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圖書館信息素養微模式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進入“微時代”,各種各樣的“微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并受到人們尤其是當代大學們的追捧。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在現代網絡與移動通訊飛速發展的今年受到了沖擊,如何與時俱進、有效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永遠是高校圖書館研究與創新的課程。微博客正在改變媒體的形態,它形如一條帶有敏銳嗅覺的新聞導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并形成力量的匯集。
關鍵詞:高等學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模式
一、“微時代”的信息傳播
(一)“微時代”的定義
“微時代”,即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練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140字微博的流行,促進閱讀進入“微時代”,人們在身體力行地寫微博、讀微博之后,恍然發現,原來傳播交流信息乃至進行情感溝通,僅僅通過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實現。微博客的出現推動著“微時代”的到來。從網絡的流變過程來看,它也經歷了一個從加法到減法的過程。大塊文章的時代正悄然褪色,有興趣的人可以深入閱讀,但草根們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在140個字之內解決問題。微博客正在改變媒體的形態,它形如一條帶有敏銳嗅覺的新聞導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并形成力量的匯集。微博讓人類迅速進入了短平快時代,因為“微時代”迎合了現代人喜歡快捷、便捷的生活習性。不僅如此,移動的信息終端也在無形中改變著人們進行傳播活動的心態,人們更青睞一種“快餐式”的文化消費內容,沒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長沉重的內容。因此,越來越多的被冠以“微”字的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微營銷、微電影、微招聘、微簡歷、微旅游、微小說、微簽到等快速走進人們的生活,同時成為各領域的發展態勢,亦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追捧。
(二)“微時代”信息傳播的特征
1.瞬時性的傳播。”微時代”帶來了信息傳輸的高效率,信息傳播也隨之具備瞬時性的特征,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對于傳播者,短小的信息量提高了傳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內容更新,且可通過手機等便攜設備在很短的時間內信息。對于接受者,用有限的時間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信息內容與數量卻非常豐富。
2.網狀化的傳播。數字技術使傳者與受者位置互換、重疊并且逐漸變得模糊;傳播活動逐漸“去中心化”,進而出現“無限中心化”的趨勢。在Web2.0的臺上,信息傳播交互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是一個傳送或接收的中心,傳播活動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式傳播,而是呈現信息傳播的網狀結構、雙向結構。”微時代”,每一個手持移動設備的個體都是一個傳播節點。
3.大眾化的傳播。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導致大量原創內容爆發性地被生產出來。有學者闡釋,微型博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個人互聯網時代真正的到來。“沉默的普通大多數”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4.創新交互式傳播。博客是面對面的表演,微博是背對臉的跟隨,可以一點對多點,也可以點對點。當你跟隨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或官方微博時,兩三天就會上癮。許多人通過微博互粉而成為朋友、知音、合作者。
5.便捷性的傳播,也叫即時分享。以“短、靈、快”為特點的“微博”幾乎不需要太高成本,你或用電腦或用手機,僅需三言兩語,就可記錄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的感悟,亦可分享或收藏某條信息,這樣的即時表述顯然更加迎合我們快節奏的生活。
二、“微時代”高校信息素養教育面臨困境分析
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以及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人被掌上電腦和手機所吸引,越來越少的讀者走進圖書館閱讀、走進圖書館參加講座、走近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高校圖書館傳統的培訓講座模式受到了沖擊和挑戰。盡管各高校圖書館采用了多種多樣的吸引讀者的方法也是不見收效,以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在資源培訓中開展了多種個性化的培訓模式,諸如:隨機培訓、預約培訓、上門培訓等,甚至為了吸引讀者采取了聽講座送禮品、聽講座送學分等方式,但是收效甚微。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同仁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探討,也在各類培訓過程中發放調查問卷,透過多種反饋信息分析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培訓上座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意識薄弱
