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生態學下切諾基部落文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切諾基部落是北美印第安“五大文明部落”之一,是美國本土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切諾基部落文化在短短的幾百年中,經歷了從繁榮到衰退再到復興的歷史階段。本文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考察了切諾基部落文化在宇宙觀、生態觀、處世觀和文化心態等方面的文化特質,有助于了解切諾基文化在自然環境、內部發展和外部推動等多種因素交互影響下的發展進程,以期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保護帶來啟示。
關鍵詞:切諾基文化;文化生態學;文化特質
一、前言
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H•斯圖爾特(JulianHSteward)最先提出了“文化生態學”這一概念,主張用生態環境因素來研究、解釋社會及民族文化發展的形態和模式及其內在規律,是一門文化學和生態學的交叉學科。切諾基部落是美國第二大印第安部落,是北美印第安“五大文明部落”之一。切諾基部落,最初從亞洲的蒙古高原經白令海峽的冰封大陸橋,遷徙至美國東北地區,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后因部落紛爭、白人侵占等,最終踏上西遷的“血淚之路”,來到了俄克拉荷馬州東北地區的塔勒夸市,目前擁有人口24萬。印第安人的文化雖一直是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但切諾基部落的文化發展卻鮮有學者關注。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切諾基部落,有助于深入了解和闡釋切諾基部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的文化特征,為國內外的印第安文化研究增添一股新鮮力量。下面就切諾基部落文化的特質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分別給予闡釋。
二、切諾基部落的文化特質
1、宇宙觀———三層世界
18世紀以前的切諾基人散居在卡羅萊納、弗吉尼亞、佐治亞、田納西等地區,這里氣候溫潤,溪流遍布,動植物資源豐富,為切諾基人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切諾基人對宇宙和世界充滿了敬畏之情和想象力,很早就開始了對宇宙和世界的起源的思考。切諾基人將宇宙分為三層:頂層世界、中層世界和底層世界。在切諾基人的宇宙觀中,中層世界是一片巨型漂浮在海面上的平坦、松軟而濕潤的島嶼,四角由四根繩子從天上懸吊而下,上方有蒼穹覆蓋,蒼穹上方為頂層世界,地面和水面之下為底層世界。太陽和月亮屬于頂層世界,太陽是宇宙的主宰,是光、熱和生命之源,月亮為陰性,與雨水相關。火被賦予神圣的意義,屬于頂層世界,而水屬于底層世界,他們彼此互不相容。低層世界與中層世界的四季相反交替。切諾基人將中層世界劃分為四方,每個方向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他們認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征著權利和成功;西方與月亮或死后的亡靈相關,象征著死亡;北方意味著寒冷,象征著挫折和麻煩;南方意味著溫暖,象征著和平、幸福,代表了智慧和尊敬。因此,東方和南方被賦予了吉祥的意義。
2、生態觀——與自然和諧共存
切諾基人先于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預見了人口過剩的問題。他們認為,人口的增長及棲息地的擴張意味著對自然資源更多的消耗和對動植物共有環境的破壞,這勢必會造成人與其他動植物關系的緊張。據《切諾基創世神話》描述,人原本與自然界萬物友好和諧相處,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多,聚居地不斷擴張,導致其他動物逐步失去自己的家園。為求自保,動物們讓人類患上各種疾病,以實現對人口的遏制。切諾基人對自然充滿了敬畏,他們認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應該有所節制。切諾基人認為人類的生活取決于能否與自然、鄰里甚至超自然力量保持和諧關系。他們認為疾病便是冒犯這種和諧關系的后果。早期的切諾基人生產力水平和部落組織結構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過著半農耕半狩獵的生活。農作物的豐收狀況很大程度上受到條件影響,因此切諾基人對自然充滿敬畏之情,他們還創造出祈禱、感恩和贖罪等儀式,祈求實現自然界“和諧”,使萬物處于平衡的狀態。
3、處世觀———克制隱忍
在切諾基人看來,世界充滿了危險,而最危險的部分便是人類自身。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切諾基人努力避免沖突,即便被冒犯,也盡量克制隱忍。切諾基人很少在公共場所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性格溫和、態度謙遜、在與人交往中,他們會盡量迎合對方,回避分歧。切諾基人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比財富更重要,當察覺到對方的需求后,應主動提供幫助。切諾基人也不會吝嗇財物,早期的切諾基人雖然生活條件窘迫,面對饑餓的鄰居,也會拿出食物分享。切諾基人克制隱忍的處世態度與他們的“宿命論”和落后的生存狀態密不可分。他們認為人生來便是要忍受痛苦、艱難、饑餓和挫折的,人不應該刻意回避苦難,面對苦難要盡量隱忍,不可宣泄不滿或抱怨等不良情緒。切諾基人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也使其面對白人的掠奪,無力與其抗衡,最終選擇了隱忍,這雖是抗爭失敗后的無奈之舉,但也使其在經歷無數次摧殘后最終得以生存保留。
