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民生性產業,能解決民生問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要將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為現代化、規模化、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穩步改善。當前,我國正式走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為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緩解發展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文章立足于農業生態學、經濟學等理論,深入探析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現存問題,從建設意識、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政策服務幫扶等方面入手,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為協調二者關系找到切實可行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循環經濟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糧食生產大省,耕地面積大、糧食產量高,既能有效保障全國糧食安全,還能發展特色農業、打造國際糧食品牌。但是在傳統粗放式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下,河南省經濟發展動力變弱、生態環境破壞以及農業污染嚴重,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由此,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當前,部分研究將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割裂開,未能從“可持續”“循環”“協調”等發展角度入手。對此,本研究認為,應站在農業發展的宏觀視角上,意識到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并利用各項優勢因素,構成農業生態經濟循環體,為解決相似難題提供相應建議。
1基礎理論概述
1.1農業生態學理論
20世紀80年代,學者海克爾首次概述了“生態學”,隨著生態學發展與完善,逐漸融入農業體系,成立了農業生態學。農業生態學理論是指為協調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中各要素關系以及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形成的科學指導理論。當前,農業生態學理論主要包括生態論理論、生態系統生態學理論等[1]。
1.2農業經濟學理論
農業經濟學理論具有系統性,主要研究與農業相關的各類經濟活動以及農業生產力、生產關系運行規律。隨著計算機相關技術發展,此理論主要趨于統計分析、建設數學模型等方向。當前,主要包括資源優化配置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等。
2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當前,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要增強農業的發展動力并建設生態農業,其影響我國農業的發展理念、模式等。為保障農業主體利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我國加大投資力度并致力于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提上戰略高度,要求工農業發展應強化生態環保理念,切實做好環保工作。要將環保意識滲透到農業生產中,創新農業科技,促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2]。
3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涉及多類要素,例如環境、物質、技術等,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類問題。首先是土地壓力大的問題。在城市建設與農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土地競爭。人口大幅增加、各類建筑林立等現狀,不僅減少了農業土地,也造成了土地污染與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其次是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失衡問題。隨著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未能處理好“三化”關系。農村人口大量涌現城市,政府未能通過資金幫助與政策優惠,增強農業發展容納力。未能合理發展與創新農業科技,緩解機械化需求與農業科技水平滯后之間的矛盾。再次是農業生態及農產品質量受影響問題。城鎮建設與農業發展相互影響,同處于一個區域生態系統中,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手段、城鎮與工業垃圾大量增多,必然會破壞農業生態環境,降低農產品質量[3]。
4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途徑
4.1強化生態文明意識,節約農業資源
4.1.1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想要發展循環經濟,并且協調好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一定要強化生態文明意識。其中,涉及多位主體,如政府、農業企業、農業機構以及農戶等。生態文明理念是指改善傳統重視經濟效益,忽視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的思維,脫離工業文明思維桎梏,不能存在“破壞再治理,污染再保護”等落后觀念。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將其貫穿于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全程。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綠色理念的指導下,引導農業生產主體自覺選擇具有節能環保效果的農業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并轉變消費方式,加大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力度,建設科學有效的農業污染防治體系。在宏觀層面上,相關部門要加強指導,落實各項農業政策,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督機制,提高執法水平。還要通過媒體宣傳、教育培訓活動等方式,在農村區域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消費觀。在微觀層面上,農業企業、機構以及農戶應該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在生產、供應和經銷等環節中落實農業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到只有做好節能環保工作、加強生態文明保護,才能增強在農業市場中的競爭實力[4]。4.1.2節約農業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如果僅加大資源投入力度,難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動農業走現代化、規模化與集約化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模式。一是資源方面。傳統農業具有資源消耗量大、浪費程度高、經濟效益低等特征,河南省作為糧食大省,需要在合理的資源規劃范圍內,促進經濟發展,并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因此,必須強化生態文明意識,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要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目標,推廣科學耕作經驗,發展精細化農業技術。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要開展農業污染防治工作。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持續提升,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與農產品品質,但是也加大了農業減排難度。政府要做好制度保障,立足于節能戰略,將農副產品與廢棄物納入到循環利用體系中[5]。二是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面對農業環境污染嚴重、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以及農業新能源發展不到位等問題,要持續改進農業生產模式,減少農藥投入,增加畜禽糞便與秸稈沼氣化等能源的應用。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法治建設,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嚴格執法、積極監督,全方面、多領域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4.2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創新機制
