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媒體因其多功能和廣泛使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眾多的挑戰和機遇。自媒體占用了高校學生不少時間和精力,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元性、權威性和理論性等。同時,善于運用自媒體會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性、影響力和親和力等。在運用自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正視學生多樣性并堅持教育主觀念的一元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變與不變相結合并堅持核心觀點不變;要善于運用自媒體的特點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并因人施教。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運用
一、自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自媒體的發展和普及,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廣泛的影響。其帶來的主要不利影響如下:
(一)自媒體的不當使用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技術的革新使得自媒體提供資訊越來越便利,信息量之大史無前例。例如微信,它在2018年擁有的公眾平臺超過2000萬賬號,其中39%為個人,這些公眾平臺每天都會發出大量信息。它在2018年帶動信息消費規模有2402億元。毋庸置疑,大學生利用自媒體提供的便利和功能,學習了很多知識,節省了很多時間。然而很多大學生經常瀏覽微信、微博等自媒體。自媒體的功能使得他們總能看到感興趣的信息或網頁鏈接。同時大學生好奇心強,對許多信息和知識都不排斥。而且許多學生熱衷于通過自媒體進行信息交流與共享。有些學生花費大量時間用來處理豐富的信息,查看上傳的照片,點開鏈接的網頁,參與交流和討論,有的關注游戲信息等。因此,學生在自媒體上面投入時間越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間和效果越受影響。
(二)信息價值觀的多元化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
目前,我國各種所有制經濟都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社會上相應出現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不同社會階層及職業的思想認識自然就不大一樣。在自媒體時代,基本上人人都是信息源。不同的階級階層、職業所發出的信息會有意無意地帶有自己的價值觀。自媒體提供了一個高度開放的輿論平臺,其自我約束、價值識別與表達能力層次不齊,良莠不分。侯惠勤(2011)研究發現,社會處于“碎片化”、多元主義、相對主義有著重要影響的一個精神氛圍。不同價值觀的信息,特別是不良信息借助自媒體廣泛傳播,不利于為我國高校的思想教育。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如海潮涌,廣泛轉載。再加上一些信息外表包裝較好,比如用一些標題、一些插圖,噱頭較多。讓高校的一些學生難以甄別,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個別學生難免不受一些思想觀點的影響。因此,自媒體信息的價值觀多元化不利于思想教育的一元化。
(三)信息內容的娛樂化傾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其方法具有權威性。具體教學手段可以靈活多樣,內容也可以幽默風趣,但表達的教育目的要有嚴肅性、權威性。在自媒體普及的今天,許多文章、視頻、圖片等不同程度的淺顯化、娛樂化、庸俗化,甚至搞怪。這些信息廣泛流傳,不斷地被人轉載、評論。理論化、正規嚴肅的思想政治教育圖片、視頻和文章被轉載的不太多,甚至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圖片、視頻和文章以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名義被娛樂、惡搞,無形中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不少用戶或平臺是非不分,繼續傳播不良信息。一些學生認識不足,對權威媒體不夠重視。對老師、學者沒有應有的尊重和敬意,沒有認真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不少學生光顧朋友圈、微博上的娛樂信息等,也有的學生看網絡文學或打游戲。這些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四)信息話語的生活化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和一定的嚴肅性。內容決定形式,無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都不可能消除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理論性和外在的嚴肅性,甚至教學內容與語言描述都難免單一、重復。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一些教材和教學內容不夠新鮮,所用的案例有時候比較陳舊,學生不感興趣。但是,在自媒體普及的時代,應該有著輔助這類課程的富有時代感的豐富素材、案例,應該能夠找到、挖掘出貼近生活的案例。目前,自媒體傳播的話語體系朝向生活化方向發展:一方面,自媒體信息內容偏向生活,人們特別是學生在微信、QQ空間、微博上的信息大多為周邊景觀、趣事及所聞所感等;另一方面,自媒體語言形式偏向生活,生活中使用的俗語、方言、俏皮話在自媒體上比較受大眾歡迎。這些語言生活化、輕松活潑、快速更新的信息吸引不少學生關注。讓具有理論性、不易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投入時間少、效果不佳的挑戰。
二、自媒體的發展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機遇
(一)利用自媒體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
在自媒體時代,用戶多元化使得信息內容多樣化;同時各種思想觀點不斷出現。自媒體上主流是堅持改革開放,但也不乏主張封閉僵化、抵觸改革的言論。也存在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還存在著封建迷信。自媒體上還有很多行為,如炫富、仇富、對罵、造謠、惡搞傳統歷史和名人等等。這些對大學生都有不良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可以運用自媒體的特征增強自己的影響力。憑借老師和專家的權威和知名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在各種思想觀點中處于主導地位。開設公眾號,研發APP,利用各種資源制作、發送各種思想教育材料或信息等等,使得自媒體成為高校正面信息源頭。信息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貼近生活,增加與學生的互動,促進學生之間交流、辯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從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教育機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面擴大,效果得以增強。
