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演唱及聲樂教學美聲唱法融合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中,筆者結合近年來我國各地區高校聲樂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介紹了教學工作現狀,然后闡明了當前在我國演唱及聲樂教學中融入美聲唱法的價值,最后就具體融合方法展開相關探討,希望能夠為我國聲樂教學工作的高效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美聲唱法;演唱教學;聲樂教學;融合方法;分析
隨著我國各級教育機構教學工作改革工作的深入落實,聲樂教學已經結合當今時展特點與藝術教育發展需求而做出了相應調整,美聲唱法逐步納入聲樂教學內容中。通過美聲唱法與演唱及聲樂教學內容的相互融合,幫助我國藝術教育工作開創了新理念,在沿用傳統演唱及聲樂教學思路的過程中對其進行了適當調整,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演唱及聲樂教學工作的質量,這對于我國聲樂教學科研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具有重要價值。
一、當前我國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教學工作中對于聲樂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化,越來越多的高校雜志及學報紛紛進行專項論文的發表,聲樂研究內容也日益廣泛。目前已經有多所高校將美聲唱法和聲樂教學進行了融合,豐富了演唱與聲樂教學風格,將聲樂知識以更多姿態展示給學生。我國高校聲樂教學通常采取三種方法:首先是將美聲知識作為教學內容的中心,同時附加常規教學中的聲樂知識進行作品表演。其次是在演唱技巧方面對美聲唱法技巧加以借鑒。再次是采取中西結合的方式,美聲唱法與本土唱法進行融合,以此進行作品的演唱與學習。
二、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融入美聲唱法的意義
中國藝術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民族聲樂知識的內容覆蓋范圍也比較廣泛,例如民樂、戲曲以及說唱等。美聲唱法在其發聲手法方面更具合理性,可以將其視為對表演者綜合技能評價的重要標準[1]。所以,在保證民族聲樂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適當融入美聲唱法是有重要意義的,而這也正是廣大聲樂專業教研人員與學生需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融入美聲唱法,以更合理的發聲技巧對演唱者的聲樂表演水平進行全面提高。自美聲唱法發展至國內后,不斷有聲樂愛好者對美聲唱法的學習與借鑒展開相關研究,促使人們對美聲唱法影響下的演唱與聲樂教學方法產生了獨到的理解,例如郭頌、才旦卓瑪等,都是對美聲唱法展開積極研究的領頭者,其研究在保留了民族聲樂文化特點的前提下對美聲唱法理論與技巧進行了合理借鑒,最終形成了聲樂文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美。此后,我國出現了更多的聲樂藝術愛好者,在老一輩藝術家的研究基礎上對初步融合后的唱法進行創新,從而帶給受眾更多的優秀作品,而作品的表演方式也成了當今演唱與聲樂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所以,作為一名聲樂教師,不但應做好優秀聲樂人才的培養工作,還應對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文化進行傳承,并利用美聲唱法的融合對傳統聲樂加以創新,通過教學的普及使中國聲樂價值更顯突出,并在世界聲樂藝術舞臺上保持活力。
三、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的融合
(一)氣息方面我國音樂專業教學工作中一般都會對學生展開專門的聲樂訓練,教授學生深呼吸并保持橫膈膜,同時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對吸氣肌肉群以及呼氣肌肉群的控制方法,提高肌肉抗壓縮效果,從而保持氣息的穩定性與長久性,這也正是聲樂表演者在作品表演過程中所一貫采用的方法。在演唱中還需通過氣息的控制確保其發聲的連貫性和流動性,此時即可對美聲唱法的內容進行借鑒與融合,例如《思鄉》與《我住長江頭》等作品。中國歷年來的傳統聲樂教學主要是通過氣息的調節進行情感的傳遞,具體來講,就是在作品演唱中對歌詞進行合理斷句,以此對氣息及聲調加以控制,這樣更便于傳遞作品本身所想表達的情感[2]。在現階段新創作的聲樂作品中,很多都對美聲唱法中的花腔唱法進行了應用。可見,對于氣息與演唱技巧的應用不同,作品表演效果也不盡相同,而流露出的情感更是不同。因此,在進行聲樂教學工作中,應將美聲唱法中的氣息運用方法進行適當融合。
(二)腔體共鳴方面我國聲樂民間唱法當中有一種演唱技巧便是口腔共鳴,其掌握要點便是局部共鳴。在進行演唱及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這里所說的口腔共鳴技術與美聲唱法內容中的混合共鳴技術加以融合。演唱者在作品演唱的時候張開喉嚨,充分調動口咽腔共鳴、胸腔共鳴、頭部共鳴這些局部共鳴的特性,確保自身所發出的音色及保持的腔體大小均能夠滿足聲樂作品的演唱要求。該方法能夠對演唱者真假聲部分的使用比例進行靈活調節,確保演唱的音色效果,同時還可以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進一步渲染聲樂藝術氛圍,達到令人滿意的藝術效果。
(三)咬字技術方面美聲唱法最早來源于國外,作品語言通常以意大利語為基礎,這與我國聲樂表演的語言方式具有一定差異,咬字清晰與聲音通暢這兩項要求協調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對美聲唱法和聲樂教學進行融合后,學生在作品表演時普遍存在同一現象,就是咬字著力點偏后,而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大利語言系統中母音與子音之間的距離比較遠,這和我國語言漢字的咬字習慣有著比較大的不同。這需要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時刻提起軟腭,還要保證后咽壁立起來,這才能夠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咽腔。通常來講,訓練聲音時都會對意大利語言中的基礎語言充分練習,采用純母音混合的方式使純母音能夠與其他母音的色彩混合起來,這樣就可以使母音變圓。要流利地咬清楚其基本元音,對于聲音通暢有極大幫助,才能很好地找到共鳴[3]。在平時的具體訓練中還應積極地尋找聲音的高位置,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將聲音統一,這樣才能夠使唱法既圓潤又連貫。
(四)情感表達方面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其中每一個民族都具有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發展歷史與聲樂藝術特點,在各民族聲樂作品中,各種素材均來源于人民的生活。例如東北二人轉、花鼓以及民歌等等,這些聲樂作品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藝術特點,作品演唱方式的差異性也比較鮮明。在將美聲唱法與其進行融合后,民族聲樂經美聲唱法的裝點,會將自身的音樂魅力展現得更加充分。與單一的美聲作品或者是民族聲樂作品相比較而言,二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保證雙方都不失去韻味的同時充分展現出民族情感,更好地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圍。在聲樂教學工作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美聲唱法中的各種技巧,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聲樂情感表達的練習。情感是聲樂作品的藝術靈魂,無論表演者的聲樂表演技巧如何高超,一旦缺乏足夠的情感因素都將大大影響演唱效果,無法吸引受眾。例如,在表演《我愛梅園梅》這一作品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自己進行演唱,讓學生通過欣賞來理解這一作品的情感基調,了解作者贊頌梅花的同時感嘆了梅花的高潔品質,接下來學生在自己進行表演的時候也能夠秉持崇尚的心情和情感來演繹,結合美聲延長技巧達到更加豐滿的藝術效果[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要求下,高校演唱與聲樂教學應加強工作分析,針對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的有效融合展開細致研究,并不斷加強工作實踐,探索更多有效的融合路徑,從而更好地推進我國聲樂教學工作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娟.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的融合方法[J].傳媒論壇,2019,2(24):152+154.
[2]劉璐.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的融合[J].藝術科技,2019,32(07):274.
[3]劉霞.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融合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03):205+246.
[4]王黎.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中的融合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21):179-180.
作者:靳勇 單位:大同市文化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