如果僅依賴加大資金與資源的單方面投入,難以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面對資源收緊、能源緊張以及農產品市場多樣化發展等現狀,要在創新發展政策的指導下發展農業科技。4.2.1健全創新機制。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機制,在整合與應用科技創新資源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科技改革,以政府為主導,大力發展各類農業科技主體,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提供政策優惠與資金幫扶,推動跨區域合作、聯合研發,實現優勢互補。一是要明確定位。當前,進行農業科技創新時既要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找準創新方向、設定科學的創新目標,也要以市場為導向,集農業企業、農戶等主體為一體,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格局。立足于時代前沿,站在國際農業科技視角上,學習先進技術、吸收豐富經驗。尊重我國農業實際,發展農業配套科技并做好宣傳推廣工作。在此過程中,既要切實緩解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解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難題,提高循環經濟和科技實力,也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縮小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通過農業科技提高生產效率與質量,真正增強我國農業的競爭實力[6]。二是要加大幫扶力度,加強能力建設。研發農業創新科技時,要充分認識到農業具有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等特性,不能以提高科技經濟效益為科技提升目標,而是要以改善農業經濟、加強環境保護、保障農戶效益為目標,為我國農業發展創造優勢前景。要以政府財政為主要資金來源,調動各類資源發展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是農業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要立足于我國科技強國戰略。要想建立創新體系、培養創新隊伍,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從農業科技多元化特征出發,合理布局、精準規劃,既要提高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例如工程技術中心等,也要構建現代化農業科技體系,多部門聯合運作,以水稻、大豆等糧食為重點。要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出一批具有領先水平與專業技術實力的科研精英,搶占人才高地。4.2.2保護成果轉化與技術拓展。發展農業經濟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時,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速度慢、技術普及程度低,將難以實現技術價值與農業產業建設目標。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速度快,技術成果備受世界矚目,但是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一是要以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為基礎,通過各農業政策、計劃的幫扶,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二是要推動科技富民等相關計劃,要以點帶面,以某戶帶戶、以某村帶區等,滿足農戶對科技的緊迫需求。三是要設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落實相關責任,調動相關部門與農戶的積極性[7]。
4.3促進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建設循環經濟
現代農業具有交互性,處于國家整體建設系統中,發展農業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時,必須要進行環境影響、資源交換以及信息共享。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必然要與農業爭奪土地、資金等資源。由此,想要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正確處理“三化”關系,工業化能為城鎮建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城鎮化能為工業建設與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等要素支持,而農業現代化也能為上述二者提供相應動力。因此,要正確認識“三化”關系,促進“三化”同步發展,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應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合理規劃市場、建設農業示范園區、推進節能與節水等技術,做到用工業反哺農業,用城市建設帶動鄉村發展[8]。
4.4加強農業公共服務建設與組織保障
要在完善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和經管體系下,推動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應以政府為主導,完善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政府各部門要履行相應職責并進行規劃指導,以增強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動力。應根據市場定位、區域特色以及農業功能,針對性發展經濟、制定環保策略。要提供政策優惠,完善相應法律法規、設立幫扶資金。要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保護耕地、防治污染。要在尊重農戶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鼓勵土地流轉。通過流轉機構保護與合同簽訂等方式,解決土地矛盾,保障土地價值和農戶收益[9]。同時,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需要高水平技術支持,但傳統的個體農戶難以實現此要求,需要成立各類農業合作組織,提供各類農業服務,例如農業企業專業協會等。此類組織能聯合市場、各農業主體,甚至是政府,拓寬市場發展空間,強化農業經濟發展鏈條,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上提供相應幫助,從而促進農業產品深加工、農業信息溝通等,解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技術、缺平臺、缺市場等問題[10]。
4.5建設農業科技人才團隊,完善獎勵機制
各級主體應強化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學習生態農業知識與技術,建立并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體系,提高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與生產效率,從而切實解決“三農”問題。農業企業與農戶等主體要樹立正確的生產理念,通過各類宣傳活動與教育培訓工作,發展綠色消費、不斷改進農業技術。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缺少高素質、專業性的農業人才,要健全人才引進與保障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要立足于本區域農業特色,培養符合區域農業規劃、種植特色與生態特征的農業管理、科技人才。通過社會保障制度,解決戶籍等問題[11]。有獎勵才有動力,要打造“環保型”農戶,樹立農戶典范。對于支持農業工作、取得發展成效的農戶,應提供政策、資金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幫助。還可以將具有一定規模與效益的農戶設立成農業經濟發展示范基地標桿,并設立技術培訓、農產品加工等項目。
5結束語
想要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應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推動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并以此為出發點,推動農業建設、科技創新。只有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增強農業經濟發展動力,才能從長遠角度保障民生。在此過程中,要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農業企業與農戶的主體地位,強化生態文明意識,培養高素質的農業專業人才,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
作者:丁炎炎 單位:洛陽市生態環境局孟津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