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運用系統思維結構性的觀點可以看出,高職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結構點。素質教育最早是在中小學教育領域中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后逐漸推廣到高等教育領域。因此,一方面從人的成長具有延續性特點考慮,高職素質教育是在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的,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相互銜接、相互影響,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高職素質教育對于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將持續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貫穿其中。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將高職素質教育培養目標放在一個更大的結構體系中去看待,周全地考慮高職素質教育與其他階段素質教育的關系。
2.高職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系統思維主要考察的是事物的整體性特征,從中可以看出高職素質教育,作為一個高等教育的類型,始終發揮著自己的社會功用。在高等學歷教育中,高職教育被包含在全日制普通專科教育中,區別于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但它在全國近80%的高考錄取率中完成了40%以上的任務。“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招生計劃165032人,理論錄取率達到84.75%。本科計劃所占百分比為51.78%,比專科計劃所占百分比48.22%高出3.5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以高職教育為代表的普通專科在高考錄取中已與普通本科教育二分天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職素質教育應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一致,要主動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從而表現出動態性的特征。從高職教育的培養過程來看,“2+1”模式已經得到普通認同,即2年的校內學習+1年的企業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高職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時,與培養過程實現無縫對接,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有目的、有計劃、科學合理地安排在學生在校的4個學期中,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動態地調整培養方案。從高職教育的培養特點來看,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高職素質教育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服務,需要依據不同專業確定不同的培養內容,動態地調整培養目標。
二、自治區高職院校改進素質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轉變觀念,由過去的“重技能輕素質”逐漸轉變為“技能與素質并重”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中第一次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技藝性強的高級操作人員”,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2011年《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現代職業教育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職業發展的教育類型”。可見,對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言,“素質”二字在2014年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首次出現。并不是說我們之前的職業教育不注重素質培養,而是沒有將培養學生素質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前,自治區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內涵,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事實上,專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只是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方面,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要使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既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又能夠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科學思維,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他人共處、有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以及積極的人生態度,以適應本地區、本行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職業崗位或職業崗位群的需要以及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而這恰恰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必然結果。因此,需要我們逐漸轉變觀念,逐步提升高職素質教育的地位,使其與高職專業技能教育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二)調整內容,由過去的“多而繁”逐步做到“少而精”
自治區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課程一直以來始終處于數量高位,但并沒有對這些課程進行系統整合的思考,猶如一塊塊不規則地分布在房間各個角落的積木,不僅沒有將它們聚攏在一起的意識,更沒有將它們搭建成實用而美觀的建筑物的想法。因此,應該將傳統的課程多、任務重的局面逐漸扭轉過來,將提升學生素質的課程進行系統整合,有計劃地將其分成素質核心課程、素質能力課程和素質特色課程三大部分。其中素質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應掌握的基礎性、知識性的素養,包括“兩課”、人文素質課程、語言素質課程、心理素質課程和藝術素質課程等;素質能力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在人際交往、為人處事方面的能力,如口語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文書寫作能力、就業與創業能力等;素質特色課程則立足學生學習的專業,開設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背景的公共選修課程,如會計電算化專業可開設理財規劃方面的課程,動漫設計專業可開設構圖設計、美術設計等方面的課程,以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從而將高職素質教育課程由過去的“多而繁”逐漸地轉變為“少而精”。
(三)重視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指出,智力不是某一種能力或幾種能力的整合,不是傳統意義上以邏輯加數理智能為核心的能力,而是相對獨立、相互平行的七種智能。因此,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不足全盤否定一個學生。”也就是說,我們傳統的閉卷考試、“一卷定高低”的考核方式是不能適應七種智能相對獨立、相互平行發展的現狀的。目前,自治區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已經低至160分,多數被錄取學生的分數集中在200~350分,面對這樣的情況,只用一張考卷來評定學生的優劣是不科學的。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在構建考核評價體系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結構,摒棄“差生”觀念,應該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智力優勢,例如應該鼓勵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多參與演講比賽、寫作競賽等活動,鼓勵邏輯能力強的學生多參與科技競賽,身體動覺強的學生應該多參加體育活動、運動會等,注重激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將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變革,加入團隊協作、創新等非智力因素和參與特長競賽并獲獎等智力因素,使考核評價體系立體化、多元化。可見,在高職院校開展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于自治區高職院校而言更是如此。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應該貫穿于高職院校學生培養過程的始終,這是作為注重內涵建設、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職院校的努力方向。良好的素質教育不僅將學生培養成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而且能夠開發學生的意志品質、科學素養和創造潛能,使其成長為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的優秀人才。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自治區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與通用能力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NJSC14337。
作者:孟慶新 單位: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