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識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加強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手段。目前,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存在理念落后、認識不到位、行動滯后、建設不到位的情況。為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需求,高職院校要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社團活動等路徑開展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職院校;培養路徑
我國以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為重點的專業教育做得比較好,而通識教育一直在探索和發展中。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通識教育可以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是學校向社會各行業輸送人才的重要橋梁。加強通識教育,培養人格健全的高素質職業人才,使學生不僅會做事還會做人、不僅會工作還會生活,是高職院校教育的最終目標。為此,重塑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重構通識教育的目標和教學課程,更新高職院校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通識教育課程開發,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定位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具有21世紀核心素養和能夠面向未來的人。通識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跨學科整合教育和涵養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以人為本、培養和發展人的素質和潛能的教育,通識教育的實施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多元化發展需求。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為學生提供融入社會的知識和教育,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且具備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應用的能力,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1]。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成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從能力上看,可分為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認知的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和價值觀取向。通識教育強調廣而不是專,強調在建立完整知識結構的同時,完成對自己的認知。通識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了解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系,擴展對世界的熱情,而不是狹隘地局限于某一個方面,它特別重視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到多方面的知識,了解更多的領域,正確樹立對更多事物的價值觀態度。通識教育并非是與專業教育對立的非專業教育,而是對各種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通識教育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題,要順應時代潮流,學習時代需要的知識,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發展潛力的高素質“職業人”[2]。
二、國內通識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發展一直是個短板,主要呈現兩大問題。第一,理念落后,認識不到位。高職院校發展歷史相對較短,對通識教育的理論性研究不多,學界也沒有達成共識。由于缺乏科學準確的認識,導致課程體系建設一直存在“鐘擺”現象:要么認為很重要,一味沿襲本科的教學模式,使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的比重過大;要么認為不重要,認為開展通識教育就失去了高職院校的特色,因而使通識教育被專業教育擠壓,失去了發展空間。第二,行動滯后,建設不到位[3]。理念引領行動。秉持“高職院校就是學習技能、找工作”“一技在手、工作不愁”等認知的高職院校將大部分精力、財力和資源都投入專業建設中,既不重視通識課程的硬件建設與維護,也不重視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也重專業輕通識。參加大賽、交流訪學、出國進修等都以專業教師為主,通識課程教師被邊緣化,缺少身份認同感和職業自豪感,導致有些教師只滿足于完成工作,而對通識教育缺乏深度研究,學術水平不高、學術視野狹窄,通識教育能力欠缺,影響通識教育的開展。
三、開展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是時代的需求
近些年,國內高職院校教育發展迅速。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當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超過2,也就是說崗位數是求職人數的2倍多,說明我國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供給缺口非常大。隨著21世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無論在科技還是經濟方面都逐步與國際接軌,這就要求教育和人才培養也必須同步發展。國家對教育發展非常重視,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以適應我國的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只注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國家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開展通識教育,提升高職教育專業內涵建設是必然趨勢。從高考錄取途徑看,高職院校的生源水平相對稍弱,更需要在高職院校讀書期間努力提升自身素養。開展通識教育可以助力專業教育的優化,提升高職院校的競爭優勢,還可以改善高職院校的社會形象,為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開展通識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有助于更好地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需求。高職院校要想讓學生適應當今社會發展,與國際社會接軌,就要更新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將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提上日程,這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發展需要,也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需求[4]。
四、通識教育開展的路徑和方法
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應樹立科學的理念,對通識教育開展的目的、意義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達成共識。對高職院校的屬性和特性要有清楚的認識,不能忽視國情而盲目效仿國外大學的做法,也不能照搬照抄本科院校,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定位、高職院校的教育規律、師資水平和學生身心發展狀況,探索出通識教育本土化、學校開展特色化的道路[5]。下面結合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簡稱我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實踐,談談在高職教育中開展通識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
首先要加強通識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是教育活動中最關鍵的因素。教師的素質、能力直接影響通識教育的實施。因此,應加強通識教育教師的培養,改革通識教育課程管理,提升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我校每年定向招聘綜合素養較高的教師,補充現有的師資隊伍;所有的教師通過網絡授課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學習和進步。例如:我校以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為抓手,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積極推動信息化教學應用的常態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我校近三年來積極組織和選派優秀的基礎課教師參加校級、市級、國家級信息化相關比賽,使教師的教學能力、信息素養、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時也在各大賽事上取得豐碩成果。此外,我校也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以補充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薄弱的師資力量,讓優秀的教師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領悟通識教育的意義,加深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培養“完整的人”就要有“完整”的教師,教師的人文素養、教育情懷、廣博的學識、通專結合的能力,無不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正確樹立人生目標、努力發揮自身潛能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發展成為“完整的人”具有巨大作用。
2.完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更新職業教育理念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使教師明確了“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那么課程建設就要解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的問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括:課程結構、各類課程設置的比例與遞進關系。除了原有的課程體系,不同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辦學特點,開設具有院校特色的、校本化的通識教育課程。例如:我校開設了以農事為主的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圍繞農科類學生要具備的三大核心素養、一大職業能力設置。針對農業科技素養培養,主要開設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信息素養、創新素養、認知思維等課程;針對農業文化素養培養,主要開設了農業生產歷史與演變、農業文學藝術、農業生態景觀、農業文化觀念、民俗與民間信仰等課程;針對農民職業素養培養,主要開設了體育健康與心理健康課程;針對職業能力培養,主要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應用文寫作、應用英語等課程。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掌握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農業基礎知識,為其專業知識學習、職業技能培養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并提供支持,并在農事實踐活動中體認理論、內化思想、升華境界,使學生不僅成為會工作的人,同時在工作中感悟生活的快樂。
3.校內加強社團建設打造育人新亮點
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例如:我校設立了文藝、體育等社科類社團,以及無人機、航天器等科技類社團,通過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學習知識空間和展示舞臺中,提升團隊意識、溝通交流能力,懂得什么是責任;通過團隊合作,還能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社團還能讓學生認識不同專業的人,通過交流拓展知識面,發現新的領域中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收獲新知識、新朋友、新友誼,開闊新視野,為未來發展提供新途徑。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還能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人格很有幫助,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個人規劃發展所需要的文化知識、科學素養和能力。
五、結語
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才培養的內在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需要從更新職業教育理念開始,以培養“完整的人”為目標,以重視通識教育對學生就業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性為前提。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應當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前提,精準把握職業崗位對人才、人文綜合素養的需求,設定人才培養方案,研發與之相對應的通識教育課程,完成學校與社會的對接,同時還要關注社會發展動態,不斷更新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研究任重道遠,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以最終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通識教育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仲文丹.通識教育在職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中的研究[J].職業,2018(9):35-37.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
[3]北航高研院通識教育研究課題組.轉型中國的大學通識教育:比較、評估與展望[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
[4]朱鏡人.大學通識教育的國際比較[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55-57.
[5]李引進.通識教育的裂變與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56-157.
作者:梁杰 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