(二)利用自媒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目前自媒體信息在社會各個領域、高校校園無處不在,從早到晚無時不有。高校思想工作完全可以借助自媒體增加其覆蓋面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力或滲透力,甚至讓學生無意識中就獲得思想教育。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一是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自媒體傳播的核心不是內容及外在形式,而是價值觀念。據俞吾金(2009)觀點,意識形態才是居于主體地位的而不是個人。思想教育公眾號或微博可以得到全校學生的關注。從而可以通過公眾號向全校學生和校友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信息,包括文字作品、影視作品、圖片作品等。將這些作品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通過對公眾號的關注,就不斷的受到公眾號信息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達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二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自媒體上各種信息所體現的思維方式有感性與理性、悲觀與樂觀、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等。思想教育公眾號或微博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與思考,讓理性、科學的思維方式成為學生思考問題的根本方式。三是對學生行為選擇的影響。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決定其行為選擇。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又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而通過自媒體對學生的行為選擇產生影響。還通過介紹先進模范、典型,影響學生的行為選擇,如學習、消費、追星、戀愛、就業等。
(三)利用自媒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期待和需求。缺乏親和力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媒體的特點決定了相互傳播信息的主體較為了解或熟悉,傳播的信息易于接受、理解。這樣可以利用自媒體增強思想工作的親和力。一是信任感帶來的親和力。在自媒體上相互傳播信息的主體通常相互了解,相互之間的信任感較強,相互之間傳播的思想教育信息也就更容易為彼此所認同和接受。二是互動性帶來的親和力。自媒體主體之間通過點贊、轉發、評論等方式開展密切的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運用自媒體互動性強的特點,及時抓住互動時機,與高校學生進行密切、坦誠、深入的溝通交流,增進親近感。三是生活化帶來的親和力。自媒體通過語言和內容的生活化傾向,能夠助力老師和專家將思想政治觀念內化于日常生活事件之中,把思想教育目的具體體現為日常生活之中,有助于學生潛移默化的親近思想教育內容,增強思想教育的親和力。
三、善于利用自媒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要善于利用自媒體做好思想教育,需要立足實踐,調研大學生思想狀況。同時,還要遵循自媒體時代有關信息的客觀規律,這樣才能頗有成效的開展思想工作。
(一)正視學生多樣性,堅持教育一元性
自媒體時代信息呈現的思想觀點各種各樣,互相碰撞。大量信息借助自媒體在短時間內流傳較廣。大學生難免不接觸不同思想觀點的信息。大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學生的思想認識還不夠成熟、還不夠穩定,也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整齊劃一。指出,我國高校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講話指明了高校教育必須堅持一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即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及其內涵。所以在自媒體時代要在正視學生思想認識多樣性基礎上堅持思想教育的一元性。不同的思想觀點通過實踐對比、對照和教育,可以顯示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優越性和重要性,促進學生思想更加成熟,更加堅定,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二)變與不變相結合,核心觀點不變化
變與不變相結合是指在利用自媒體提供高校思想教育內容時,在保持一定的不變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動態性和靈活性,反映自媒體時代的特點,賦有時代特性。具體來說,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變是指,在自媒體提供的教育內容里的價值觀、根本思想不能出現變動;而變化的是指思想教育的具體內容、外在形式以及案例素材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創新,體現出相對變化的特點。變與不變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教育應對自媒體時代信息多樣化、大眾化、時效化的必然要求。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于教育教學及自媒體信息中,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自媒體信息的主流價值觀,用來培育、影響高校學生。同時要體現出思想教育內容的自媒體時代特性。據熊建生(2012)的研究觀點,在一個社會之中,社會時代性蘊含著社會發展的新潮流,展示著歷史前進的新特征,凝聚著人類社會進步的新力量,體現著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變化的新格局。自媒體作為一個時代特征,已經融入到高校學生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教育必須抓住這個時代特點,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開展思想教育。
(三)共性個性相結合,因人施教可實行
共性是指在利用自媒體提供思想教育信息時,要針對全體大學生的共同特點,傳送的教育內容要具有相同性和基礎性。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區域或有不同家庭環境,他們思想認識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利用自媒體發送信息時要注意個性。要注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針對性、差異性。利用自媒體特點,部分做到因人施教是可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能很好的把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一、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群體共性。通常,高校學生社會經歷少,大都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穩重性差等共性。利用自媒體,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二、善用自媒體的時代特性。如今,信息總量龐大、更新速度快、各種思想觀點混雜、信息呈現碎片化等,利用自媒體做好高校思想教育,必須充分運用、發揮自媒體的各種特點,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三、精準抓住自媒體時代學生的個性。在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的個性非常明顯,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成長經歷、來自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的朋友圈,使得學生的思想認識也呈現出各自的個性。眾所周知的是,高校學生很多,按照傳統的教育方法很難照顧到個性。而在自媒體時代,利用自媒體特點,是可以精準的把握住高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并做到因人施教。要熟練運用自媒體這一強大工具能夠區分不同層次、區分不同對象,因人而異,用高校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案例素材解決問題、說明問題。
四、總結
在自媒體時代,要充分研究自媒體功能與信息規律,充分利用自媒體的特性。同時,要積極研究并自覺遵循自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研究并主動遵循高校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從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作者:王愛豫 單位: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