信息意識屬于意識形態領域范疇,主要是指人們對信息的認識、觀念和需求。目前,高校讀者群在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上有所提高,信息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的敏感性和對信息的洞察力上的缺失,對捕捉信息、接受信息的能動性上的不足,尤其是主動接受信息培訓的意識差,大多數讀者只能在教學和科研急需的時候,才會感覺到自身在分析信息、檢索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不足,于是臨時抱佛腳,因此讀者多半提出的需求都是緊急的、迫在眉睫的。
(二)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教學和科研的壓力導致學生忙于應對學業,老師也疲于應對教學和科研任務,拿出整塊的時間參加培訓或講座,讓他們感覺到是時間上的浪費;現代人大多喜歡在辦公室、宿舍或家里利用網絡檢索信息、傳遞信息,若再讓他們到圖書館來聽講座,他們會感覺在時空上都是一種“距離”的消磨與損失。
(三)對網絡和移動設備的過份依賴
目前許多人移動設備不離手,行、走、臥都在用,發送微博、微信,看網絡小說,等等。除了必須的會議和課程外,排斥一切非移動傳送的信息。正如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世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對移動設備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喜歡通過移動網絡、接受和傳遞的短、平、快的信息。
三、“微時代”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微模式”
人類進入“微時代”,隨著“微”字事物的產生與備受追捧,人們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尤其是接受信息的習慣受到了沖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熱衷于“短、平、快”的生活節奏。高校圖書館在進行讀者信息素養培養活動中要適時掌握時代的脈絡、介子與媒體的變化、分析讀者的喜好,要不斷創新地采用符合時代潮流的、趨同讀者喜愛的的模式進行。幾年來,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到館接受信息素養教育培訓,不斷創新舉措,打破時空界限開展了形式多樣培訓活動。如:每學期固定主題和時間的“資源檢索與使用”專場培訓、讀者預定主題與時間和地點的隨機培訓、每年秋季的新生入館教育、針對研究生三年學業階段特別打造的“研究生信息素養培養工程”活動、全校通識選修課——文獻信息檢索、研究生選修課——信息檢索方法、嵌入到專業課教師課程內容中的“嵌入式教學”等,上述模式已經開展多年,得到了參與讀者的好評,無論時勢如何變化,本館都將作為一項常規的工作一如繼往地開展下去。在此基礎上,為了擴大受教育讀者范圍,適應“微時代”要求,本館創新開展了多種“微模式”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
(一)微講座
微講座,主要是面向本校教師開展的短小精悍的培訓模式。以往面向教師的培訓都是學科館員深入院系,與領導、老師溝通約定一個時間而開展,但是由于老師們上課時間不定、各院系很難組織一次全體教師參與,這樣,我們就嘗試把培訓嵌入到各院系的例會當中,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占用太多的例會時間,否則領導和教師都不歡迎。為此,我們推出了“微培訓”模式,即每次只講一個主題,而且保證在十分鐘之內完成。在與各院系溝通之前,學科館員要列出多個主題供院系的領導們選定,為了在較短的時間內讓老師們吸引有效的知識點學科館員要把一個資源拆分成多個主題,一是精簡,二是助記。單以“中國知網”為例就有如下主題:知網檢索方法概述(簡述知網的高級搜索,即學科范圍的確定、“主題”字段的有點、檢索結果的排序及分組)、利用知網查找期刊投稿方式(即期刊導航)、利用知網查找英文關鍵詞(即翻譯助手)、利用知網確定某一主題的發展趨勢(即學術趨勢搜索)等,針對其他資源亦是如此;還有針對OA資源、搜索引擎、文獻管理軟件以及移動圖書館等方面的主題等。微培訓,老師們或全部理解會用或一知半解,一知半解的老師如若對此專題感興趣希望得到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單獨與學科館員溝通,從而得到單獨的講授,在單獨的講授中會獲得更加擴展的培訓內容,我們稱之為“微講座”的擴展培訓,這也就是“微講座”的目的——期待培訓的延伸和培訓的持續性。“微講座”內容精練、授課時間短、讀者易理解掌握。
(二)微課程
微課程,主要面向學生,本校學生每年春季學期第16至第18周為小學期,這個期間院系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利用這個契機與各學科專業的老師溝通,面向某一個專業的學生開展文獻信息檢索微課程,課程采用2+1模式,即2周課程1周實習或競賽。2周課程主要針對專業特點及學業階段特點開設課程,對低年級的學生講授中外文資源及文獻管理軟件,對高年級的學生講原文傳遞及論文開題與立項前的文獻調研方法等。1周實習中包括上機實踐或與學院聯合組織小規模的檢索賽,既檢查學習效果,又激發學生對信息檢索的熱情,這更有助于學生信息意識的提升。在這種面向一個專業的單一主題或軟件的培訓中,培訓教師在講授時可以針對這個專業進行實例教學,針對性更強、學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微課程的開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檢索技能和信息意識,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們小學期的實踐活動。
