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必要性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必要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必要性探析

    [摘要]從近兩年輿論熱議的高考作文與傳媒議題的緊密關聯,再到陳力丹教授論文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頻頻“出圈”的傳媒現象及理論彰顯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在媒介對青少年影響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媒介素養教育對個人全面發展以及社會健康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媒介素養缺失會在信息加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等方面對中學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家校結合等舉措有利于促進中學生媒介素養的發展,以培養緊跟社會與時代進步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媒介素養;《覺醒年代》;高考作文;基礎教育

    2021年6月7日,一條名為“撒貝寧高考押題小能手”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該話題熱搜歷史最高排名16,共計2.4億閱讀量,1.9萬討論量。究其原因,2021年5月21日在CCTV-1節目《開講啦》錄制中,主持人撒貝寧預測:“《覺醒年代》里的史料,高考一定會有相關題目。”這番“神預測”引起網友感嘆:“《覺醒年代》簡直是行走的素材庫!”該話題由“央視新聞”官方微博作為話題主持人創建,“央視新聞”發布帶有該話題的微博轉贊人數超過28萬。大量網民的參與及討論反映在輿論場內,使高考作文和電視劇《覺醒年代》兩個話題之間瞬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系。筆者嘗試梳理和分析2021年高考作文和電視劇《覺醒年代》兩個話題相聯系而產生的相關評論,同時結合2020年高考作文命題立意與新聞傳播理論的關系,指出傳媒現象及專業相關理論已然成為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方向。

    一、高考作文相關話題梳理與分析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在2021年語文高考結束后建立了一項公開調查,以了解網民對高考作文題目的看法與感受,調查結果見圖1。這項調查共計11.6萬名網民參與,其中有3.8萬多名網民認為“題挺難,立意深,考生不容易”;4.6萬多名網民認為“看過《覺醒年代》,應該好下筆”。一方面,大量網民認為高考作文題難度大,對考生而言可能頗具挑戰;另一方面,更多網民卻認為,高考作文題對看過《覺醒年代》的考生而言也不算難題。同一時段,圍繞《覺醒年代》和高考作文相關的多個話題在全社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這些話題也隨之在全網媒體平臺登上熱搜,在網絡空間中進一步引發熱議,事件發展的輿情數據匯總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熱點話題《覺醒年代》與高考作文緊密關聯,成為各個網絡平臺輿論關注的焦點。雖然部分話題并未登上熱搜,但其話題閱讀量也均已超過千萬,其討論熱度、參與人數及持續時間都是比較突出的。作為爆款產品,電視劇《覺醒年代》還原時代風骨、承載重大歷史,表達了中國當下的精氣神。而2021年高考作文題亦是如此,多個題目中的閱讀材料是電視劇《覺醒年代》曾經出現的文本,題目反映時代主題,傳遞社會價值觀念,二者在諸多維度上高度契合。因此,廣大網民感慨“覺醒年代yyds(永遠的神)”,認為其能夠成為作文寫作的抓手,幫助考生快速破題、精準立意。從效益主義角度出發,考生很有可能會在作文寫作時受到《覺醒年代》的啟發而在立意、文字與語篇等呈現上增加新意與厚度。實際上,高考作文與傳媒現象產生更緊密的聯系且引發熱烈討論是在2020年高考語文科目結束時。比如,2020年江蘇卷作文閱讀材料選取的是:“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互聯網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身處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會受到媒介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只是我們聽到、看到什么,更是我們怎樣思考、怎樣生活、怎樣學習工作。從專業角度看,這些作文材料所描述的傳媒現象都可以在理論范疇內找到對應的概念。筆者整理了2020年高考語文考卷及其理論范疇,這些學術概念所涵蓋的專業知識很可能為考生破題立意帶來啟發,具體見表2。

