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
一、存在的問題
多年以來,高職院校技能競賽工作由教務處總體負責,各教學系具體組織實施。作為校園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團學工作則分屬于另外一套工作系統,即由學生處、團委總體負責,各教學系黨總支、團總支具體組織實施。與這種條塊分割管理體制配套的是兩班不同的工作人員,負責教學工作的有教務處處長、教學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及廣大專任教師等;負責團學工作的包括學生處長、團委書記、教學系黨總支書記、團總支書記、思想政治輔導員等思政工作人員。這種管理體制看似分工明確、組織完備,實則育人責任不明確,管理資源分散,極易出現“配”而不“合”、相互排斥的現象,往往對專業技能競賽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認識表面化、庸俗化:一方面,擔負專業技能競賽工作的同志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統統是團學工作的事,常埋怨學風差、校風差是團學工作失職;有的認為團學工作形式主義盛行,不符合青年實際;有的甚至認為團學工作無外乎是活躍學生課余生活,是服務于教學的純粹輔助性工作等。另一方面,思政工作人員常埋怨教學工作者只教書不育人,只重學習成績,不管教學紀律;輕視團學工作,反感學生活動;管理方式剛硬,人性關懷不足等。加之教學工作與團學工作長期各自為陣,團學活動的策劃與教學進程步調不一,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的缺陷日益凸顯,對人才培養極為不利。
二、具體實施策略
1.搭建平臺,完善制度設計。加強領導,健全機制,規范工作,建立統一的工作指揮體系。要以育人為中心,建立由學校領導牽頭,包括教學處、學生處、團委、各院系和相關單位負責人在內的技能競賽與文化建設緊密配合的管理機制。為了統籌技能競賽組織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學院成立了校園文化建設與技能競賽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專業技能競賽文化建設規劃》、《專業技能競賽文化建設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確保技能競賽與文化建設等各項工作有序、規范地進行。
2.強化意識,營造競賽文化氛圍。強化師生的參與意識,拓寬視野,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把校內外各級各類競賽變成師生交流切磋、取長補短的載體,以及激揚青春、塑造形象的舞臺。學院每年舉辦各類文化節、技能節,年初開幕,年底閉幕,活動貫穿全年,將技能節活動開展與專業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融入教學過程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將競賽精英選拔培訓效益惠及全體學生。充分利用學院教學實訓資源,承接省、市、企業各類技能比武或競賽活動,策劃創辦校企同臺競技活動,讓學生、教師、企業員工在同一平臺進行技藝切磋,共同學習提高,校企文化互相浸潤,營造濃郁的校園競技文化氛圍。緊密結合企業文化的要求和職業技能培養的需要,使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之中。在開展技能競賽培訓、技能比武和實習實訓時,注重把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把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貫穿于建設的整個過程,努力營造高職校園敢闖敢拼的職場氛圍,不斷提高師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從而煉就師生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的品質,為職業技能競賽的開展和優異成績的取得輔墊堅實的基礎。
3.展開宣傳引導,大力宣揚競技文化。充分利用校園新聞網、宣傳欄、廣播站等媒體,對技能競賽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行廣泛宣傳,激勵師生愛祖國、愛學院、愛專業和愛崗敬業的精神。系部和相關職能部門組織召開形式多樣的“技能競賽經驗交流座談會”,由獲獎的參賽選手及指導教師向低年級學生代表、領導、教師等與會人員介紹競賽過程、獲獎感悟。通過座談交流,不僅能為今后的競賽積累經驗,起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以賽促研”、“以賽促建”的最終目的,更能激發全體師生參與競賽的興趣和斗志,增強團體意識、競爭意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院每年年底還召開一年一度的技能競賽、技能訓練工作表彰大會。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和典型的推介,逐漸在校園里培植出人人參與、爭當先進的技能競賽文化氛圍。
作者:張國林 單位:民辦南華工商學院
第二篇
