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對抗式解讀下看網絡傳播輿論引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媒介技術的發展也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互聯網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7.5%。①移動互聯網日益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探析熱點事件中的輿論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一、熱點事件中的對抗式解讀
對抗式解讀是英國文化研究派斯圖亞特•霍爾提出的三種解碼方式之一,是指由于社會環境與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作為公眾的解碼者不一定按照編碼者的意圖解讀所提供的信息,而是從完全相反的方向解讀信息。無論是人們對《新聞聯播》三段式播報的調侃,還是從一系列限娛令舉措中對廣電總局的刻板印象,抑或是劉國梁事件中網民對于體育總局近乎一邊倒的網絡輿論。移動互聯背景下受眾對熱點事件的對抗式解讀屢見不鮮,而在網民的對抗式解讀中如何保持作為權威主體和媒體公正客觀的立場,以及如何在嘈雜的網絡輿論中引導輿論走向,成為一項必須討論的課題。
二、網民對抗式解讀的原因分析
涉及事件的敏感性、模糊性。在大多數熱點事件之中,能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和形成輿論的原因之一,使新聞事件本身涉及的問題相對敏感,因而更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并激起輿論。其次,根據傳播學中謠言的產生公式,謠言的產生與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因此事件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是引起網民不斷“深挖”,并積極進行對抗式解讀的源頭之一。作為權威的官方主體。在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對兩個輿論場的解讀中,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尤其存在官方話語權和民間話語權的不平等,因此可以預見人們對于官方話語權威性的不滿,而部分官方發言主體也存在信息不及時和不接地氣等問題,因此公眾更易產生對事件的誤讀和質疑。部分網民的非理性。公民意識的覺醒和技術賦權使公眾有了話語權,而網民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使其更易在網絡上發出不理性言論,發生龐勒“烏合之眾”理論下公眾群體極化的行為。而根據多級傳播的理論,輿論領袖在事件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輿論領袖的錯誤引導,也很容易在網絡中使輿論朝著對抗式解讀的方向發展,在微博中,一個大V的追隨者有時甚至超過了部分媒體,其對公眾輿論引導的影響力可見一斑。網絡虛擬性的推動。移動互聯的發展,一方面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性,為對抗式解讀提供了表達的平臺,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也使得“網絡狂歡”“鍵盤俠”等詞匯屢見不鮮,網絡的匿名性更易引起部分非理性網民的對抗式言論,使得各種不實言論迅速發酵。多元的利益訴求。在轉型期社會中,新聞事件涉及的事件以及受傳雙方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公民多元的利益訴求更易被激發,利益的沖突和不對等是網民進行對抗式解讀的源頭之一。因此,網民需要借助網絡宣泄,換言之,對抗式解讀也是對沖突和矛盾的體現與反映,是網民對現實問題的宣泄渠道。
三、對抗式解讀中的輿論引導
網民對于熱點事件的對抗式解讀,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問題的解決和對真相的倒逼,但也對社會穩定和官方主體的權威性造成了挑戰,因此,如何在對抗式解讀中合理進行輿論引導推動社會穩定,本文將從不同主體進行對策分析。權威主體及時作為。作為權威的官方主體,具有天然的主動權優勢和資源優勢,應對熱點事件進行及時的信息公開和表態,全面的信息公開是避免網民發生對抗性矛盾的源頭,“日光之下無新事”,在萬物互聯之下與其被動面對網絡輿論,不如正視已發生的事件,及時進行輿論引導掌握輿論的主動權。網民素養的提升。由于個體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不同,網民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網民缺乏在互聯網環境中理性思考和正確判斷的能力,極易在不實言論影響下盲目跟風從眾,因此,應進行基本法律常識的普及促進網民理性發表言論,其次,應正確發揮輿論領袖的引導作用。媒介的報道和引導技巧。作為媒體要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對事件進行客觀全面的報道,及時進行議程設置,利用自身的優勢變被動報道為先聲奪人。在報道技巧上,對事件進行細節描寫和宏觀敘事相結合,通過有感染力的報道說服、引導公眾。同時,利用互聯網的互動性優勢,增強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互動,在提供給公眾宣泄和發表意見渠道的同時,重視公眾的地位,在同網民的互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小結
必須承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公眾對于某一事件的多元化解讀是社會文明開放性的體現,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著新聞事件的進步和發展,倒逼著真相,因此,應辯證看待公眾對熱點事件的對抗式解讀。但在網絡虛擬性之下,尤其在“水軍”充斥的微博中,也有部分的對抗式解讀不利于網絡環境健康發展和社會、民心的穩定,因此,對于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對抗式解讀,作為新聞事件的權威一方和主流媒體應該擔負起自身的責任,不僅要堅持客觀的新聞報道原則,更應該堅持開放包容心態,主動公開信息,在輿論引導中掌握主動權。同時,應該正視不同主體的矛盾和公眾的多元化利益訴求,引導公眾正確合理表達,促進社會事件的圓滿解決。最后,網絡賦予了普通網民一個合理的發言渠道,網民也應該對新聞事件保持理性的態度,正確利用發聲渠道,避免非理性的從眾和群體極化,共同建設清凈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小偉.傳統媒體面對受眾對抗式解讀的困境及對策[J].當代電視,2012(09).
[2]徐瓊.公眾“對抗式解讀”的社會心理與疏導[J].青年記者,2015(24).
[3]張駿德.新聞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古斯塔夫•龐勒.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作者:武新苗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