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歷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變“復制冶為“建構”
傳統歷史課堂總是由教師為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并未做出過多的要求,使得國內大多數學生形成了錯誤學習觀念,認為歷史課程只要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答好試卷即可,他們也不知道歷史課到底學什么,這些對自己有什么用處,能夠解決他們的現實問題嗎?由此可見,雖然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歷史課程教育,但似乎沒有得到太大的改進,僅僅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無法發揮歷史課程的實質性作用。要知道,高中歷史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要教學生學科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多比較深層的東西,真正了解歷史、愛上歷史。比如在為學生介紹李鴻章時,要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事跡,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剔除掉自身的片面性認識。
二、變“傳授冶為“促進”
一直以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著形式刻板單一、內容枯燥乏味以及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的問題。這種注重知識單邊傳授的機械化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求。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高中生要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與其他學生合作交流的技能,同時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現自我的過程當中,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以適應社會的急速發展和變化。相應的,高中歷史教師也不能再以只是單邊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和目的,而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念,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組織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逐漸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學習清末民主革命風潮中的辛亥革命時,要重點介紹學生相對陌生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帶領學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敗及原因理解。通過問題引入的形式集中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更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辛亥革命是改良還是革命?是真革命還是假革命?最終的結果應該定義其為成功還是失敗?在層層的問題環節之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結合自身的已有知識經驗深入剖析不同歷史問題之間的聯系。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框架,為后續的歷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變“控制冶為“引導”
一切以學生為主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充分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當中扮演的角色,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要留有足夠的耐心,進一步落實因材施教和教學分類指導的原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營造靈活自由的學習氛圍,采用豐富多樣的練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基于對高中生歷史學習水平的細致調研,充分考慮不同階段歷史課堂教學的銜接。各級別定位清晰,難度逐步提升,循序漸進,選取最佳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進一步打好基本功。
四、變“獨白冶為“對話”
在歷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根本保證。然而問題在于,長期以來許多教師缺乏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對課堂中心角色的理解存在誤差,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果得不償失。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堅持學生在教育活動當中的主體地位,遵循高中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采用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參與課堂討論中獲得積極體驗,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性和趣味性,構建互相尊重、平等、民主的和諧師生關系。除此之外,高中歷史教師還要在課堂內容方面做一些教學改革嘗試,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上去理解歷史知識,最終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五、變“教學冶為“研究”
在高中歷史教師的職業生涯當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與教育教學的研究活動往往是分離的,很少教師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要同時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當中的各種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最終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支持高中歷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現代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轉換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了解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運用真實客觀地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問題,才是歷史教育領域的終極目標和核心任務。
【參考文獻】
[1]考巴.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中外企業家,2018(08):139.
[2]王馳,劉芳.論高中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2):218-219.
[3]李艷.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6):59-61.
作者:王霞 單位:江蘇省響水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