(三)微博
微博,以它短小的篇幅、可以與電腦與手機互聯便捷的使用方式,而受到當今大學生們的青睞,幾乎大部分學生都有微博,即使不發原創也會關注一些人、跟蹤一些信息、轉發一些感興趣的信息。利用學生們這一時尚趨向,本館適時開通了新浪、騰訊兩個微博,僅僅一年就有上千粉絲關注,轉貼不斷。最初開通微博只是想一些本館服務方面的通告,如開館時間的變更、新資源的試用與開通、以及一些新的服務舉措等。隨著關注粉絲的增多,我們感覺可以利用這一平臺開展培訓活動。用140個字濃縮某個資源的一個特點、一個功能,介紹一個檢索方法、小技巧等,可以是一句介紹加一個鏈接,亦可是一句介紹加一個截圖。如:有了E-learning以后,你還一篇篇地下載文章嗎?:沒有E-learning之前,我是一篇一篇下載CNKI的文章的,有了E-learning以后,就可以批量快速下載了。下面就給大家演示一下如何用E-learning快速下載多篇文章……后面給一個鏈接,是一個培訓老師的一篇博文,講授如何用E-learning快速下載文章,還上傳一組照片,是授課的PPT。感興趣的學生就會點開圖片或鏈接詳細學習,不受時空的限制。讀者的轉播與評論亦是培訓的延展,擴大了受眾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微信
微信是一款手機通信軟件,支持通過手機網絡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單聊及群聊,帶給人們全新的移動溝通體驗。它支持多種平臺手機,同時作為一種更快速的即時通訊工具,微信具有零資費、跨平臺溝通、顯示實時輸入狀態等功能,與傳統的短信溝通方式相比,更靈活、智能,且節省資費。據統計,2013年1月我國擁有注冊用戶量已經突破3億,目前已被大學生廣泛使用。本館2013年開通了微信平臺,利用這一平臺開展信息推送與信息培訓,因為它可通過QQ好友、騰訊微博以及手機通訊錄相關聯,因此比微博被關注面更大,據此開展信息培訓受眾面會更廣、即時性更強,讀者參與更靈活、便捷。
(五)微競賽
利用微博開展微博有獎搶答活動。根據圖書館開展的各類型培訓內容,主要選取微博培訓中的內容,出一些選擇題,限時進行跟貼搶答活動。今年本館首次嘗試開展微博搶答活動,受到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并積極參與,而此后本館微博備受關注,粉絲數成倍增長,圖書館信息傳播范圍、時效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微競賽期間,許多讀者電話或到館或@本館,針對競賽問題、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進行咨詢,有讀者感嘆:圖書館還有✕✕✕資源呢,過去不知道!圖書館還能代檢代查呢!圖書館還有學科館員呢!這就是“微”的力量。
(六)網絡課堂
為了縮小時空上的距離,本館2008年配合我們開設的文獻信息檢索通識選修課,研發了信息檢索課網絡課堂,通過網絡平臺本課程教學目標、課程設置、課程要求、學習要求和學習參與資料等,作業與試題、作業標準答案及試題分析;學生不受時空限制下載課件、完成和上傳作業,我們還把授課內容錄制成視頻,因特殊情況而缺課的同學可以通過平臺看課程視頻、補交作業或進行答疑等。
四、“微模式”信息素養教育活動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微模式”管理者要具有較強的文字編輯與凝練能力
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都要利用短短一百多字一條信息或課程內容,這就要求信息老師能夠提供具有高黏度、沖擊力巨大、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受眾并提高受眾的閱讀興趣的內容,因此“微模式”管理者與者要具有較強的文字編輯能力、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
(二)“微模式”講授內容的計劃性和延續性
在各類“微模式”講授活動中,雖然要體現個性化,但面向一個學院或一個專業或一個群體培訓主題內容還應該有計劃性和延續性,這樣,才能保證講授內容不重復而沒有遺漏。
(三)“微模式”要用微語言
對于“微博”“微信”的管理與老師要適時加強學習,與時俱進,掌握網絡知識尤其是網絡用語的學習,在技術應用與語言運用上,要緊跟時尚潮流,用“微”語言,吸引讀者,博得更多的粉絲。
[參考文獻]
[1]百度知道[EB/OL][2010-11-04]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456543.html.
[2]愛問[EB/OL][2012-10-07]iask.sina.com.cn/b/20793002.html.
[3]為什么微信如此受歡迎?微信與QQ的對比評測[EB/OL][2012-02-22].reteng.qq.com/in⁃fo/15982.html.
[4]百度文庫[EB/OL][2010-11-04].wenku.baidu.com/view/9ecefc2f3169a4517723a393.ht⁃ml.
[5]百度百科[EB/OL][2011-12-30]baike.bai⁃du.com/view/5573191.htm.
[6]周密,但旺.試論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模式[J].圖書館學研究,2003(3).
作者:張英敏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