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舞蹈教學過程中舞感的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中職舞蹈教學課堂,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要提高對于學生舞感培養的認識,通過有效的教學實踐,本文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高教學有效性,從而也進一步為學生日后舞蹈學習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證。同時,結合進一步研究,也希望能夠為相關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參考。
【關鍵詞】中職;舞蹈教學;舞感培養;實踐分析
引言
新時期,在中職舞蹈教學課堂,教師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要讓學生掌握良好的舞蹈學習技巧,從而才能提高學生舞蹈水平,通過具體教學實踐,中職舞蹈教學課堂中,加強對于學生的舞感培養十分關鍵,本文首先分析其重要性,隨后對其教學實踐策略進行了具體研究,希望分析能夠提高舞蹈教學有效性。
所謂舞感,就是舞蹈表演的肢體語言,表演者要結合音樂的韻律以及節奏,有針對性的表現肢體,從而體現舞蹈的內涵與思想。從本質上分析,舞蹈是一種感覺意識,是心理體驗與心理創造的結合體,舞蹈者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舞蹈藝術體悟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進入到音樂情境之中,借由肢體的變化,展現舞蹈的魅力。舞蹈者要充分借助自己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與專業知識,不斷進行聯系、不斷感受舞蹈背后的意義,同時配合教師教學訓練,積極參與學習,這對于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另外,在中職階段的舞蹈教學過程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舞感,而舞感培養具備以下的重要價值。首先,在新一輪我國中職舞蹈課程的改革要求中,舞感是重要的培育內容,通過培養舞感驅動學生不僅以舞蹈姿態為第一要義,而是全面深化走向素質教育的象征。其次,舞感是決定舞蹈質量能否得到進一步提高的關鍵,所謂的舞蹈不能簡單理解為肢體上的變化與動作,而是要在當前的氛圍與情境下,經由舞蹈演員將舞蹈背后的情感與思想表達出來,從而表現出整個舞蹈的價值與感染力。最后,舞蹈想要從根本上帶給觀眾較好的感染力,就需要從舞感出發,賦予舞蹈更多的魅力與情感,真正意義上將舞蹈從一類運動升級成為一類藝術,獲得最佳的表演效果。
2.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舞感的培養措施
結合上述中職舞蹈教學中舞感重要性分析,下面對其具體的舞蹈培養策略進行分析:
2.1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
對美的感受與體會,是彰顯人類表現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目前我國中職階段的舞蹈教學之中,教師在舞感啟發上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首先激發學生對美感的認同與肯定。所以,中職舞蹈教學,首先要驅動學生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從而全面提升其藝術素養。從舞蹈課程的本質來看,舞蹈教學是學生感性認知的進一步豐富與深化,同時通過理性思維還能夠做到帶動舞蹈的創新,而上述的要求都與學生的美觀價值判斷有著高度的聯系。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舞蹈美感意識。首先,任何舞蹈的學習之前,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領會舞蹈的藝術風格,確保學生不是機械性地展開模仿學習,而是理解舞蹈背后的價值,從而才能做到深入淺出地理解舞蹈背后的思想與情感,幫助學生更有效率、有質量地融入自己情感。其次,為了更好啟迪學生對舞蹈美感的發現,教師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舞蹈環境,在保證舞蹈動作的規范同時,提升整個舞蹈的形態與流暢度,然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舞蹈背后的價值與美感。例如,在進行我國蒙古族舞蹈的專項練習過程中,教師就要帶領學生體會蒙古族的豪邁氣概,品味其中的奔放、熱烈的美感。而在朝鮮族的舞蹈之時,則需要將情感狀態轉換為更為柔美的感覺,但同時要提醒學生重點感受其中剛柔并濟,含蓄婉轉的美感。最后,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形態、能力不盡相同,因此即使是統一舞蹈在美感的體現上也存在一定的區別。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舞蹈之中屬于自己的美感,從而真正意義上演繹屬于自己的舞蹈,而并非刻意、生疏地模仿肢體動作,賦予整個舞蹈更多的活力與價值,為后續培養舞感、更好提升舞蹈的演出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增強學生協調性和靈活性
目前在我國中職階段的舞蹈教學,部分教師還存在錯誤的思想與態度,認為動作規范是評判學生舞蹈水平的唯一標準,使得學生的舞蹈大多過于僵化,缺乏所謂的“靈氣”,即舞感的表現,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陷入了惡性循環。因此,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轉變自己的看法與思想,確保舞感教學為舞蹈教學過程中核心,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提升自己的舞感,目前可從如下的方法從外部提升其舞感。首先,舞蹈教學過程中需要提升學生感官準確性,所謂的準確是特指環境因素,要做到理性面對要素。其次,提升學生的感官協調性。在進行舞蹈的過程中,個別學生較為注意他人眼光、評價,因此便會出現心神不寧等情況。觀眾的眼神、嘆息、表情都可能對其舞感造成極大影響。再次,要提升學生感官的敏銳力,要讓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的不足之處,并通過積極訓練的方式對漏洞進行填補。只有結合以上三方面,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舞感。此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外部的肢體動作表現。首先,要提升學生對基本功的訓練量,只有保證每一位學生夯實自己的基礎功,才能全面提升舞感。沒有良好的基礎予以保證,學生無法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舞蹈實力,也無法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也難以通過自己的動作表現美感。其次,針對舞蹈動作中相對難度較大的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也不能過分著急,而是要以循序漸進地方式逐步推進教學的內容,通過日益月累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領悟舞蹈中的要點、難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提升學生的舞感,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2.3培養學生的舞蹈樂感
