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語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通過分析當前大學外語思辨教學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提升思辨能力的策略:轉變教學方式,善于啟發學生;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設置多元化的測評目標。
關鍵詞:思辨能力;教學方式;情境;測評目標
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對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國際化程度加深,特別是知識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學生學習外語的需求。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外語人才成為當下外語教學的目標。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高校必須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一、當前大學外語思辨教學的現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盲目地將課堂交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沒有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而且,由于缺乏外語學習環境,外語教學中“說”的能力培養較為薄弱。而且,大多數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找同學練習口語,更談不上進行更深層次的話題討論,這樣就導致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思維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旦到學生畢業或者面試需要用口語進行交流時,很多學生往往出現表達不清、說話缺乏一定的邏輯性等問題。這些都是大學生外語學習中缺乏思辨能力的表現。
二、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提升思辨能力的策略
隨著中國國際社會地位的提高,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近年來,外語教學愈來愈呈現多樣化、全面化的趨勢,授課規模與生源水平有所差異。所以,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要結合學校、班級、語種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引導。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人數比較多,往往以大班型為主,所以,英語教學是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外語教學研究對象,基于此,下文將主要分析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升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善于啟發學生
針對大學生思辨能力比較差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鼓勵其思維的獨立性,培養其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學習外語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的相關技能,還要學會相應的交際能力和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在課堂上,外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小型的辯論會。通過辯論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外語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材大綱進行,當前大學很多教材多年沒有更新,有些教材內容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求。因此,外語教師要跳出教材的局限,在不脫離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展開教學。尤其是學習外語,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都聘請了外教,但是人數比較有限,外教的課時有限,授課效果不一定能夠達到絕對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上,外語教師應該積極創造學習外語的語境,從而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和興趣。而且,外語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網上找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圖片、文字等,豐富教學內容。總之,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能夠進一步延伸、擴展現有的教材內容。
(三)運用多元化的測評方式
當前的教學測評方式比較單一,很多學生的考試分數很高,但是不會很好地用外語表達思維,或是生硬地用中文直譯,或思維徹底混亂以致口語表達根本無法成句。因此,教師必須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僅要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要考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以身作則,盡量用英語表達,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練習,并進行生生評價和師生相互評價,相互糾錯,相互探討,這樣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此外,教師還應該布置一些家庭作業,比如,要求學生閱讀原文書籍或文章,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不定期考核,主要以口語或寫作為主。通過這樣多樣化的測評方式,實現有效的語言輸出,進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外語教學方式方法也應與時俱進,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我國大學外語教學人數多、范圍廣,不同地區不同院校在教學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時,應該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為社會和國家培養高素質、綜合性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倩.提升思辨能力的大學外語教學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上),2016(1):45-46.
[2]陳建平,楊小剛.高級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思辨能力培養[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139-143.
[3]劉兵飛.提升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實驗[J].宜春學院學報,2015(2):110-115.
作者:王佳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交流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