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建類專業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開展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裝配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分析當前高職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明確裝配式人才需求層次的崗位目標,構建“校企共育,產教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以期培養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
引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力爭用10年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而住建部制定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要求,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在50%以上?!爱a業轉型,人才先行”的理念是具有先導意義的,隨著建筑裝配式產業化的推進,人才的供應量也需要滿足要求,但是據統計,我國建筑產業化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缺口近百萬,尤其是裝配式構件生產廠、裝配式施工企業所需要的基層管理人才非常緊缺,這迫切需要我們高職院校加快裝配式建筑人才的培養。
1高職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裝配式人才培養模糊
雖然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技術人才缺口越來越大,但我國高職院校對于裝配式人才的培養卻是空白的,有些院校還沒搞明白裝配式建筑,就開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有些院校雖然經過市場和企業調研,但裝配式建筑包含諸多知識,想將人才培養做得全面,但是沒有考慮高職院校學生的接受程度,使得學生掌握程度不深,這就造成了現有高職類院校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滿足裝配式建筑發展人才需求的矛盾[1]。
1.2裝配式課程的建設缺乏配套師資
裝配式建筑從設計到具體的施工流程與傳統施工還是有較大區別的,而大多數土建類專業的教師都是傳統施工出身,對目前裝配式建筑的新理論和新技術還需要進行系統學習,目前高職院校推薦優秀的教師們下施工一線深造,但是老師們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也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造成了高職院?,F有的師資力量還無法滿足裝配式課程建設的需求。
1.3裝配式課程教材缺乏,實訓場地不足
裝配式建筑相關課程的教材目前還是缺乏的,涉及的知識點包括材料、力學、設計、構件生產等多個方面,這就需要教學一線的教師和企業合作共同編寫,同時結合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但也提高了教材撰寫的難度,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參差不齊,有些還是照搬照抄。高職院校的實訓場地比較有限,原有的資源又占據了一定空間,重新規劃布局騰出場地,同時建造新的工法樓,購買新的信息化實訓設備需要資金和時間的支撐[1]。
2高職院校裝配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2.1明確裝配式人才需求層次的崗位目標
高職院校裝配式人才的培養需根據裝配式產業和企業發展的需求來制定崗位目標,當前裝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分別對深化設計階段、構件生產階段、安裝施工階段的人才有強烈的需求,而人社部在不久前的16個新職業,裝配式建筑施工員位列其中,而其他崗位如構件制作工、信息管理員、構件質檢員等具體的崗位要求也在逐步制定中。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要明確目標,對接企業崗位,培養構件生產、安裝施工等方面的人才[2]。
2.2“校企共育,產教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學校、企業兩個育人主體實現“培養目標對接職業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教學任務對接工作內容、校內實訓對接生產現場”的產教對接,通過校企業合作育人平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在校期間,著重培養學生的四個專項基礎能力,即:識圖能力、計算能力、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企業頂崗實習期間,著重培養學生的畢業頂崗能力,學生從學校到企業,快速適應身份的過渡轉變,明確職業規劃目標,實現“近距離頂崗,零距離上崗”的人才培養目標。
2.3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構建“進階式(認知—實訓—實習)”教學目標,實踐訓練可以運用項目化教學、情境教學、現場實訓等教學手段,建立教、學、練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運用VR、AR等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創造真實的現場施工作業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單位,讓學生實地參觀預制構件廠的生產以及施工現場的安裝、吊裝過程,學生可以與現場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學習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施工中的經驗。
3結語
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對于裝配式建筑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對于裝配式建筑發展的認知還處于起步階段。高職院校要根據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融入裝配式建筑相關理念和技術,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鍛煉的機會,為企業提供裝配式建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于金海.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以高職院校為例[J].四川建材,2019,45(5):249~250.
[2]趙學問,王洪波,魏亞遇.高職院校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實踐與研究———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發展與創新,2019(7):199~200.
作者:竹宇波 單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