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現狀分析
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張揚自我個性,表現欲望強,信息和知識豐富,具有很強的創新創造能力。在多元文化和信息革命的嚴峻挑戰下,現今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發生著轉變,不同程度地存在社會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價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責任感意識。責任感是人才必備的素質,是—個人創造精神的動力機制;責任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而現今大學生缺乏志向、逃學厭學、沉溺網絡,沒有理想,沒有目標,缺乏對自我負責的意識。更枉論其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豈能背負起振興中華,國富民強的重任!
2.道德品質缺失。道德人格是指“個體在一定社會規范與實踐中形成的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是其內在道德品質、道德規范與外在道德實踐形象的統一體。道德教育直接關系到能否把大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各種社會思潮隨之而來,并對中國傳統道德觀產生沖擊。尤其是那些被冠以“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人中不斷出現的惡性事件,讓人憤怒,更讓人擔憂。強調知識教育,忽略思想品德的塑造,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同樣反映出當前高校精神成人教育的缺失。
3.個人誠信缺失。誠信是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大學生作為民族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誠信品質的優劣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而現今的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傳統的價值觀念與某些道德規范受到沖擊,大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荚囎鞅住⑼扛某煽?、偽造假證書、國家助學貸款還款率低,無故毀約、頻繁跳槽就是集中的體現。
4.人際關系冷漠。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人際關系。大學生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間的關系、個人與集體間關系等等。是否能平衡好各類的人際關系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考驗?,F今由于社會上逐漸滋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觀念使得部分大學生更看重自身利益,對除自身外的一切事物漠不關心,表現冷漠。復旦大學的“黃山門”事件就體現了現今大學生以自我利益為重,集體奉獻精神減弱,整體觀念、全局意識淡薄,極端自私,缺乏關愛等。
5.缺乏理想,生命意識淡薄。理想是人生之必須。一個人必須有理想,因為它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可以使生活充實、富有生機和活力。大學時代是我們確立人生目標之際,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將助于我們揚帆起航。但我國目前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理想與現實、信念與利益之間相互碰撞、相互交織,人生觀、價值觀的嚴重扭曲與畸形已非個別現象。從云南某大學的馬加爵事件到大學生自殺率逐年上升,都反映了現今大學生沒有理想,缺乏對生命存在意義的理解,對人生真諦的把握,難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
1.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作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采取強制的“填鴨式”,采取推銷性的理論灌輸,把大學生僅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而忽視了大學生作為主體的規律,忽略了大學生的人格發展、主觀需求;這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凝聚力和說服力。
2.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組成的多樣性、學生思想的多變性、學生教育的多維性、學生管理的多重性、社會環境的復雜性,都要求我們不能以重復單一的做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既要注意一般學生的共性,也要兼顧部分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個性化,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不容置疑。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地激發學生的主體發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覺性,鼓勵學生通過掌握科技前沿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樂于參加各類知識技能競賽,增強思維靈活性,學會自我調節,努力改善人際關系,勇于面對挫折,敢于解決困難,避免出現心理失衡,塑造大學生的主體人格。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我國高校師生關系現今總體狀況較好,但多數高校重管理輕教育,重科研輕教學,師生地位不對等,溝通形式單一都使得師生關系不和諧,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教育質量。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愛是教育的靈魂,在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通過愛心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學會理解尊重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實現精神成人。
4.重視家庭教育。學生進入大學后,大部分家長認為已經大功告成,完全將孩子的管理交由學校負責,高校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陷于停滯狀態。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行以輔導員為主體的管理模式,輔導員的自身素質、工作經驗都影響這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學生也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不愿意接受家長指導,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條件對人的個性、品質和精神的啟蒙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學校又是人的思想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文化素養等系統形成的主要地方。因此,有必要將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家庭所具有的親和力,采取傾聽、鼓勵、平等的對話方式,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高校應建立起與家長保持長期有效聯系的工作機制,以電話和信件的方式及時向家長提供學生在校期間的信息,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與幫助。只有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作用,才能促進大學生的“精神成人”。
5.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
①關注學生精神需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確立人生目標、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階段。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流呈健康向上的發展趨勢。部分學生的思想處于過渡轉型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獨立的人生價值觀念,主要表現為以個人為中心、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尊重學生人格的同時,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尊重生活,正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從實踐中為大學生架起一座與社會溝通的橋梁,使得大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個人的價值觀,從而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力求實現精神成人。
②豐富校園文化,注重人文關懷。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為主體特征的群體文化。我國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應用于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精神成人”。良好的文化環境,有益于學生情感的熏陶,心靈的美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使得他們成為相互尊重、互助友愛、積極進取的人。此外,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更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創新能力。比如現今高校舉辦的“三生教育”主題團日活動,重在探索“三生教育”的本質,解瀆“三生教育”的內涵,“通過學生主體對主流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認同、內化以及實踐”來逐步提升人的主體性、發展性、超越性,從而逐漸回歸教育的生命本旨。
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健全人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要有專業知識和能力,還必須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現代意義上的獨立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根據“90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樹立榜樣,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自尊、自愛、自律的優良品格,勇于面對挫折,學會克服困難,能夠自我調節。學校班級通過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制定相應教育計劃,開展心理咨詢干預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邢杰 單位:中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