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至2005年以來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發現對新農村體育文化的有關研究熱度不減,研究成果有遞增趨勢;但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深入的實證研究不夠,發展對策缺乏說服性。建議將新農村體育文化置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背景下,加強實地調查并結合多學科知識對其進行綜合性研究,進一步突出農民自身的需求,以全面開展全民健身計劃為契機,開拓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其他領域。
關鍵詞: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
1前言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大力推動農民健身工程,結合全民健身計劃,有目的地在農村積極開展寓教于樂的體育活動”的建議;借此良好的發展機遇,有必要對新農村概念提出以來我國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力求為廣大體育研究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現狀提供參考,為今后體育研究工作者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中的問題提供參考方向。
2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綜述
2.1的數量
的數量是反映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受重視程度的重要依據。為了對比,我以相同的“關鍵字”檢索2005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6年有關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研究成果。造成研究地理分布較為集中的內在因素:首先,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和建設新農村的政策實施,使全國大部份省份都有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而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這些經濟發達的地區,是我國新農村發展的試點區域,研究具有模版性和參考性,吸引了研究者研究的注意力,成為研究成果的熱點地域。其次,研究成果的熱點區域具有農村人口多、面臨的問題較多且集中、研究結果具有代表性的特點;而西藏、云南、海南等省份因為農村人口的分布不集中,面臨這新農村體育文化難以發展的困境。
2.3研究人員所屬研究機構的分布
2.4研究的方法
在對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實地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但是按社會學研究分類方法可分為調查研究、文獻研究和實地研究3類
2.5主要研究方向與代表性學術觀點
2.5.1關于基本概念的研究
新農村體育文化基本概念主要體現在“農村”“農村體育文化”的界定上,在對研究成果的統計過程中,發現98.2%的研究成果中缺少這一前提的研究。造成研究結論的不統一,出現了什么是農村,什么是農村體育文化的爭議問題。對于這一爭議問題,在研究成果中只有2篇論文對其進行概念的界定。這說明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科學嚴密性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的加強。張文靜、田雨普提出“農村應該有廣域農村、中域農村和狹域農村之分”[2]。王振濤、單清華、周毅認為“農村體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人群在從事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體育文化價值觀念”[3]。
2.5.2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作用的研究
研究工作者對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作用的重要性在認知上趨向于積極的方面,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涉及農村文化建設、農民自身發展等多個方面。集中在“營造和諧社會;促進生產發展;促進農村生活現代化”的觀點。研究工作者認為“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是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是促進農村體育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全民健身體系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4]。
2.5.3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現狀的研究
有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現狀的研究成果占總研究成果的98%。在對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成果中,學者都提到有關制約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農民自身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其中農村經濟水平不高和農民參與意識不強是制約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王振濤等學者在《試論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一文中認為“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無法滿足農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3]也是影響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5.4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未來發展對策的研究
自我提高型:持有這種觀點的研究學者認為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加強體育健身的宣傳力度,提升農民積極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只有滿足農民物質文化的要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營造新農村體育文化發展所需的文化氛圍;如“提高農民體育參與意識、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水平、提高農村體育人口規模和質量”[5]。外在驅動型:持有這種觀點的研究學者認為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在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驅動下,企業提供相關支持下,解決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在物質方面、經費方面、組織方面等問題。如“通過政府撥款,彩票公益與企業贊助籌集經費,夯實物質基礎;建立鄉鎮文體站為主、村級文體室為輔、農民體協為紐帶的組織網絡,運行縣級-鄉鎮-村委三級監管模式,形成制度文化保障機制[6]。因地制宜型:持有這種觀點的研究學者認為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應該考慮各地的民俗體育文化對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在建設新農村體育文化的道路上結合各地的民俗體育文化更有利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如“民俗體育在新村體育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價值,挖掘和利用長期積淀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對弘揚和發展農村優秀體育文化傳統,提高農村現代化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是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民形象、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7]。以上三種類型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其綜合運用與適用性,比如在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具有顯著的民俗體育地區應以這三種類型綜合運用。三種類型并不是獨立開展的,科學地綜合運用更有利于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在不同地域的發展。
2.6對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成果的特點
2.6.1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熱度不減,研究成果有遞增趨勢
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三農”政策及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研究已經引起研究工作者的重視,研究成果在穩步增長,研究熱度在經過12年后并沒有減弱。根據統計,參與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者有135人,參與研究的單位以高校為主。也有部分國家社科基金、各省市社科規劃立項中有關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項目;由此看出,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研究達到一定重要的地位。
2.6.2研究內容較廣,實地調查研究相對較少
關于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內容相對較多,大部分集中在新農村體育文化現狀、組織管理、運行模式、影響發展的因素及發展對策等方面,研究的內容較為全面。在未來發展對策研究中,研究對象從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村向偏遠、貧困地區農村相偏向;新農村體育文化調查現狀向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農村體育產業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歸納分析發現,研究成果中,籠統性、論述類文章較多;關于主要概念的界定文章較少;造成“農村”“農村體育文化”這兩個基本概念和研究體系沒有形成;對農村原有的民俗體育文化及農村的社會、經濟等影響因素理解不透徹;多數研究成果缺乏實地調查,通過原有的理論知識并不能科學的反映出農村體育文化的現狀,因而提出的對策缺乏說服性。
2.6.3研究地域分布的差異性
對研究成果的統計可知,研究成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這種差異性分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影響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條件的制約、不同地區農民體育文化需求的差距等。雖然造成這種地域分布的差異性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是,對“西部大開發”和“三農”等相關政策的重視程度不高,付出的力量不足,是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3對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建議
(1)要將新農村體育文化置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中研究;(2)運用多學科知識,對新農村體育文化進行研究;(3)適應新農村建設,開拓新農村體育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2-73.
[2]張文靜.田雨普.對農村體育中“農村”含義的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5(10):46-48.
[3]王振濤,單清華,周毅.試論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文化導刊,2007(3):15-17
[4]徐成立.嚴珍.王麗清.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村體育文化問題[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6-69.
[5]岳輝.河南省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10):19-21.
[6]肖偉.農村體育文化結構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9):12-15.
[7]陳立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俗體育對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研究[J].農業考古,2009(6):184-186.
作者:劉勇 但愛蘭 單位:湖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