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政稅收制度創新扶持加快中小企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嚴峻,中小企業發展態勢不容樂觀,融資難的困境進一步加劇,前進步伐也因此嚴重受阻。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加快財政稅收制度改革創新,確保新舉措扎實落地,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實現良性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和重要助力。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政稅收;制度;創新
引言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本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其中離不開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的強大力量,在解決就業、創造稅收、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等方面,作出了極有價值的貢獻。但是由于中小企業存在管理水平有限,工藝技術不夠先進的問題,導致它們市場競爭力不足,這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起支持其發展的財政稅收制度體系,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和環節發揮導向作用,以促進其持續穩定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概況
我國的中小企業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由當時的家庭作坊等形式的個體組織逐漸成長,形成數目龐大、行業細分、基本規范的企業群體。很多中小企業經歷了市場競爭的洗禮,成長為大型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擔當支柱作用。但是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壽命短、新舊企業更替頻繁,缺乏長期發展的后勁。根據《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及融資策略研究報告(2018)》的調研數據,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年,遠低于美國中小企業8年的生命周期和歐洲中小企業12年的生命周期。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農牧漁等傳統產業和技術含量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內部來看,資本規模和產出規模較小,內部組織結構松散、管理水平欠缺、高素質人才和技術人才缺乏、產品市場競爭缺乏優勢、企業發展的目標和規劃欠缺。從外部環境來看,我國在2017年開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在此之前,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并不友好,管理體系不健全,涉及中小企業的管理機構較多,扶持政策的落實不到位,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門檻高,對中小企業資金投入、人才與技術創新,政策服務的建設相對滯后,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新《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是對中小企業權益保護的重要措施。旨在通過陸續出臺改革和創新政策,簡政放權,創新財政稅收制度,深化增值稅改革方案,從而促進和推動中小企業發展。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極大地改善了中小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二、財政稅收制度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
(一)對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扶持作用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發展,給國家帶來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現代技術研發的優惠和補貼,財政稅收政策的籌劃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政策依賴性。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中小企業的發展所面臨的對抗和沖擊,有來自體制的影響因素,也有來自自身的影響因素。因自身實力所限,在很多方面中小企業無法獲得新技術來彌補自身的短處,因此更需要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大力扶持。財政稅收制度創新,促使中小企業利用政策中的優惠,保護,減免等策略,快速提升企業自身抵御風險打擊的能力,增強經濟實力和影響力,加快向成熟期邁進,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為國家整體經濟的不斷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對中小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推動作用資源是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包括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等,優化資源配置才能獲得最大效益。中小企業是社會資源配置的催化劑,大型企業實力雄厚,對市場形成較廣泛的覆蓋甚至壟斷,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為大型企業產能實現,做好后勤保障。作為大型企業的有力補充,減少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中小企業的顯著功能。但是,財政資金大多對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傾斜,忽視中小型企業發展。作為能夠推動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有效調節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主體,中小企業可以利用財政稅收制度的創新,發揮自身體量小,資源配置靈活,對市場脈搏跳動敏感的絕對優勢,來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合理調配資源,實現更具效率的發展。
(三)對區域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支持作用區域經濟就是在一定范圍內,以客觀存在的地域條件為基礎,按照勞動地域分工原則,建立起來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經濟,涵蓋內容包括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境資源、生產力水平等多個方面。要達到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財政稅收制度創新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中小企業的良好發展,有利于形成區域產業結構特色,企業之間協同創新,立足于地方,服務于本土,扎根于市場,實現區域經濟的差異性發展,激活生產動力;另一方面,社會和諧與勞動就業率有密切關系,中小企業的數量增多和規模增大,注重人才培養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高素質和技術人才的就業率,提升收入水平,促進市場消費和社會穩定。
三、目前我國財政稅收制度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制約
(一)財政扶持制度覆蓋面小且方法單一國家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促進就業、技術創新和推動出口等方面,這部分制度主要是對于成熟的中小企業的扶持。對于新創的小微企業和高新企業,并沒有具體的財政扶持制度,這導致制度落地有聲的覆蓋不盡如人意。同時,稅收扶持制度包括稅收減免、稅收扣除、盈虧相抵、延后繳稅和退稅申報等等方式。稅種缺乏合理設計和統籌應用,不能從整體上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在迫切需要投入的資金方面,政府的財政扶持制度覆蓋面不夠廣,優惠制度執行力度低,各種檢查名目眾多,很多金融機構雷聲大雨點小,扶持效果不明顯。