對舞蹈藝術而言,最為重要的背景與襯托即為音樂,而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且互相成就的。所以,在教師培養學生舞感的過程中,音樂也是有利的工具。通過樂感來提升學生舞感,是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通常情況下,學生的樂感可分為包括如下五個部分,感知音樂旋律的能力;感知音樂節奏變化的能力;感知音樂音調高低的能力;感知音樂質感的能力;感知音樂力量與速度的能力。因此,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該圍繞樂感的基本概念培養學生的樂感。首先,音樂因其特殊的性質其內容不受到限制與束縛,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去感受音樂。例如,充分結合音樂創作背景,讓學生更好理解音樂的內涵,在不知不覺中創設良好的情景,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理解樂感的作用。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并非只選用舞蹈的音樂,而是積極選取各具典型的不同音樂,讓學生對不同的音樂有自己的想法與情感,積極聯想音樂背后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情景,從而更好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樂感。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先聽音樂,先有概念和印象后,再進行舞蹈訓練的良好習慣,從而更好以樂感帶動學生的舞感學習,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2.4培養學生的舞蹈悟性
盡管舞感是無法呈現出來的,但是學生可以通過肢體動作的變化將舞感襯托出來,從而表現出自己對舞蹈作品的思考。伴隨音樂展開肢體動作的變化,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將不同的內涵所烘托出來。因此,一部良好的舞蹈作品,勢必是表演中包含情感與舞感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所以,在中職階段的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舞感表現,就要啟發學生在舞感上的“悟性”,讓學生學會領悟舞蹈,升華自己的舞感,更好投入表演中。例如,在進行《蕎麥花開》的學習過程中,舞蹈想要表現的內容即為一個彝族姑娘的成長故事,而歷經了幼年、兒童、少女的時期。教師可結合背景音樂共同幫助學生總結、領悟成長的特點,并且引導學生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生活,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帶動學生的理解,從而更好提升教學的成效,驅動學生對舞感有了進一步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想法。此外,每一個舞蹈,乃至同一個舞蹈的不同部分,都會出現情感的轉換與輸出不一致,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來輸出不一樣的情感。在條件允許且學生能力較高的情況下,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創作舞蹈,從而更好幫助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舞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5以提升舞蹈修養為契機
舞蹈的藝術是通過舞蹈者主觀精神來進行培養和鍛煉的,舞蹈者的心中所秉持的舞蹈精神,內心世界呈現出來的舞蹈意象,都可以以舞蹈動作的方式表現出來。而這個過程就是舞蹈修養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對舞蹈修養的提升與點撥。而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可在課余時間攜帶學生觀看舞蹈表演,使其感受專業舞者的魅力與表現出來的舞感,從而聯系自身的舞蹈表演,做到更有針對性的調整與優化,進一步提升專屬自己的舞感表現。
2.6提升學生的協調性、敏銳力
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舞感培養的基礎,是學生肢體協調性與敏銳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肢體協調能力培養,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具體做到如下幾點:2.6.1通過科學設計與合理的訓練,提升學生感官反映與肢體動作的準確性,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是要結合環境情況,培養學生應對周圍環境的能力,不管是舞蹈比賽、還是舞蹈考試,都能夠克服周圍不利因素,將自己的真正舞感發揮出來。2.6.2重視學生感官協調性培養。舞蹈是一項肢體綜合型藝術表演,因此對學生肢體協調性要求很高,教師要通過科學的訓練,提升學生肢體與音樂的契合程度,強化學生對舞蹈藝術的感悟,不管是眼神、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都應該與音樂韻律相吻合,從而真正體現舞蹈的美感與藝術價值。2.6.3學生感官敏銳力培養也非常重要,學生在舞蹈練習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科學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和缺陷,并有針對性的展開教學,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的感官敏銳力,提升學生的舞感。
2.7對學生外部肢體動作進行培養
學生舞蹈舞感的培養離不開學生的肢體表現能力,所以,在進行舞蹈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將學生外部肢體動作與內部情感相結合,從內而外的培養學生舞感能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確保教學訓練的合理化與科學化,具體分析如下:
2.7.1強化肢體基本功訓練
基本功力度訓練是基礎,教師要重視這個方面的教學,要從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外部肢體表現力,以奠定學生舞感基礎。教師通過不斷提升學生的肢體基本能力,促進學生肢體靈活性發展,促進學生舞蹈素養的整體發展,同時提高舞蹈舞感教學實效。
2.7.2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
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尤其是一些難度較高的訓練,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學生在不斷訓練、不斷積累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專業體悟、專業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舞感素養發展。
2.7.3把握好訓練的實踐
在學生舞感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應該注意訓練實踐的張弛有度,外部形體方面要合理安排好時間,既可以提高學生肢體素養,又可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提升,這樣才能夠奠定學生舞感基礎。
結束語
總之,在中職舞蹈教學課堂,教師應該積極引入更加完善的教學策略,通過有效分析,培養學生的舞感十分關鍵,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嘗試有效的教學方法,要不斷為學生舞感形成盡有效助力,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才能為學生日后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希望通過本文的進一步研究,能夠為中職舞蹈教學水平提高提供有效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李華.淺談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舞感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6):91-92.
[2]陳慧慧.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舞感”的培養方法初探[J].北方音樂,2017,37(13):207.
[3]孟麗君.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舞感”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5(16):264.
作者:林珂冰 單位:三門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