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生態文明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對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態文明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對策

    摘要:分析了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研究發現,中國農業面源污染除了來源多樣性外,還具有分布廣、區域差異明顯的特征;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難度大。介紹了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興山模式”。從監測防控體系建設、綜合治理、實施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研發、公眾參與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生態文明;綜合治理;

    1農業面源污染與生態文明建設

    農業的重要生產要素耕地、水、光、熱、生物資源等本身就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主體,因此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2]。長期以來,隨著農業的迅猛發展,農業上除草劑、殺蟲劑等大量化學農藥污染物質進入自然循環系統,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環境因素;農產品生產的廢棄物加劇了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的內在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嚴重地影響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因此,農業生產活動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不可小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長期以來,中國農產品供給的大幅增長主要依賴于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使用,且投入逐年增加,種植養殖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低、種植養殖廢棄物處理滯后,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據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長期監測結果顯示,2007—2013年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總體增加,2013年以后化學需氧量和總磷開始下降,總氮趨穩,但排放總量仍然較大,形勢依然嚴峻。

    2.1農業面源污染源種類多

    目前,中國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于化肥施用、農田固體廢棄物、畜禽養殖糞污、水產養殖污水和農村生活污染等5個方面。據統計,中國每年畜禽糞污產生量約38億t,綜合利用率不到60%。水產養殖過程中大量餌料、養殖用藥的使用,造成集中養殖區域水環境污染。2015年,中國化肥使用量6022萬t,利用率僅為35.2%,尤其是果園和設施蔬菜的化肥過量施用現象較為突出。農藥(有效成分)使用量30萬t左右,農藥利用率36.6%。秸稈產生量10.4億t,綜合利用率80.2%,未被利用的秸稈被隨意丟棄或露天焚燒,既污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資源。農用地膜使用量145萬t,當季農膜回收率不足2/3,農田“白色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研究表明,中國農村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0.8kg,按照2015年底全國6億農村常住人口測算,每年產生農村生活垃圾1.75億t。而在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實行生活垃圾處理的僅21.8萬個(占37%)[3]。任天志等[4]的研究結果表明,2013年全國農田面源污染總氮和總磷的流失量分別為176.80萬和11.60萬t,流失強度分別為17.00和1.11kg/hm2。與2007年相比,總氮流失量增加了10.65%,總磷流失量增加了6.71%。就農業面源水污染中總氮和總磷的貢獻度而言,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當屬前兩位[5]。

    2.2農業面源污染的區域差異大

    中國農業面源污染除了來源多樣性外,還具有分布廣、區域差異明顯的特征。各種農業面源污染類型在不同地區差異也比較大。楊騫等[6]的研究明,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呈現較為明顯的空間非均衡特征,尤其是山東、河南、四川等農業大省污染較嚴重,且東、中、西部差異明顯。在西北干旱地區,由于農膜的大量使用,農田“白色污染”問題更加突出;中東部地區和南方地區則分別是農藥化肥面源污染和畜禽糞污污染問題相對比較突出。丘雯文等[7]測算了2003—2014年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排放強度,結果表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排放強度較高,西部和東北地區相對較低。從全國農田氮磷流失量的空間分布特征看,總氮流失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半濕潤平原區和南方濕潤平原區,氮流失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37.8%和33.1%。南方山地丘陵區和東北半濕潤平原區的氮流失量其次,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區和北方高山地區流失量最低。總磷流失量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中南方平原區和南方山地丘陵區磷流失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9.7%和23.1%,其次是黃淮海平原區,流失量占20.4%。從全國農田氮磷區域流失強度的空間分布看,總氮流失強度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黃淮海半濕潤平原區和南方濕潤平原區,最高達13.1kg/hm2。總磷流失量強度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和北方的黃淮海半濕潤平原區,最高達0.5kg/hm2。因此,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必須因地施策.

    2.3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難度大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不確定性、分散性和滯后性,因此,監控比較困難。一是由于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的方式和時間存在不確定性,很難進行量化與監測,再加上影響農業面源污染的因素較多,其污染物也存在不確定性。二是不同地區的土地利用狀況、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特征等都可能使農業面源污染在空間上出現不均勻的分布,這種污染排放的分散性所造成的空間和面積也不易識別。三是面源污染形成的滯后性長短主要取決于農田中化肥和農藥存在的時間長短。由于面源污染涉及面較廣,在所給定的區域之中又會存在相互交叉排放,并且條件不同,污染物也會進行遷移轉化,這樣就無法針對某一種污染物進行識別和監測[8]。

    3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的問題

    為有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中國相繼制定出臺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6—2020年)》《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特別是把“一控兩減三基本”作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策略和終極目標,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當前,中國農業污染防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的成因,除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外,還與立法、管理體制的缺陷、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公眾污染防控意識薄弱等密切相關[9]。

    3.1缺乏有效的監管

    一方面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農用投入品全產業鏈的監管涉及眾多的管理部門,如農業、畜牧、水產等。各部門監管過程中的側重點卻又不同,因此在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執法中無法形成有效的協作力量;另一方面農村面源污染防控缺乏長期連續的監測調查數據,專業的調查研究機構也不多,難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性技術標準和措施。

