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破解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難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彰顯了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本文從了解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難點及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入手,挖掘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對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探索信息技術支撐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策略。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樹立生態倫理觀念,實現“互聯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運用數字化技術和信息系統構筑生態經濟體系,構建東北區域生態文化,加速東北四省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向標準化、制度化、系統化邁進,助力區域經濟踏上高效率、高產能、低消耗的綠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信息技術;東北振興;創新驅動
黨的四中全會指出,建立高度協同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創造一條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的新型道路,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2019年3月,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四個一”的妙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奠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主基調,成為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和高標準工作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治國行動綱領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深得人心[1]。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地區之一,東北四省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在當前轟轟烈烈的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強調節能減排,重視產業生態化,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責無旁貸。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依靠高科技的有力支撐。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現代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支撐和推動作用絕對不容忽視,信息技術創新驅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和必然選擇。
一、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曾概括地指出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危機,經受高速發展經濟與生態保護的雙重考驗,東北的現狀更加困難。制造業是東北區域實體經濟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制造業中數據條塊分割嚴重的先天不足,數據匯聚的通道不暢通,信息孤島較多,使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于傳統產業遇到了新的課題,信息資源開放與共享遇到了阻礙。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傳統產業,提高實體經濟質量,智能制造任重而道遠[2]。隨著東北振興創新驅動戰略的逐步深入,與之相對應的生態技術加大了硬件投入,信息技術革命提升了傳統產業的檔次,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加強。2018年,地處東北四省區中心區域的東北生態大數據中心高標準建立,在長春打造了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選取試點開展區域、行業和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應用,“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生態數據協同共享。但是,內在的“軟”實力仍顯薄弱,需要加快步伐開發應用現代高科技信息技術,實現多領域相關數據從采集、處理、匯總、到交換共享的全流程管理[3]。
二、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對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
現代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利用與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如東北老工業基地今后仍會以高端制造業和電力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重型工業為主要發展方向,同時為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東北地區開啟新農科建設“北大倉行動”,打造現代化生態農業,高標準建設好國家糧倉等等,“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信息技術支持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創新型融合業態,具有良好的疊加拓展效應[4]。價值之一,是通過互聯網工具引領生態文明思想在東北區域社會構建一種群體意識,加速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確立生態文明的信息技術創新價值觀。價值之二,是現代信息技術驅動東北區域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東北亞經濟圈,數據儲備和數據分析能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戰略能力,加快推進東北亞經貿合作,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價值之三,是云計算技術的海量存儲和超級計算等強大功能對改造提升諸如鋼鐵工業、機械裝備制造業等傳統工業,提供了科研創新的平臺。價值之四,是互聯網+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多種業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捷徑。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過程控制,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能源資源,節能減耗,優化生產要素,優化產品質量,在互聯網平臺實現信息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智力聚合。價值之五,是物聯網、無線通信、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準確及時監測分析生態環境,實現精細化管理和數據共享。價值之六,是協同集成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和制造,轉變生產方式,實現完全個性化定制。生產多品種和小批量的產品,物美價廉,服務更好、效益更高,同時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價值之七,是信息技術改善民生,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等技術手段在東北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廣泛應用,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系統、綠色建筑等的建設,為區域社會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巨大社會財富,為東北地區人民群眾實現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帶來福祉。價值之八,是生態型園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之一,穩定高效的傳感器布設技術,打造園區型物聯網,有助于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繁榮發展。價值之九,是打造多維度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5],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決策者提供準確翔實的數據保證。價值之十,是網絡安全技術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
三、信息技術支撐東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策略
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繁榮東北四省區生態文明,建立由政府、企業、公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從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構筑生態經濟體系、堅持完善的生態制度和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等幾方面著手進行[6]。
(一)更新生態倫理觀念,促進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生態倫理教育網絡,培養企業和公民的生態文明素質,養成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生態倫理道德,樹立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集約經濟的生態理念。以創新技術為合力,連接一切要素,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觀。促進信息化產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信息系統,構筑生態經濟體系“互聯網+”綠色低碳,生態經濟體系奠定了東北區域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伴隨信息技術革命而形成的循環經濟,珍惜生態環境,鼓勵資源節約,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合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全面數字化賦能,保留優勢,提升科技創新型和綠色生態型龍頭企業數量,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發展的綠色化;在優勢產業即加工制造業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優勢產業。加大科研開發,基于智能分析,追求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生態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精細化3G/4G覆蓋,杜絕網絡盲區,重點區域實現5G覆蓋,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檢測,倡導高效生態農業。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協同發展三產,支持生態文明繁榮。發展完善金融服務、中介服務、信息服務等系列現代服務業,培育旅游等新興服務業,全面構筑綠色發展現代產業新體系。
(三)構建智能監管體系,創新設計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網絡生態系統具有自主反應和修復功能,清朗網絡空間,智能感應感知網絡實體的運行狀態,準確判別實體行為,凈化網絡生態。有效破解人民群眾在追求信息的開放與共享的同時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黨的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東北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守國家政策、法規、規劃等制度體系,發揮制度體系規范行為、整合利益和協調關系的作用。在整體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前提下,打造信息共享機制。充分論證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及經濟、文化等實際情況,清點現有條件,創新設計完善保障東北地區生態文明的制度和法規。建立跨區域、部門的信息化支撐體系,劃定生態紅線,啟動責任追究制度。嚴格遵守,規范運行,協同治理。為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提供制度保障。
(四)文明網絡生態,高度重視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承載著中華文化理念和文化自信,豐富了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生態文化建設是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靈魂所在,為區域生態文明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信息技術是當代關聯性最強的高新科技技術,對生態文明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動作用,東北地區是一個社會經濟獨立性比較強的區域綜合體,信息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融合,為東北生態文明繁榮開拓了思路,找到了方法。充分發揮互聯網高速信息傳遞、物聯網精準實時監測、大數據的洞察入微分析、多媒體技術的了然直觀等信息科技優勢,終將加速東北四省區的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向標準化、制度化、系統化邁進,重拾共和國長子的自信,助力區域經濟踏上高效率、高產能、低消耗的綠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岳理.生態文明建設彰顯黨的初心使命[N].經濟日報,2019-11-27(1).
[2]張媛.生態文明視域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理論界,2017(9):47-53.
[3]劉濤.信息技術對生態文明的支撐作用[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4]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四中全會精神[N].吉林日報,2019-12-06(4).
[5]齊岳,等.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8(24):60-63.
[6]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EB/OL](2017-10-18)[2019-12-11].
作者:齊曉 單位:明渤海船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