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維導圖策略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生物學科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教育部,2018)。社會責任集中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是生命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三者與社會、與生活建立聯系的連接點,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在社會生活中外顯的銜接點(譚永平,2018)。教學中,教師在讓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一、用生物知識解釋生命現象,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提出“內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教師以生物學概念為基礎,采用直觀教學、體驗式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參與到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概念體系,正確運用核心概念,科學解釋社會議題和生活現象,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例如,有教師(孫穎超,2018)在教學“減數分裂”時,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環節一:教師展示圖片,陳述小朋友的困惑:“我從哪里來?"接著設疑:“人的發育起點是什么?組成受精卵的雌雄生殖細胞是如何形成的?"環節二:教師陳述科學家魏斯曼的猜想;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理解減數分裂概念并歸納概念要點,如圖1所示。環節三: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例,學習減數分裂的過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動手實踐,用貼圖模擬染色體,討論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情況,構建減數分裂模型。師生間進行交流,教師播放各個時期染色體動態變化過程的視頻。環節四:學生分角色扮演染色體。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細胞分裂特點,繪制染色體和DNA數目變化的曲線圖,兩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其他學生提出修改意見,得出正確的曲線圖。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以小朋友的疑惑為切入點,容易引起學生產生共鳴并積極思考問題;教師設疑,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幫助學生建立生物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情境,啟發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學知識對生命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并且繪制概念圖(圖1),培養學生分析概念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讓學生動手實踐,幫助他們理解和區分聯會、四分體、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等概念。播放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動態變化的視頻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生命的形成具有正確的認識。學生基于減數分裂知識的學習,對生命的由來作出科學解釋和理性判斷,糾正錯誤觀念,學會敬畏生命,感恩父母,并且積極向他人宣傳熱愛生命的理念,發展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二、關注生態問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在課堂中開展社會性議題的教學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公民意識的有效途徑(胡久華等,2018)。因此,生物教學既要學習教材內容,也要以社會熱點問題為載體。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幫助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并且啟發學生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環境問題,鼓勵學生參與到保護環境的實踐中。例如,有教師(孟祥超,2018)在教學“關注生態倫理道德”時,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環節一: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大學生拿硫酸潑熊"事件,針對該議題,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請學生讀網友替熊寫的旁白信,引起學生對倫理道德的重視。環節二:觀看視頻資料。通過播放《美人魚》片頭,展示全球性生態問題。環節三:課堂展示,學生就小組關注的生態問題向全班做匯報。環節四:結合教材,列舉我國在生態保護方面做得好的例子。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在課堂中呈現多個社會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并形成生態倫理觀。通過討論喚醒學生的生態倫理意識,形成愛護動物的觀念。播放《美人魚》片段,帶領學生分析電影情節和經典臺詞,引發學生對當下環境熱點問題的思考,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小組就所關注的生態問題,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探討應對措施,并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引導學生列舉我國在生態保護方面做得好的案例,向學生傳遞正能量,使學生明白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人和自然就會和諧相處,啟發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鼓勵學生為環境保護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提出“教學過程重實踐"的基本理念,提倡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高中生物教師要創造條件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如組織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胡久華等,2018)。例如,有教師(張洪娣,2018)在教學“酶為生活添姿彩”時,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環節一:教師播放視頻《抗衰老食物SOD在世界各國的應用》,學生認真觀看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進入新課———酶的學習。環節二:學生代表匯報實驗和社會調查的結果,生生、師生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沒有調查到的內容加以補充。除了酶在化工方面的利用,教師還講授酶在環境、醫藥、食品等方面的應用。環節三:教師提供實驗材料,學生小組討論《驗證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成還原糖》實驗設計,并預測實驗結果。小組代表陳述實驗思路,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確定可行的實驗思路。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驗,各小組展示實驗結果,并解釋實驗現象。環節四:教師補充《飼料植酸酶及其酶工程改造的研究進展》,學生總結,談談學完本節課的感受。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新課,做加酶和不加酶洗衣粉去污能力的實驗;分組調查洗衣粉、牙膏、洗衣液等日用百貨商品中的加酶情況、酶含量百分比,并對消費者的使用做反饋調查。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認識到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懂得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課堂上教師提供實驗材料,驗證《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成還原糖》,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設計實驗,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補充相關資料,要求學生在掌握酶的基本作用原理基礎上,更好地利用酶為生產生活服務,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四、做健康生活的促進者和實踐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生物學觀念包括生物學本質觀和生命觀念兩大部分。生物學本質觀指向對生物學的理解,生命觀念則指向對生命的理解,由物質觀、能量觀、信息觀、進化觀、生態觀和系統觀組成(張秀紅,2017)。教師幫助學生建構生物學觀念,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例如,有教師(鄧勝懷,2018)在教學“細胞的癌變”時,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環節一:新課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小時候父母經常說曬太陽有利于身體健康,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現在大家出門曬太陽又很關注紫外線強度,這又是為什么?"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環節二:癌細胞的特征。“正常細胞的形態已經了解,癌變后的細胞是怎么樣的?"學生結合資料,談對“癌細胞是不死的細胞"“癌細胞是變態細胞"“癌細胞是會跑的細胞"的理解。環節三:致癌因子。“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會導致細胞癌變?"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列舉常見的三類致癌因子。環節四:細胞癌變的實質。“致癌因子如何使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學生分析教材資料,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環節五:癌癥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問題1:“談談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活習慣可能致癌,哪些生活習慣可以防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問題2:“目前主要依靠什么方式對癌癥進行診斷并治療?"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采用問題驅動的方式,提出一系列逐漸遞進的問題,要求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對癌細胞的特征、致癌因子、細胞癌變的實質、癌癥的預防診斷與治療等有了科學的認識。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求學生向家人朋友宣傳預防癌癥的知識。由此,學生建構了正確的生命觀念,在實際生活中,對與生命健康相關的其他問題,會作出正確認識與理性判斷,從而指導自己熱愛生命的行為,形成正確的生活方式,做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這樣,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總之,社會責任核心素養是個人自主、全面發展的不竭動力(黃四林等,2018)。高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鑒于他們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顯得迫切而重要(張偉,2018)。教師在教授生物學知識時,應結合教學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作者:楊軍 單位:成都七中實驗學校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