(二)欠缺引導中小企業塑造核心競爭力的制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品牌、資本、技術、質量、創新、效率、組織文化、人才等方面,是企業面對競爭環境,謀求生存和發展的特有且不易被復制的核心能力。內部技能和知識的互補,追求的長期戰略目標,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克服人力資源、生產資源、實力規模等多個方面的弱勢。這離不開政府對其的扶持以及扶持制度下的運營環境。政府不僅是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更是服務者,在中小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但在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塑造方面,財稅引導制度的建設滯后,導致中小企業在生產和經營上與大型企業的差距不斷增大。
(三)對中小企業融資活動的制度建設不足我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融資難,貸款難。由于中小企業的自然屬性,很難逾越金融機構的嚴格門檻,資產抵押、自然人擔保、綜合授信、無形資產擔保等,對于規模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適用性都不高。中小企業初始資本投入不足,資金積累能力羸弱,商業型的金融機構信貸有限,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激勵和約束機制,鼓勵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機會。但是由于投融資渠道狹窄,社會資本市場欠發達,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和征信系統沒有建立和完善,使得融資活動的支持制度很難得到落實。
(四)忽視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主體形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深度和復雜性也不一樣,只有具備產業集群的規模優勢,中小企業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目前我國的財政稅收制度,只是針對單個的中小企業,而對于產業鏈的系統支持制度的建設,還相當欠缺。對于產業集群發展中有相互關聯的企業,其共同實施項目的支持力度不足,這不僅影響了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內部的深入穩定合作,也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群體競爭力。
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目標下財政稅收制度創新的路徑
(一)根據發展需求,健全財政稅收制度隨著中小企業的逐漸增加和成熟,現有的財政稅收政策制度與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存在較大的矛盾。政府要建立健全財政稅收法律制度和規范化的政策扶持。第一,圍繞《中小企業促進法》,制定配套的財政稅收制度,將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政策提升到法律層面,根據中小企業所處的行業領域和不同成長周期,制定細化的可執行的制度方案。第二,目前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時采用直接的稅收優惠,具有事后利益讓渡的特點,這對于技術創新的引導作用有限,因此,要針對中小企業技術研發過程和重要環節,建立起財政稅收優惠制度,創建多種類型的專項資金和基金,加大對中小企業參與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總之,從建章立制、行業準入和政策引導上下功夫,完善財稅制度,規范管理,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充足保障。
(二)加強財稅制度導向性,支持科技型和低碳型中小企業發展低碳經濟下,中小企業從長期目標來看,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是科學的,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低碳型和科技型成為中小企業創造持續價值,增強競爭優勢的可行路徑。這就需要財政稅收制度的進一步建立健全,選擇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有關的政策法規,發揮制度的約束和激勵作用,鼓勵中小企業低碳型和科技型業務內容的發展。第一,擴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稅收優惠的范圍,除了新技術新專利轉讓環節的稅收優惠,還應對科研人員的個人所得收入和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培養成本實施稅收優惠;除了對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在創業期、成長期等不同階段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也應制定針對性的稅收優惠制度,更好的保障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第二,實施獎懲并行的制度,對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中小企業,加施一定數額的稅款,比如,根據企業產量或者污染物排放量來計算環境稅稅額;對購置環境保護設施,生產環保設備的中小企業,提供增值稅減免、抵扣、先征稅后返還等優惠政策。通過具有顯著導向性的稅收制度,引導中小企業向科技型和低碳型發展。
(三)提高納稅優惠立法層次,加大融資活動支持力度目前除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外,關于支持中小企業的財政稅收的立法仍然十分分散,并沒有專門的單行法。這些法律法規如果不能通過統一的法律進行強化,就仍然具有分散性,導致制度的系統性和協調性不足。因此,應圍繞新促進法,建立配套的制度,將各項財政稅收扶持政策上升為法律層面,針對不同領域、不同成長周期的中小企業,設置多層次的具體的法律制度,尤其是要加大對融資活動的支持強度。包括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稅收和融資政策,對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協作支持政策,中小企業政府采購支持的立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稅收制度等,通過對中小企業擔保、融資的制度完善和強化建設,擴大免征范圍,支持和促進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
(四)加大產業鏈的財稅政策支持,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制度,明確發展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和競爭優勢。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收制度的職能作用,一方面,根據本地區在自然、資本、人才、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選擇關聯度大、發展前景廣的行業為主導產業,相應產業集群發展的需求,規劃統籌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快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經濟效能大突破。另一方面,稅務局依托稅收大數據,圍繞企業經營范圍和相關周邊產品等關鍵字段進行檢索,會同工信部門,幫助企業梳理產業鏈,全力協調為企業產業鏈的稅收制度設計,提供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的信息資源。通過稅務的全程服務,包括出口退稅快結快審快批,稅收優惠宣傳,優化辦稅多舉措,用活財政稅收政策,解決企業生產面臨的稅負壓力,全力推進區域經濟向縱深發展。
結語
在完善財政稅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實現資金政策的精準扶持,更要有雪中送炭的熱情,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健全財政稅收制度體系,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強化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充分體現財政稅收創新給中小企業帶來的紅利,讓中小企業得到合理發展,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推動區域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市場內需,帶動就業,使中小企業順應改革大潮,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錢斌華.財政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研究——基于主體—對象—過程的框架分析[J].中國財政,2018(03):56–58.
[2]程小琴.財稅政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機制、路徑與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9):170–172.
[3]余麗生.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思考[J].中國財政,2019(04):50–51.
作者:王相力 單位:肥城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