    二、從熱議透視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來高考作文命題一直與時俱進,保持對社會新問題、新進展等時代主題的高度關注。而這在未來的高考作文命制與考察思路上,將會極大可能得到延續。近年來媒介、技術等高度發達,開創了更多個人及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并深刻引發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媒介素養已經成為當代人理解社會乃至世界的必備修養。這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內容要求。由表1、表2可見,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所涉及的傳媒現象及相關內容頗多,并且這些現象幾乎涵蓋了傳媒專業領域的多個分支,呈現傳媒理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如此緊密貼合當前傳媒社會現實的命題,對正處于課業高度緊張的絕大部分高中生而言,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許的距離感、陌生感,甚至是無措感。而中學生如何認識世界、了解社會?使用新聞媒體既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捷徑之路。因為盡全力真實地反映現實社會是媒體的應盡之責[1],而媒體的議程設置過程描述了某個問題由媒體議程向公共議程傳遞的過程,是大眾傳播的一種客觀產生的傳播功能,不是傳媒的主觀的傳播功能[2]。毫無疑問,合理地使用新聞媒體去認識社會應成為中學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也正是媒體素養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當前的中學教育在數理化、文史哲等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在培養學生如何正確理解和看待當前傳媒現象及其影響的議題方面還較少觸及,缺乏有效的應對舉措。實際上,當前我國大部分中學并未形成媒介素養教育的科學且完整的體系。卜衛認為,我國應批判地借鑒國外經驗,用媒介素養教育來提升青少年理解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開展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第一,了解媒體的基本知識和使用媒體的方法;第二,學會判別媒體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第三,學會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能;第四,懂得如何建設性地利用媒體來實現自我發展[3]。

    三、媒介素養缺失對中學生的影響

    (一)影響中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知識體系欠缺

    長期以來,國內的基礎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媒介素養教育尚未提上日程。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進入了一個媒介高度發達的社會,這使得對媒介的理解與使用成為當代人必備技能之一,媒介素養教育應被納入傳統的課程體系。尤其是對中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知識密度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階段,同時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信息駁雜、參差不齊的媒介生態給他們帶來了較大的潛在影響。許多中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會大量用到“網絡用語”,但他們對媒介信息僅停留在單純接受的層面,缺乏一定的信息辨識與加工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對當下的青年人來說是其知識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缺少這一環就意味知識體系的欠缺。

    (二)影響中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批判精神缺失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4]。媒介技術特征影響甚至決定了受眾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渠道特征和容量等;媒介的社會特征(媒體的立場、風格、內容結構和選擇標準等)決定了受眾的社會視野與社會認知[5]。在現代社會,媒介融入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Buckingham指出網絡素養應超越獲取和定位信息的能力,同樣重要的是批判性地評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對信息來源、信息生產者的利益以及信息在現實中表征方式的質疑是媒介素養教育應當追求的目標[6]。這對三觀尚在形塑階段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面對海量信息,中學生的選擇力、理解力、質疑力、評估力顯得不夠充足。由于對網絡負面信息與過激言論缺乏判斷與甄別能力,中學生往往很容易接受斷章取義的“事實”,較少或不做理性判斷,由此產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質疑和對社會認知的偏差。

    (三)影響中學生的媒介使用能力,現實關切不足

    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語文教育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幫助學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7]。近年來多地高考作文題目真實映照現實世界的熱點與時代發展的軌跡,單從語文學科的教學與考核來看,就對中學生關注現實社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媒介使用恰是人們關注現實變動的重要途徑。但因面臨學習壓力,中學生接觸或使用媒介的時間、類型、內容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與時代、社會之間的實時交流有限。這可能導致他們對相關媒介現象的洞察與分析難以深中肯綮、與時俱進。此外,部分中學生還存在媒介接觸途徑匱乏,因而對媒介的使用能力不足等問題,這更可能導致他們對媒介現象了解甚少。這反映到近兩年的高考語文作文的寫作中,就是一部分考生認為抓不住命題要領、無從下手,一部分考生認為命題雖看似不難,但自己卻難有深入見解。

