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影響因素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網絡安全技術的影響因素也越來越多,因此,如何正視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影響因素成為行業內的研究方向。本文簡要闡述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中系統問題、外部攻擊、人為操作、環境影響方面的影響因素和如何通過開展安全維護、加大技術運用、注重規范操作、做好環境管理、合理研究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影響因素的應對策略,以期能為構筑良好計算機網絡環境提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安全防范
信息時代的到來助力計算機網絡成為開展社會活動的重要媒介,促使人們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提升經濟水平的必要手段。然而,在計算機網絡運用范圍日益廣泛的過程中,數據丟失、信息泄露等安全問題也變得愈加嚴峻,由此可見,如何對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影響因素形成正確認知也成為當下迫切需要關注的內容。
1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素
1.1系統問題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中,系統問題產生的影響極為明顯,也就是在運用計算機網絡過程中,計算機系統自身存在的缺陷是產生網絡安全問題的主要源頭,畢竟,任何使用網絡的計算機均包含許多系統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發現,便會利用計算機網絡對用戶進行惡意攻擊,輕則導致對計算機系統的使用不暢,重則盜取用戶數據信息、破壞系統文件等[1]。至于已經采取的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技術,在未能識別并制定針對性措施的情況下,也很難發揮自身作用。
1.2外部攻擊
來自外部的攻擊是產生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的原因之一,也是影響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能否得以順利應用的關鍵。與此同時,由于信息技術水平已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外部攻擊的方式與來源也在隨之發生變化,促使多樣化的外部攻擊成為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必須要面臨的問題,只有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能夠積極得到提升,才能確保其可以給予計算機網絡更加穩定、可靠的保護,持續降低安全問題產生的影響。
1.3人為操作
實際上,計算機所處的網絡多數為比較穩定且安全的狀態,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的產生與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人為操作密切相關,例如,許多人為了獲取難以得到的資料或內容,瀏覽非法或存在安全風險的網站便成為引發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病毒會通過網絡侵入用戶的計算機中,非法獲取系統數據信息,企業用戶則極易丟失大量商業機密文件,造成的經濟損失自然不容小覷。對于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措施未能給予重視,沒有及時更新病毒庫、應用程序缺少加密處理等也都會成為產生網絡安全問題的重要源頭。
1.4環境影響
至于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能否得到有效運用,受環境因素影響也很大,具體表現在網絡中的計算機如果長期處于存在隱患的環境下,極易發生故障問題,比如,企業中作為服務器的計算機始終處于潮濕的環境中時,硬件損壞故障能夠導致企業網絡陷入癱瘓狀態,客戶端計算機也會在缺少服務器監管的情況下長時間暴露于外網中,抵抗外部攻擊的能力就會大幅降低。
2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影響因素的應對策略
2.1開展安全維護,確保及時處置
對于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各類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其中開展安全維護是應當率先予以關注的方面,也就是通過開展科學、有效的安全維護工作,消除實際計算機網絡中的不同問題,確保計算機用戶均能處于穩定、安全的網絡環境中,比如,對于系統問題,應當加強對系統漏洞的關注,既可以利用不同操作系統均擁有的自我修復功能進行漏洞檢測與修補,防止非法人員利用系統漏洞對計算機網絡進行惡意攻擊,從而顯著降低計算機系統漏洞對網絡安全帶來的影響。也可以通過安裝市面上的主流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軟件完成上述操作,畢竟,這類軟件的操作更加便捷,而且還擁有病毒檢測、查殺等功能,具備較高的自動化水平和保護能力。然而,想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注重對此類軟件的管理,例如,及時升級殺毒軟件至最新版本,定期更新病毒庫或增加病毒查殺引擎,能夠增強對病毒的查殺能力。與此同時,許多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主要來源于應用程序,因此,還應當注重做好該方面的安全維護,比如,對于下載的具有風險的應用程序,應當在使用前利用殺毒軟件進行查殺,避免攜帶惡意病毒。或者負責開發程序的人員應當及時更新應用程序,降低程序漏洞數量,不給非法程序提供可乘之機。
2.2加大技術運用,提升管理力度
