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現狀及發展方向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進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提出了使用新設備新技術、落實補貼政策、因地制宜精準發展的解決方案,為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現狀;發展方向
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帶來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農業從業者需要不斷更新生產方式,用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替代傳統人力生產,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
1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發展現狀
第一,設備應用不廣,技術水平不高。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發展的前提是先進適用機械設備的推廣與應用。目前我國很多農業地區的一些產業仍然使用牲畜和人力進行農業生產,成本高、效果差,一些地區推廣應用的機械設備的型號過于陳舊,技術含量不高。同時,技術上主要引入國外的機械化與自動化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比較低,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第二,地區發展差距大,推廣難度高。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帶來了人力的解放,但機械化設備的操作仍然需要人工,甚至對操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農村的土地面臨著無人耕種的局面。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比較高,吸引了許多人才回流務農;但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機械化與自動化水平本身落后,不能吸引人才來從事農業生產,使得地區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1]。第三,區域條件差異大,發展水平不一。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43萬km2,跨越的氣候帶十分廣泛,農業耕種所要求的條件也大不相同。一些平原地區,如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機械化與自動化的應用十分廣泛也十分便利;但一些南方地區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制約了機械設備的使用和自動化的發展,也導致與一些平原地區的技術發展差距大。
2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發展方向
2.1開發新設備,應用新技術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需要大量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國家應該大力培養這方面的應用型人才,以實際操作為核心,加強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教育,為發展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輸送人才。在引進其他國家技術的同時,也要努力創新,做好產學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展自身的技術。對于設備要及時更新升級,保證機械在實際工作中能順利使用,滿足農業生產要求。因為我國各地區的環境條件不同,機械設備可能會在一些惡劣的條件下使用,這就對機械設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要求。要保障機械設備的質量,提高使用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適應農業生產長時間使用的要求,避免農民的經濟損失[2]?,F代技術的發展是機械化與自動化發展的核心,一些電子芯片和計算機系統的革新成果可以應用到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上,使其得到新的發展。比如加壓茶葉揉捻機,可以利用計算機系統根據不同茶葉的性質進行力度不同的揉捻作業;自動灌溉設備可以通過傳感器檢測土壤的濕度和空氣中的水分,以此來控制出水量和出水頻率;自動化施肥系統與自動噴灌同理,通過測定土壤中養分的含量來調整肥料的使用量和使用類型,在實現精準施肥的同時還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2.2實施購置補貼,落實扶持政策
政府在農業發展中應該扮演好后盾的角色,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推廣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技術。首要的是要讓農民認識到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的好處,有關部門可以派遣技術人員下鄉進村進行宣傳和引導,設置科技創新的獎勵政策,對于使用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技術的農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提高農民應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由于機械設備成本過高,應繼續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于一些想要發展機械化與自動化但資金困難的農民可以給予銀行貸款方面的補貼扶持。
2.3采用合適模式,加強精準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氣候和土地情況都十分不同,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發展精準農業。對于一些水資源不充足的地區應該加強節水技術的推廣,對于土地貧瘠的地區應該完善節肥施肥技術,實施精準灌溉和智能施肥。我國精準農業發展的前景將會十分寬廣,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可以克服以往人力作業的非標準化、非量產化的缺點,有利于提升農業生產的安全性、效率和作業精度,使得農業生產活動走向標準化。
3結語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機械化與自動化生產將會逐步取代人工耕種,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在機械化與自動化推廣的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引進、推廣機械設備,農民應該積極學習機械化與自動化相關知識,從而通過應用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技術來不斷提升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桂斌.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現狀分析[J].廣西農業機械化,2020(1):14.
[2]鄧達云.淺談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現狀及發展方向[J].江西農業,2019(12):107.
作者:齊晨旭 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