    3.2科技支撐不足

    當前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科技投入還相對不足,一些簡單實用且成本低的技術儲備相對較少,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信息化技術研究不足,監測數據庫和信息化平臺建設落后。在技術上,單項技術多、綜合技術少,傳統技術多、替代技術少,科技支撐能力總體不強。尤其缺乏區域或流域層面的系統性、集成性防控技術,導致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3.3農民主體缺位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和有效的宣傳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仍然淡薄,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認知嚴重不足。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忽視化肥和化學農藥帶來的面源污染后果。同時在生產生活中部分農民仍存在亂扔廢棄物,隨意亂堆亂放垃圾、糞便等陋習,致使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和措施成為擺設,難以有效落實。

    3.4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

    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的短板主要是農村環保設施投入少、設施不完善、收運處理系統不健全等,由于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歷史欠賬太多,再加上缺乏專項經費保障,致使農村環境治理難度加大。

    4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興山模式”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立足于把庭院經濟、種養一體化、人居環境改善、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強化三峽庫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典型小流域為單元,綜合防控農村面源污染,在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的組織協調下,聯合興山縣農業農村局,共同在興山縣長坪小流域實施“丘陵庫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研發了丘陵山區農業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的“興山模式”。該模式針對流域內種植業、分散型畜禽養殖業和農村生活產生的面源水污染物,按照“水為主線,土地消納為核心,就近利用、截流減排、區域自凈”的理念,構建了丘陵山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模式,集成了坡耕地農田氮磷截流減排、分散式養殖糞污避雨干濕分離循環再利用、分散式生活污水高效處理再利用等3個技術模式,流域內氮磷等面源污染物消減超過50%。主要通過將小流域上部農田的徑流進行攔截、收集,灌溉下部農田,有了徑流收集池,遇到干旱季節農民們不再發愁找不到水灌溉農田,并且還能將施入農田的氮磷化肥流失量減少30%左右;中部村莊的生活污水、養殖污水和畜禽糞便通過單戶、聯戶污水處理系統后全部在農戶周邊菜地、果園和農田消納,總氮、總磷、COD去除率達到85%以上,同時能夠給1hm2農田每年帶來氮素66.0~156.0kg,磷素12.0~16.5kg,家家戶戶安裝了污水處理設施,并且污水處理基本沒有費用,既美化了生活環境又實現了庭院經濟效益;連片生活污水和養殖污水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灌溉下游農田,使流域內的氮磷污染物基本通過土地進行了就近消納,達到了污染物區域內自凈的目的。

    5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對策建議

    5.1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防控體系建設

    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建立健全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目標責任、生態文明指導和生態安全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監測防控體系,強化技術指導與培訓,提高從業人員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技術研發,提升監測系統信息化建設。創建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污染監測平臺,摸清全國農田面源污染底數、重點區域和重點模式,建立全國農田面源污染大數據。

    5.2大力開展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加大對系統化、集成化治理技術及模式的長期經費支持力度,積極推廣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的成功模式,打破農業、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各自為政的舊有格局。大力提倡和支持各地區在實施資源環境與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項目時,將多部門的人財物集中起來,科學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實現系統化設計、總體化運作、規模化實施、集成化示范、整體化推進。

    5.3實施生態農業工程

    通過大力實施農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生態農業工程建設,推廣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為核心的“種養加功能復合型”、以蠶桑業、種植業、養殖業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體復合型”、以秸稈為紐帶的“秸稈—基料—食用菌”“秸稈—飼料—養殖”、以畜禽糞便為紐帶的“畜禽—沼氣—果茶糧魚”等多種循環經濟模式,優化農業生產和投入結構,控制好農業面源污染。

    5.4開展農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研發與應用

    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撐[10]。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作用,促進科研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對科技成果的需求;大力推廣農藥化肥減量化技術,探明主要農藝措施的減排效果,打造農田氮磷減排技術集成模式;加強化肥、農藥替代技術的推廣應用,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過量施用對環境的危害;推進畜禽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建設以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的基質和食用菌產業,以增值利用來促進農業廢棄物的有序收集;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創新地膜回收與再利用機制,重點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加工廠,減少農田殘膜這一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5.5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公眾參與機制

    要不斷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工作水平,不斷擴大環保宣傳教育層面,宣傳重點逐漸傾向于鄉鎮和農村。不斷豐富環保宣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宣傳欄以及互聯網、手機APP等平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傳。不斷加強環保政策教育,增強農民群眾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深化學校環保教育,積極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學校環境專題教育,充分挖掘學生作為環境保護的宣傳隊和生力軍的作用。不斷加強警示教育及典型案例宣傳,使群眾有榜樣、有目標、有信心,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朱立志.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232-238.

    [2]孫煒琳.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N].中國科學報,2017-11-15(5).

    [3]張杰,劉曉星.我國每年產生農村生活垃圾1.75億噸[N].中國環境報,2017-3-10(6).

    作者:張俊 陳杰 焦春海 單位: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技術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网站|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202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欧美成人a人片| 久久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在线免费看片|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免费观看成人羞羞视频软件|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四虎www成人影院|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