一、和諧文化內涵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提倡“和而不同”,“和合”思想是“和諧”文化的來源。和諧即和平、協調、和善。和諧文化是一種精神上對和諧的追求,并在現實中通過一定途徑構建的文化體系,是在思考認識和諧現象、本質以及規律的基礎上,融入價值取向、理想信念、思想觀念、行為規范而構建的一種社會與文化的良性統一。高職院校中的和諧文化即校園中各方面的和諧,比如個人與班級和諧、師生和諧、同學間和諧、專業學科設置和諧等。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生聯系。
二、建設高職院校和諧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應注重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高校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物質文化推動校園和諧文化的構建,是唯物辯證法中整體與部分的有效利用。將文化寄托于物質,以可視方式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品德、人文修養等各項素質。比如,在學生的生活環境、活動場所、學習空間,以懸掛標語、樹立指示牌、搭建報亭等方式加強宣傳,學生耳濡目染,思想行為自然得到改善;創新文化宣傳載體,建設文化網站,通過微博、QQ、校內網等方式分享和諧文化建設經驗;張貼著名人物畫像,張貼文化標語,宣傳院校著名成功人物;對院校內的廣場、路、樓、實訓基地等場所以偉大人物命名。重視物質文化構建,師生潛移默化受到影響,思想在無形中自然而然得到升華。院校中的寬敞教室、雄偉的樓棟、精致的盆景、干凈舒適的跑道、嚴謹的校訓、溫暖的提示等為和諧文化添姿增彩,各基礎設施體現美學特征。無論師生還是校外友人,置身于優美院校,身心與環境的良性互動,產生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在積極向上的物質文化環境中,師生心靈得到熏陶,人與人的關系也更加和諧。
(二)應采用活動方式
構建和諧文化需要院校各主體間相互交流。高校應以活動的方式培養院校主體間的創新、主動意識,幫助他們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彼此,擴大共識,為和諧文化奠定基礎。比如,專業班級間的聯誼會可解決大學生下課各奔寢室缺乏交流的現狀;組織籃球友誼賽,相互學習,增進友誼。另外,發揮院校社團力量,比如吉他協會、記者團、文學社、街舞俱樂部、書畫社等。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參加社團,提高交際能力,擴展了人脈,鍛煉了綜合素養。
(三)應加強制度建設
建設和諧院校文化,制度是保障。只有在制度健全的情況下,才可能做到有規可依,有據可參。高職院校建設和諧文化,也就是要在考試制度、教學制度、就業制度、招生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人才評價制度等方面和諧構建。人才培養是各項制度的目標,各項制度間應相互補充依存,共同進步。以建設院校和諧文化的目標為出發點,高職院校要實時調整專業、合理設置課程、創新管理、突出辦學優勢、改革培養模式,做到精致管理。另外,制度應該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擯棄制度管人、制度“壓、堵”理念。要創新制度,綜合考慮各層面因素,做到新制度與現實間的和諧共存、先進制度引進與本校制度間的和諧等。良好的文化環境、教育氛圍需要制度文化的構建,對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向心力、凝聚力,促進院校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四)應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并不是落后文化,經過時間的洗禮,其地位更加重要。勤儉節約、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艱苦奮斗等傳統文化推動了老一輩國人在艱苦環境中奮發向上。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成效進步明顯,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卻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作風。高校生接觸思想較為前沿,受網絡信息的無國界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思想難免會侵蝕學生的觀念,為院校和諧文化構建造成巨大的阻礙。中華傳統美德自古以來被圣賢大加傳頌,比如治國之道、做人之道、交際之道等。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時,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大宣傳力度,做好輿論宣傳,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豐富院校和諧文化內涵。
三、結語
“和諧”自古被提倡,“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都是和諧的體現。高職院校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身心舒適的環境中學習交流,感受校園和諧魅力。無論是高職院校管理者,還是教師或者學生,都應該努力為校園和諧文化建設出一把力。
作者:姬中奎 謝軍 李艷莉 單位:淮北職業技術學院 淮北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