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微課是一種有效、簡短的移動學習資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靈活借用新穎的微課教學資源,使課前預習和課后延伸、重、難點教學等教學環節個性化、多樣化。巧用微課從不同的教學環節入手,結合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案例,探究微課在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中的作用,從而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微課;數字資源;物理教學;高效課堂
1高中物理課堂低效性的原因
在互聯網+時代下,陳舊的教學模式如何開辟創新是一個挑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打破沉悶,適應時展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反思高中物理教學效率低有幾個原因。
1.1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觀念陳舊
高中物理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傳統物理課堂以教師為主導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單一的教學方法和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教授方式容易讓學生感覺物理課堂枯燥,氣氛沉悶而失去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1.2時間分配不合理,重難點不突出
由于高中物理課堂上知識容量大,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中時間分配把握上不合理,導致重、難點只是蜻蜓點水或過于冗長啰嗦而影響教學效率。
1.3課堂教學資源無法循環利用
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利用,但是多數教師不善于運用,當堂課的教學資源在課后無法實現循環利用。教學活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僅限于課堂上,學生借助合理的資源,課前有針對性的提前預習和課后對學習內容的消化與反思也非常關鍵。
2微課在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中的作用
微課是以某一個知識點為主線,時間短,針對性強,教學重點突出的教學資源,是一種整合“碎片化”內容的數字資源??朔鹘y復雜的教學模式,在不同教學環節,教師運用類型多樣的微課,關注學生個體發展,改進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1設計課前預習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物理教學中,課前預習環節必不可少,有效合理地安排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高效地吸收新知識。而在傳統的課前預習模式下,學生對重、難點知識把握不到位,對概念模糊,對物理規律不理解,從而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前預習的微課中,設計合理的問題,通過自主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科學思維習慣。針對課前預習內容制作的微課,引導學生在幾分鐘之內快速高效地握重、難點知識。利用微課實現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課前的微課提前預習,帶著思考的問題進入課堂,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答疑解惑,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情感,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與信心。例如:在教授司南版高中物理選修3-3第三章“液體”時,本章節包括“液體的表面張力”“毛細現象”和“液晶”三節內容,概念性強,多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迷你小實驗、信息窗等模塊,如果把所有的內容都放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容量大,學生一時無法消化,容易喪失學習積極性?!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1]中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提示中指出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觀察生活現象與實驗,讓學生了解液體相關內容。如講授浸潤與不浸潤知識點時,教師提前設計簡短的微課,可以是視頻:你知道為什么鴨子落水后上岸可以將身上水抖落,而雞落水后會全身濕透呢?也可以是小實驗:將幾片潔凈的玻璃放入水中后取出,玻璃表面會有水附著在上面,將同樣的玻璃放入水銀液體后取出,玻璃上面去沒有附著水銀,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些課前準備的微課,啟發學生思考,學生帶著課前預習的問題進入課堂,了解有關毛細現象、表面張力與浸潤、不浸潤等知識,有助于在課堂上更快速的吸收,提高課堂的效率。
2.2微課教學個性化,突出重、難點
高中物理知識相比初中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提高,需要對物理實驗探究的現象過程等做嚴謹細致的分析,學生若在教師演示實驗或講解某一重、難點時,無法第一遍快速吸收理解,而有限的課堂教學實踐限制了教師講解第二遍的時間,那么提前制作微課材料就可以輔助不同的學生個性化攻克這個問題。借助微課,學生學習物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個性化地選擇不同程度的合適微課,彌補了“先教后學”課堂中錯過知識點講解帶來的遺憾,實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2]。例如:在高三緊張的復習中,對“帶電粒子在有界勻強磁場中運動”二輪復習,不再像一輪基礎復習一樣,將知識點或概念放在課堂上一一過關,而是重在方法的整理與歸納。在課堂上,將圓心、半徑、運動時間、圓心角確定等內容,以簡短的微課視頻的形式呈現,突出解決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運動的關鍵思路,將十幾分鐘的知識點講解通過幾分鐘的微課堂濃縮,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學生對難點、重點、疑點在課堂上沒有把握,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課后就這個問題利用移動終端設備結合微課加以鞏固,學生利用微課的學習活動,優點在于打破了傳統封閉的知識灌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利用微課的教學活動,優點在于開辟移動網絡新時代下教與學的新方式,從而促進教學相長,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此外,在復習“帶電粒子在有界勻強磁場中運動”專題時,涉及大量例題,教師提前將帶電粒子在單邊界磁場、雙邊界磁場、矩形磁場、圓形磁場、三角形磁場等例題分類,制作成微課,教師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以微課的形式展現例題講解環節,學生還可以對薄弱的知識模塊多加練習鞏固,實現教與學的完美融合。
2.3課后延伸系統化,實現課堂翻轉
基于現代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區別于傳統的flash課件,微課的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3]。結合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微課可以分為適用教師引導下的講授類、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的自主學習類、以小組交流與討論為主的合作學習類、以學生鞏固延伸為主的練習類以及以學生感知為主的演示類等等[4]。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引用不同類型的微課,方法靈活,形式多變,有效利用微課這種互動學習的網絡資源,提高物理課程的學習效果。微課不限于單一的視頻資源,配套有相關的學案、PPT課件、習題等多樣化的輔助材料,方便學生在課后流暢地觀摩章節中的重點、疑點、難點等,也可以在像手機、電腦筆記本等移動終端上在線學習,方便學生在對知識點的在鞏固與復習。例如:在高三復習試題講評時,教學針對試卷中的某一個題目展開,制作成微課,微課視頻中包括原題再現、試題精講、考點剖析、方法總結和試題反思等環節,通過簡短的微課資源以點到面,針對考點引伸出知識點,引導學生歸納解決此類題型的技巧和方法。配套微課視頻設計三到五道同類型的習題,加深對試題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筆者曾以2016年高考全國I卷21題為試題原型,將直線運動圖象分析制作成微課,整套微課中包括微課件、微視頻、微設計、微練習、學習任務單等材料。通過高考試題引入,對直線運動圖象進行分析,如s-t、v-t、a-t圖象物理意義、斜率、交叉點、運動性質、截距等,同時整理處理追擊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圖象法、公式法以及二次函數極值法。通過設計的整套微課資源,幫助學生對此類直線運動圖象專題進行復習,系統具體地幫助學生將已構建的知識形成穩定而且完整的物理認知結構。最后提供不同梯度的鞏固練習,方便學生自主選擇,提高學習效率。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合理利用微課等數字資源,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將微課融入高中物理教學,打破傳統物理教學模式,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設計和開發不同類型的微課,學生利用移動終端設備,個性化地選擇網絡互動微課學習資源,靈活,多變,簡短、精心,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和物理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張媛媛.淺談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5(5):47.
[3]周雨青,萬書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10-12.
[4]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6):24-32.
作者:吳姍姍 單位:福州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