想要保證計算機網絡的安全和穩定,可通過持續加大技術運用力度來解決該問題,也就是將各類網絡安全防護技術運用于計算機網絡中,確保能夠規范計算機網絡秩序和行為的同時,也能顯著降低各類因素帶來的影響。常用于計算機網絡中的技術主要包括防火墻技術、加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身份認證技術四個方面。其中防火墻技術是最具代表性和應用廣泛的網絡安全技術,由應用級網關和網絡級防火墻組成。防火墻技術的不同部分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例如,為了保證網絡中計算機進行數據傳輸時不被干擾,檢查并記錄傳輸數據的功能則由應用級網關來完成。如果是利用地址數據端口實現對網絡進行控制,網絡級防火墻是首選,路由器、計算機系統中均附帶防火墻技術,能夠有效防止、阻斷各類網絡安全問題。加密技術是網絡安全中最常用的技術手段之一,可以將網絡傳輸過程中的數據信息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加密處理,隔離計算機網絡中的各類安全問題和風險,主要包括base64、MD5、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四種。其中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是最常用的類型,對稱加密是一種基于排列與置換的運算方法,能夠利用128、192和256種密鑰實現對數據信息的加密與解密,運算效率和安全性較高。數字簽名技術屬于非對稱加密技術,是在保證高效率運算的同時,適用于各類情況且只有數據信息的發送者才能完全知曉的一種網絡安全技術,主要原理是當數據傳輸過程中利用公鑰進行加密時,數字簽名技術會產生兩種運算方式,分別用于簽名與驗證,此時只有發送者才能保證數據完整性,例如,人們在支付網購費用、發送加密郵件等情況時,均會利用該項技術[2]。身份認證技術是安全性較高的網絡安全技術,能夠結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穩定性與可靠性極強,比如,以生物認證技術為基礎的身份認證技術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來完成面部識別、指紋識別等信息的傳輸與驗證。
2.3注重規范操作,給予重組保護
在眾多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中,人為因素對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帶來的影響極其明顯,也是引起網絡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當積極采取措施降低人為因素產生的影響。首先,加強專業培訓教育。盡管很多人對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已經擁有一定認知,但是,實際操作中卻極易忽略許多方面。為了避免此類影響不斷蔓延,可以將與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相關的內容作為培訓內容,幫助更多人能夠在日常應用過程中采取正確操作,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可靠性,例如,查殺來自外網或非本地的應用程序、網站等,保證不會產生向外來數據信息傳輸的情況,或者不擅自關閉計算機的防火墻、殺毒軟件等,避免防護措施無法得到合理運用。其次,規范日常操作。日常中的不經意操作也會成為引起網絡安全問題的“元兇”,由此可見,為了確保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得以充分應用,還應當積極規范日常操作,例如,及時清理計算機中的注冊表、非重要和緩存文件,避免為病毒傳播提供“寄宿”對象。專業的網絡維護人員還應當在能夠充分掌握各類網絡攻擊、病毒等內容的運行原理或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對重要位置和程序中的bat、ini、exe等不同類型的文件進行深入檢查,掌握其和關聯文件的完整性,并予以適當處理,比如,調整屬性權限等,可防止病毒寫入,阻斷網絡安全問題的蔓延途徑[3]。最后,重視文件備份。無論是病毒還是外部攻擊,都會對數據信息產生破壞,這種情況對于企業而言會帶來嚴重損失。應當定期進行文件備份,或利用其他方式備份現有文件,其中將本地文件備份至云服務器中是最好的方式,可在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失效時給予更多保障,而且云服務器在網絡防護方面的能力也會更強。
2.4做好環境管理,保障安全運行
雖然環境對于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產生的干擾并不明顯,也是極易被忽視的方面,但是,一旦相應情況產生時,將會帶來無法控制的影響,比如,計算機長時間處于大量粉塵的環境下,會導致硬件設施散熱能力降低,溫度持續升高,甚至產生損毀,此時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便無法發揮作用,尤其是在企業中,此類問題帶來的影響特別明顯。由此可見,環境管理仍然是不容忽視的方面。至于環境管理工作,也應當從物理環境和運行環境兩個方面出發,其中從物理環境角度來看,計算機所處環境的濕度、溫度等均會產生許多問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例如,對于濕度較大的室內環境,應當積極運用空調等調控濕度比例,避免引起硬件故障并配備相應的UPS應急電源。至于從運行環境的角度來看,計算機網絡是否安全直接體現出相關技術的應用情況,專業人員可經常利用網絡運行環境監測工具獲取當前或特定周期內的網絡運行狀況,明確是否存在頻繁網絡波動等問題,或者對21、53、80等重要端口的狀態進行檢查,了解是否出現被無故關閉和打開的情況,并以此為基礎找出問題根源,保障計算機網絡能夠安全、穩定運行。
3結論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下,計算機網絡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提高產生數據安全問題的風險,所以,不僅要重視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在系統問題、外部攻擊、人為操作、環境影響方面的影響因素,也要積極將開展安全維護、加大技術運用、注重規范操作、做好環境管理等策略與實際有機結合,提高對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影響因素的管控能力,為創造良好計算機網絡環境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偉杰,陳國棟,趙衍恒,等.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影響因素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9,16(8):31-32.
[2]荊濤.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影響因素與防范策略[J].數碼設計(上),2021,10(3):18-19.
[3]張文林.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影響因素與防范方法分析[J].科學與信息化,2021(19):70-71.
作者:陳杰 單位:武漢工程大學網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