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微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來說,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微教育”和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針對性強,時效性突出,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日益明顯。“微教育”不僅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且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
關鍵詞:微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微教育”有以下幾個特征:1.內容短小。與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比,“微教育”規模很小,有時甚至只是一個網絡熱詞、一句流行語、一個微視頻,但通過與社會熱點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相結合,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從而使教育內容更易于被學生接受。2.傳播范圍廣。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網絡的普及,思想教育工作者通過群發及轉發等功能,快速傳遞教育信息,從點到面,覆蓋校園的每個角落。大學生也能快速內化所接收的教育信息,增強教育的時效性。3.方式比較靈活。“微教育”打破了傳統思想教育時空的限制,不管學生在任何時候或者任何地方,如果遇到棘手的問題,隨時可以通過微平臺向教師請教。在網絡世界里,學生能敞開心扉,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傾訴出來,有助于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有助于思想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4.針對性強。從內容上看,與傳統高校課堂教育和第二課堂,比如主題班會、黨課、團課等相比,“微教育”的教育方式更為靈活,能考慮到每個學生和每個細節,相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來說,針對性更強。5.滲透性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微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點滴灌輸可以獲得絕佳的教育效果,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
二、“微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教育效果,必須緊貼大學生的生活,從“微教育”的特點入手,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移動終端相結合,把交流平臺與微平臺對接,把“微教育”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1.營造微環境,善用微平臺。首先,在校園文化中嘗試創建一些微渠道,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微元素,把微話題、微內容引入課堂和校園文化,用微理念創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營造良好的微環境。其次,學會運用和維護微平臺,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積極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臺,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做好陣地的維護和建設。最后,從學校的立場出發,為學生提供校內微平臺,大力鼓勵學生利用校內微平臺和教師互動交流,提高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2.拓展“微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比較廣泛,需求多樣,“微教育”要迎合大學生的需求,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內容上要有廣度和深度。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吸引大學生的興趣,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3.建立微隊伍,提升微權威。微平臺的搭建和“微教育”內容的積累與創新,離不開“微隊伍”的建設。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必須建設一支不僅掌握微技術,而且會利用微平臺、懂得“微教育”的教育隊伍。此外,學校還要定時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教師,及時更新和壯大這支隊伍,從而保證“微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方向上的正確性和權威性。4.加強微管理,構建微格局。“微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相對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我們在進行“微教育”的過程中,要第一時間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正確利用微平臺。此外,微平臺是為新的教育方式提供的一種新平臺,不能摻雜任何商業性質。
三、“微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當前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要借助“微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新的教育方式不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還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1.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當前大學生生活在網絡化時代,面臨很多誘惑,如果對他們實施“填鴨式”教育,進行長篇大論或者枯燥說教,不僅起不到思想教育的效果,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微教育”恰恰迎合了現代大學生的口味,教育者在課堂或課外引用一些網絡熱詞等,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微教育”的傳播速度非常快,所以不管是在校學生,還是校外實習生,都能及時接收教師的信息,打破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教育”平臺將自己的思想見聞隨時隨地傳遞給學生。相對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逐層式”傳遞模式,“微教育”獨有的“垂直式”傳遞模式使主流聲音迅速傳遞到各個地方,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3.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學生可以通過微平臺和教育者建立平等友好的關系。學生愿意把自己的快樂和悲傷及時分享給教育者,教育者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思想教育工作者通過微平臺的關注和轉發等功能,使思想教育裂變式地擴散,把自己要傳遞的信息覆蓋到每一角落,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通過“微教育”的方式,學生逐步接受內化教育信息,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4.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微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交流更方便和靈活。教師能夠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見解和新內容,大學生也能隨時新觀點、新意見和新建議。參與其中的個體都具有主體地位,不受身份、地位等的束縛,相互間形成平等的討論氛圍。[2]此外,學生通過虛擬世界,更容易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把一些不想讓同學知道的情感和生活等告訴教師,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5.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在信息時代,網絡幾乎占據大學生所有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時間。“微教育”可以充分碎片時間,通過短時、簡潔的教育形式,對被教育者進行實例化和凝練化的教育。[3]“微教育”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這種影響具有明顯性、滲透性、持久性,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葉喜平,陸琴琴.雜談新媒體視覺下“微教育”的推廣[J].高等教育學報,2014,(09).
[2]魏魏.運用“微教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24-127.
[3]王正中,張艷超.后現代視角下“微教育”的可能性現實性及其與繼續教育的關系[J].繼續教育研究,2014,(1):31-32.
作者:張靜靜 杜麗娟 盧胡卓越 單位: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