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精神關懷的必要性。
教育事業作為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深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影響,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在傳遞和創造人類優秀文化的同時,有引領社會發展方向的重任,這突出地體現為對人的精神關懷,即教育必須為人的健全發展負責,通過教育的方法與實踐活動,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加深對自我的認識,走出愚昧和迷茫,走向生命的澄明,敞亮靈魂,點撥智慧,提升德性。所以,無論是對當代我國大學生精神狀況的引導,還是從改善中國學校教育的現實境況而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精神關懷都顯得極為重要和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精神關懷的可能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深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與思考,大學生應在客觀評價、合理比較中來認知自我。在大學生自我認識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分析自己的表現和成果,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才能、興趣愛好,揚長避短。同時,還應該鼓勵他們勇于剖析自己,敢于批評自己,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敖逃鳛橐环N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其產生和發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個體和人類的生活需要決定的?!边@種教育活動使人不斷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和使自身趨向精神世界的豐盈與圓滿。其次,教育在傳承知識的同時,也以文化涵養人的精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說大學教育的最終歸宿是達到完善的人格。在大學期間,獲得寬廣的知識面、精深的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完善的人格,則對社會毫無價值甚至是負價值。因為人不僅是一個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個精神性的存在。教育絕非只為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最主要的在于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使人獲得自由與幸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精神關懷之所以可能,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人生確立信仰。信仰對人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可以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是人生的動力和源泉。信仰缺失與崩塌所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巨大的,而對學生的精神關懷,可以說是教育必然具有的信仰。
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精神關懷的途徑與策略
人的精神世界相對于物質世界有豐富的內涵和表現,精神關懷就是對人存在的一種思想意識和精神的關注。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實現對大學生的精神關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喚醒大學生的生命自覺,實現自我教育。
自覺的意思是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自覺是認識與行動的統一,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貴品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發現人、發掘人、發展人的過程,通過教育喚醒自我的反思和自覺,其實就是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過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實踐、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動接受科學的理論、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規范,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之所以強調要激勵大學生自覺進行自我教育,是因為價值觀的生成與發展是人們在外在影響下自主建構的過程,價值觀教育活動和環境影響一樣,只是一種外因,教育要求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自主學習和內化接受活動,才能起到作用。自我教育,并不簡單等同于個體的學習活動,激勵學生自覺進行自我教育,也不是默許教師放棄教育責任。相反,自我教育更強調教師主動駕馭的能力和主導作用的發揮,要求他們善于營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圍,善于把個體自我教育和學生群體的自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的教育形式上,要注重增加學生的生命體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教育內容的情景設計,使學生獲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認識生命的可貴,促使大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完善,使大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更正確的認識,以提升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提高精神追求和生命自覺,最終實現自我教育。
(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的道德追求,提升德性修養。
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塑造和影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追求。但是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一直存在道德是否可教的問題。筆者傾向于道德是可教的,因為很顯然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獲得的。完全的自然環境與影響不可能使人獲得道德,人必須生活于人類社會之中,而社會交往之中蘊含了道德的教育。而且為了人的健全發展,道德教學是必須的。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教學可以引導人的道德的良性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肩負了這一教育功能。如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的道德追求,提升德性修養呢?筆者認為有以下舉措:一是直接開展道德知識的教學,傳授人類文明進程中產生的優秀道德品質與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時展所需的先進的道德理念與追求;二是在道德教育的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包括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實施相應的道德教育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強制要求學生接受;三是把道德教育滲透到不同學科之中,深入挖掘和整合不同學科具有的道德教育資源。四是建構開放而真實的課堂環境。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加入游戲和模擬的運用,創造一種進行自由討論、互相影響和體驗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感受真實的道德體驗。
(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大學生的自由選擇,促進自由發展。
自由,簡而言之,就是人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思想或行為的一種權利或存在狀態。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權,自由包括許多具體的內容,諸如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政治自由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自由等。自由對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其他一切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條件。沒有自由,便沒有真正的人生意義可言。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不斷實現著對人自由的開拓。人的自由發展是教育的重要目的,與此同時,教育便成為人獲得自由發展的重要手段。如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大學生的自由選擇,促進自由發展呢?筆者認為有以下途徑:首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喚醒人的自由意識。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生命深處喚醒其沉睡的自我意識,從而更好地追求自由和應用自由。教育促進人的一切發展的最基本的途徑都寓于教育過程之中。通過教育,使人走出無知、迷信、愚昧和不自知的狀態,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發展的能力和空間。正是通過教育,人們才能意識到自身本已存在的自由本性,引導人們去發現自由,追求自由、實現自由。其次,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自由就是一種主動發展而不受強制和壓迫的狀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由發言、自由交流,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空間,創造自由學習的情境。最后,賦予教育主體充分的自主權。具體而言即給予教師更多的教學自由和學生的學習自由。這對于改變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具有重要意義。自由首先是需要人能夠自由的思想和行動。對于教師而言,只有具有了充分的教學自主權,才能將其教學思想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學習自由,則只能按照學校的外部規定被動地適應與選擇,必將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當前學校對于教師與學生限定過多、管理過死的現狀,才能給予教育主體更多的自由,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
作者:張曉剛 單位:長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