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生態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高職院校專業形態建設的生態模型構建———以杭職院為例
杭職院與經濟開發區、主流企業、人社局和兄弟院校構筑了四大平臺,為專業建設搭建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創新性地提出開展基于校企共同體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行“畢業即上崗、崗位能遷移、發展可續”的教學改革,開展突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多形式項目化課程開發;推行“校中廠”、“廠中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搭建“校企互通、人才共享”為平臺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探索出一條“工學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建設生態發展之路。
1.1校企、區校、校校、局校合作構筑四大平臺
政府引導,促使學校與區域主導產業的主流企業合作,本著立足一個企業、面向整個行業的思路成立了友嘉機電學院、達利女裝學院、青年汽車學院等七大校企共同體,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做到人財物相對獨立,既是學校的二級學院又是企業的二級部門。學校和企業實行五個共同,即共同調整專業結構、共同修訂專業教學標準、共同參與教學管理、共同開展就業指導、共同實施質量評價,其中友嘉模式和達利現象已經成為國家示范性要樣本。學校與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開展戰略合作,組建學校發展委員會,以開發區政府為主、雙方共同參與,共建高職學生創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產學研發展學院和高技能培訓中心,在人才培養、工學結合、專業建設、畢業生實習與就業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學校與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建立了校校戰略聯盟平臺,開展師資互派、學生互訪、資源互通、學術共研,協同發展等在內的校際合作。學校與市人社局合作,建立杭職院實訓中心暨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可同時容納2600多人實訓。四大平臺的構筑,實現校企聯動、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為專業發展構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1.2基于校企共同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目前國外流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德國雙元制模式;二是加拿大美國模式;三是澳大利亞模式。這幾種模式有各自的優點,很難直接為我國的高職教育所用。目前國內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此,學校各專業基于校企共同體平臺,提出“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與企業合作育人、合作就業,根據專業特點,開展多種類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例如,服裝設計專業開展“整體化教學、生產性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開展基于“四真三融”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等。
1.3實行“畢業即上崗、崗位能遷移、發展可續”的教學改革
學校結合區域產業主流企業人才需求,以培養學生“畢業即上崗、崗位能遷移、發展可續”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打破教程的限制,把活頁、工作任務書、實際的工作資料等作為校本教材;打破空間限制,把上課環境的限制,設在真實職業情境中,營造與工作現場一致的全真或仿真的教學環境;打破時間限制,采用模塊化、整體性的理實結合教學;轉變教學形式和手段,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打破教學內容的限制,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引入真實生產任務。改革考核評價方式,開展過程性評價為中心教學評價。打破教師的限制,企業的能工巧匠與教師之間進行身份互換。
1.4開展突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多形式項目化課程開發
首先,學校各專業與校企共同體參與企業共同確定崗位群,開展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融入崗位職業資格標準,共同制定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共同開發項目化課程及教材,包括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并通過數字化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滿足本專業學生和企業員工自主學習需求。
1.5推行“校中廠”、“廠中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一方面,學習按照企業生產要求,以生產車間、生產流水線的形式,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同時引進企業真實生產任務和能工巧匠,開展生產性實訓的同時也解決企業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企業生產車間建立教學區,如友嘉實業集團廠中校、達利教學生產車間、杭州電化集團教學區等,確保學生一邊頂崗實習,一邊及時得到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指導。
1.6搭建“校企互通、人才共享”為平臺的專業教師隊伍
學校全面深入推進“教師企業經歷工程”,要求專業教師必須帶著項目下企業,每年必須有十五天的企業經歷,這是教師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與企業打通人才引入通道,采取“學校供編,企業支薪”的方式吸引企業高端人才進駐專業。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專業負責人,確保每個專業都有一名來自企業的兼職專業負責人,實現與校內專業負責人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專業現代化建設。依托合作企業,積極吸納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參與學校教學工作,實施兼職教師與專業教師結對子工程,保證教學質量。
2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專業建設生態系統作為高職生態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在具備高職院校生態系統相關特質的基礎上,有著自身的特征和規律。一方面,它能夠促進高職生態發展以及人的可持續發展,乃至有利于整個高職教育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高職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生態系統提供給高職專業建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以及物質、能量、信息等反過來也會對高職專業建設生態系統的發展產生影響。分析高職專業所處的生態環境以及物質、能量、信息輸入、轉換、輸出過程,有利于高職專業的可持續發。
作者:程君青 梁寧森 單位: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