近空氣之間的熱力差異導致了山谷風的形成。然而,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講解,學生腦海中并沒有這些概念,海陸風和山谷風的形成原理以及其帶來的影響和現象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山谷風在日常生活中又難以接觸,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交流探討、提出問題等多種方式,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生成情境。而學習“人口增長”問題時,便可貼近生活,從身邊剛出生孩子的話題來展開,并通過此話題引出某地區人口增長的案例進行探討,結合教材中出現的圖表來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的特點,總結出人口增長的概念和特征,達到從生活現象獲得知識的目的,將生活中的情境地理化,一改傳統課堂的乏味生硬,創建出情境豐富、生命力十足的課堂,充分激發學生對于學習地理的興趣,從中還提升了學生的聯想能力以及上課過程中的專注度,對于地理知識點的學習不再是筆記和背誦,使學習到的內容在腦海中更加牢固深刻。
1.3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維持學生興趣
在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勢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自己固有的學習方式,去嘗試新的學習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是一門人與環境的課程,長期處于課堂中難以發現自然中的地理現象,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從自然中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例如,在探究“市區氣溫比郊區高”時,教師可布置實踐觀察作業,將學生分成小組,在市區和郊區的各個相同時間段統計溫度并記錄,回到課堂時將記錄結果展示,并提出相關問題“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再由各個小組討論總結并做出回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做到勞逸結合,同時還提高學生的合作組織能力,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探究知識的欲望,有效地將生活和學習相結合,學習方式也因此得到轉變,不再是停留課堂中對于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而是在新奇未知的學習生活中自我調節,自主探索,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于學習興趣的維持。
2轉變教學模式
2.1合作學習的教學新模式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育方式,由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探究學習不可或缺的便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需要由不同的學習任務來進行展開。例如,教師引出課題“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并提出問題,是什么導致了晝夜交替和四季的變化?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得出結論,也可針對課題再次提出與教師不同的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好地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引發學生發現新的問題,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也通過探討得到提升。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更好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動力和研討動力,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命力與活力的,在這樣生機勃勃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有對于學習的壓力與厭煩,取而代之的是積極主動地進行研究、探討和學習。
2.2注重營造課堂氣氛
教師營造的課堂氣氛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于課堂的熱情和參與度。新課改所倡導的便是生活化的教學,教師需要營造一種輕松的、愉悅的、非常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可以由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大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和意見。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地理知識點問答競賽,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同時由學生擔任提問者來提出問題,兩組同學以搶答形式來回答問題,期間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踴躍競爭,而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起到調節引導的作用,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但要注意及時糾正學生錯誤和不規范的問答,以免在競賽過程中出現問題對學生產生誤導。知識競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內外地理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在輕松愉悅的過程中接受知識,改變了傳統的枯燥學習所帶來的壓抑感,更好地提升了學習效率,也很好地消除了學生對于教師的刻板印象,使得師生關系更為融洽自然,為以后更有效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聯系圖片深入學習
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內容會以漫畫形式進行展示,各類風趣多彩的插圖演示,使得內容知識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插圖達到教學目的。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便是掌握地圖,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注意地圖的運用,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學習,認識、了解和掌握各類的地理知識,使地理知識記憶起來更加容易。當然,地圖也并非局限于教材上的地圖插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和展示更為立體、生動的地圖。在學習“板塊運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動態圖或視頻,向學生呈現各大板塊的運動方向,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知識。這種動態的展現方式使知識點內容更加直觀明了,比靜止的圖片更能讓人理解,教師可結合動態圖或視頻中的典型地理位置,列舉一些板塊運動對地表產生的影響的例子,如大西洋、紅海和東非裂谷帶是由板塊張裂形成的,而喜馬拉雅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是由板塊碰撞所形成的褶皺山脈。不光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同樣需要利用地圖來進行學習,在“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的學習中,結合地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響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通過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找到我國的主要河流,再找出武漢、重慶等城市,帶領學生結合地圖總結出這些城市在河流交匯處的原因。同時,也可提出問題,如廣州、上海、天津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有哪些共性?再由學生自主分析地圖得出結論,由學生自主發表見解,如有問題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免誤導學生。通過呈現動態地圖的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知識點,印象也會尤為深刻。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看地圖、記地圖、分析地圖的好習慣,還需要多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地圖,打破傳統教學中枯燥乏味且單調的生硬記圖法。
4與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缺乏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概念理解的情境,不能有效地吸收并理解這些知識和概念,也不能很好地應用于生活和社會的真實環境,成為學生學習興趣降低、阻礙學習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將生活實際和地理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讓學生貼近生活,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并理解地理常識,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素質提高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在學習“交通運輸與布局”時,便可以從身邊常見的交通方式入手來進一步展開探究,從交通工具、交通路線以及交通速度等多方面,記錄生活中常見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等這些交通運輸方式存在的優缺點,以及怎樣合理地進行區位選擇。單靠教材上的文字描述,很難建立起清晰的對于概念的聯系與理解,但結合生活實際,面對過于專業化的知識也可以迎刃而解,做到充分理解與應用。當然,生活中的地理也不止于此,由晝夜的交替和四季的變化來引出地球自轉與公轉的規律,由此來展開課題,能更好地理解并學習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所在;而通過互聯網,讓學生了解最新的重要事件,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適用性也很是廣泛,與生活息息相關,要充分讓學生貼近生活,學習周圍的事物現象、地方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內政外交熱點。也要走出課堂,進入生活,進入自然,觀察、發現、體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善于發現,主動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新合作的能力。
5總結
綜上所述,想要完成教學任務,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只有先培養興趣才能進行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有很大提升,正體現了新課改理念對于學生學習的作用。望此次論述可被高中地理教師作為參考,以此來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梁九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究[J].人文之友,2019(1):198.
[2]張波.關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的探討[J].東西南北:教育,2019(18):0293.
[3]吳瑜,許仁田.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明日,2018(12):119.
[4]虞燕麗.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策略探析[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8(4):45-46.
[5]鄒超.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好家長,2017(73):122.
作者:何晶晶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