    四、中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路徑

    (一)完善課程體系,在基礎課程配置中有機整合

    媒介相關知識學校教育獨特的制度化、溫和的強制性和穩定的延續性,能夠保證媒介素養教育理念和內容較為高效且平穩地實施。因此,一方面,在加強中學生媒介素養方面,學校可把媒介素養教育視作一門獨立的課程加入中小學義務教育體系,并設置相應的考核標準。另一方面,學校將媒介素養教育安排在相關學科下進行,以一門子科目的方式進行教授。例如,中學可在語文或政治課堂中加入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內容,使媒介素養教育成為該課程的組成部分,并聘請專業教師授課。此外,學校也可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觀點與思想整合融進日常教學之中,并不進行課程的專門劃分或增設子科目,而是由各任課教師進行媒介素養內容的把控。這種做法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凸顯加強師資隊伍媒介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二)注重相關人才的引進,加強師資隊伍的媒介素養

    增強中小學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意識,促進其媒介使用能力的提升,可使中小學媒介教育方式向多元化與實踐化方向發展。這需要學校在引進教師人才時注重對其媒介素養能力的考察。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地借助各種媒介輔助自身教學工作,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與感受媒介帶來的影響,掌握利用媒介工具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除了引進人才,學校還應為教師舉辦媒介素養教育相關的培訓。培訓可使教師更加全面地認識媒介的最新進展與多樣化的媒介使用方法,及時更新教師的媒介素養觀念。同時,通過開展中學生媒介使用案例等的交流,教師也能更加了解中學生的媒介接觸與認知現狀,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三)家校結合,在中學生接觸媒介的各個階段進行正確引導

    提升中學生的媒介素養,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必不可少。中學生需要通過學校的教育與老師的指引來認識和理解媒介的編碼、解碼程式,不斷提高媒介知識水平,從而增強對負面信息的免疫力。此外,學校也要引導中學生形成批判精神,對媒介信息保持警覺。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詹姆斯·波特(PotterW.James)在其著作MediaLiteracy中說道:“媒介傳播效果之于受眾的影響,好似天氣對人的影響一樣,無所不在且時刻存在,并且有形形色色的存在形式。”[8]因此,中學生只有培養出辯證的思維與思考能力,在面對海量信息時才能做到理性辨別。Erstad和Gilje探討了媒體的日常使用經驗對媒介教育中學生的影響。他們研究發現,年輕人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校外的媒體經驗[9]。這提示我們,為提升中學生的媒介素養,除了學校和教師,校外力量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配合學校課業完成的同時,家長也需要引導自己的孩子合理利用媒介。

    五、結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媒現象走進基礎教育視野。在2020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中收錄了陳力丹教授的論文,原文題目《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收錄時改為《傳播媒介變遷的社會影響》。該文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讓中學生能夠在清晰地把握媒介變遷歷史的同時,從更宏觀的視角關注媒介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并警惕媒介對人的控制[10]。傳媒行業相關的作品、理論等頻頻“出圈”,不僅意味國家、社會各層面對新聞傳播相關領域研究及其成果的重視,也是教育領域對媒體、對社會的重要影響的敏感察覺。這樣的意識反映在近兩年的高考作文與新版教科書編寫中,體現當前教育領域對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關注。面對媒介素養教育缺乏對中學生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各方著力探索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可行舉措已然迫在眉睫。基礎教育的重要社會意義在于培養學生對社會和世界的正確認識,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面對日益駁雜、高速變化的社會,媒介是我們在認識社會與世界過程中不可忽視且能加以利用的較為便捷的工具。因此,基礎教育不妨以媒介素養教育為媒,更好地培養既有科學素養,又有人文素養的不脫離社會現實的全面人才。

    作者:高紅陽 閆心池 王珊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yw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视频app|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欧美成人黄色片|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成人午夜小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