4、文化心態———開放善學
切諾基人樂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學習新文化的心態,使得他們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在物質生活、社會體制和思想觀念等方面都經歷了長足的發展。切諾基人對新鮮事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對先進技術有著巨大的學習熱情,對帶來進步事物的人也有著開放和接受的心態。18世紀初的切諾基人生產力落后,但已經出現了與其他部落文化交融的現象。他們向卡托巴部落學會了制陶工藝,向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學會了編織雙邊籃筐的技術,允許族人與周邊如克里克、尤尼等其他部落通婚,來此居住的異族人受到平等的待遇,這體現了切諾基人極大的文化包容性。而與白人接觸后的切諾基人在對白人文化的學習上表現出了更大的開放性和主動性。他們學會了使用金屬工具,飼養家禽,建筑相對獨立的新型房屋;切諾基人的飲食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咖啡、黃油等白人的食物也出現在了他們的餐桌上;隨著紡織機的引入,他們學會了織棉紡布,身上的布衣取代了過去的獸皮。19世紀中期的部落首府新依科塔,除少數年長者仍穿著傳統服飾外,大多數年輕人已經轉向了白人服飾。物質的豐富給切諾基人的家庭模式和價值觀念帶來了變化。早期的切諾基部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共同勞作,共享勞動成果,發展后的切諾基人開始積聚私有財產,氏族家庭逐步向核心家庭轉化,財產的繼承權由母系親屬轉向父系親屬。與白人接觸前的切諾基部落政治結構相對松散,氏族的日常事務由族內德高望重的婦女首領處理,并對氏族成員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懲戒;部落大會是部落的最大權利機構,負責解決氏族間及部落內外的事務,氏族各自獨立又相互依賴,是一個相對松散的聯邦。面對白人的掠奪,切諾基人加快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部落權利不斷由下而上集中,建立了與美國聯邦政府高度相似的三權分立體制:部落大會選舉出大首領,并產生輔助機構---部落委員會,分別起到參議院和眾議院的作用,最高法院為最高司法機構。切諾基人對白人文化的全面學習和模仿,除了是對白人先進文化的物質依賴以外,更與切諾基人包容開放的文化心態密切相關。18世紀開始,不斷有白人來到切諾基部落進行貿易,他們開始與切諾基女子通婚生子,切諾基部落對此表現出了開放包容的態度。而混血人作為部落的一股新生力量,在對白人文化的吸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他們繼承了白人的生活模式,接受白人的教育和文化,并依靠掌握的知識積累了物質財富,在切諾基部落中也逐漸取得了較高的權力地位。
結語
由此可見,切諾基部落發展至今,是其不斷適應自然生態環境和外來異質文化并交互影響的結果。18世紀之前的切諾基人在當時的自然生態環境下,女子采摘野果、從事簡易農耕,男子狩獵,人員以氏族部落的形式聚居,是其在前農業社會基于生物學因素謀求生存、抵御外部自然和部落威脅的選擇。隨著社會協助發展和生產技術改進,切諾基部落的生產力獲得提高,人口不斷擴張,造成部落內外關系緊張。在此環境的制約下,部落內部和部落間以婚姻、貿易、宗教儀式、娛樂等形式進行和平互動,并形成了克制忍讓的處世態度。面對白人無情的掠奪和侵占,切諾基人的克制忍讓雖使其失去了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但也是其在面臨著不可抵擋的強大勢力下謀求生存的無奈之舉,也正因為如此,切諾基部落成為美國境內留存至今的第二大印第安部落。開放善學的文化心態也是切諾基人能夠適應日益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重要因素。面對著白人先進的文化滲透和強大的經濟擴張等多方面影響,切諾基部落從家庭結構到社會結構被文化生態適應所改造,發展了更為核心化的家庭模式,建立了與美國聯邦政府高度相似的政體模式,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切諾基部落為了適應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而進行的文化變遷和文化整合。
參考文獻:
[1]崔明坤.文化生態學的理論方法與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44(5):58-64.
[4]顧野.切諾基部落文化轉變研究:1791-1838年[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作者:朱春紅 單位:淮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