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金融產業持續發展的當下,保險、銀行以及信托與債券都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銀行業,其發展極為迅猛。比如商業銀行所推出的信貸業務,就成為最關鍵的收入來源,但也會有信貸風險。本文將基于信貸風險管理理論,探討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的問題及科學化的應對策略,以提升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能力,降低小微企業信貸風險。
【關鍵詞】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概述
1.信貸風險的識別
識別信貸風險,是指對風險源風險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波動性加以識別。在明確風險源后,就要利用創新技術找尋其中的風險因素。隨后,分析總結已識別出的相關因素并分門別類,以計算各個影響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并找出核心因素和風險波動的關聯點,即可對新的業務展開風險識別,為后續的評估工作提供客觀數據。
2.信貸風險的評估
針對信貸業務存在的風險展開識別工作,需要先識別出其中存在的風險,再依據核心參數的過往數據、行業經驗及相關計算結論,評估風險系數。總之,如果要展開準確且高效的信貸風險管理工作,就必須保證該流程的精準度。
3.信貸風險的管控
管控信貸風險時,需要基于評估結果和實時市場需求,決定需要用什么應對措施和策略,才能規避潛在風險,避免造成嚴重損失。
二、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的主要問題
1.商業銀行內部協調機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商業銀行都在內部設立了信用審批部門,并在該部門下設公司業務部、信貸管理部及私人理財部。這三個部門相對獨立又具有一定關聯性,但彼此的業務范圍并不一樣。比如私人理財部及業務部,主要是在選擇客戶之后,篩選出其中的優質客戶,讓銀行擁有足夠的優質客源,進而獲得額外利潤。且這兩個部門在對客戶展開調查之前,會根據實際情況撰寫貸前調查報告并上交到信貸管理辦公室,以便后期開展信貸業務。信貸管理部則主要基于貸款分離原則,向客戶提供各類信貸業務。在此前提下,編制和銀行信貸業務相關的規章制度,持續調整信貸業務的審批程序。
2.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內部控制不足
首先,商業銀行并沒有正確認知信貸管理的內控工作。大部分銀行認為,展開內控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各類工作系統或業務規章制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因為內控的真正含義是令企業或銀行在制定科學規劃后,采取各種措施對信貸業務的整個過程進行管控。其次,沒有制定出科學化的內部組織機構,雖然商業銀行構建了專屬的分支授權機構,但很多銀行都沒有明確規定授權的程序及對象,更未劃分相關方的責任和義務,從而造成極為頻繁的權力濫用現象。在商業銀行部分部門混合之后,就和國內的各個信貸單位融為一體,這會令貸款風險的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分散,其管理效率也得不到保障。
3.商業銀行內部問責機制不合理
為了針對信貸業務展開風險管理并保證管理效率,商業銀行應制定科學化的內部激勵及問責機制,以期強化管控效果。各種現場或非現場檢查,皆需依據評估機構給出的評估結論展開,并將檢查結果和所有銀行員工的考核掛鉤。但在實際工作中,銀行總會過于注重激勵機制而沒有發揮問責機制的作用,致使內部體系呈失衡狀態。具體表現在機構過于注重績效且將人情放在首位,卻忽略了規則與懲罰的作用,導致機構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三、完善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管理的對策
1.健全銀行內部協調機制
(1)構建濃厚的信貸風險文化。銀行風險文化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可適當制定相關規定,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能讓彼此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強化信貸風險意識,建立相關文化體系,還要依據我國的經濟形勢及外部環境的變動,隨時調整規章制度,讓信貸文化體系得到持續優化。基于國內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外的先進經驗,完善與銀行相契合的信用風險文化,從而達到預期的信用管理效果。(2)調整銀行內部的權責關系。目前,大部分權力都在地級分支機構處。為了均衡權責關系,可嘗試適當下放與信貸準入相關的決策權,并在下放權力時明確權責關系。
2.完善銀行內部控制制度
(1)制定小微企業信貸政策。首先,建議在面對規模及信用等級不同的企業時,可選擇針對性的策略,并做好相關評估工作;其次,針對額度較大的業務或風險系數很高的貸款,可賦予其更大的決策權,并慎重對待風險系數較高的貸款決策。為了推動綜合發展,制定并落實政策時要體現靈活性,對于額度較小且不會產生過大風險的信貸業務,可適當調整相關制度,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策略。(2)優化信貸管理風險流程。無論是推動信貸業務發展或是管控信貸風險,都需要優化信貸風險的管理流程,通過程序優化可維持兩者均衡關系。從整體看,風險管理的過程具有全面性,且涉及所有環節。圍繞不同類型的產品及客戶進行綜合化的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意味著管理范圍將被統一。此時,如果能與所有環節展開全面性的風險管理,可管控銀行所有業務的任何一個環節,從而提高管控效率。
3.強化銀行內部授權與考核
(1)強化信貸授權的過程。首先,根據各個地區的經濟水平及信用管理狀況,落實差異化授權管理政策。立足于商業銀行的層面而言,要將各個地區的特色體現出來,根據各地的實際狀況制定出既能展現當地風采又可保障管控效率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并擬定科學化的利率及安全標準。其次,制定科學化的資格準入制度,依據管理者的層級經驗及綜合實力為其設定適當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在信用審批方面,所有得到授權的人都是責任人。眾所周知,小微企業的借款特征是額度較小,但頻率很高,所以可通過推廣授權到個人的信貸管理模式及相關體系,針對此部分企業展開管控工作。(2)加強信貸風險責任考核。第一,明確不同信貸審批權的具體負責人,及各種信貸風險的實際責任人,并對沒有履行相關義務或由于客觀問題而造成損失的個體處以行政或經濟處罰。第二,提高績效考核指標的合理性。特別是在對信貸部門或信貸管理者展開考核時,應考慮與信貸管理相關的指標數據,比如根據實際的不良貸款率或相關遷移率決定員工的薪資水平,這可令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更加積極地對待并預防信貸風險。
參考文獻
[1]曲蕾.小微企業信貸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商訊,2020(36):117-118.
[2]高超.論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營銷策略[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01):122-123.
[3]王湘湘.普惠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管理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34):151-153.
作者:張少康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