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生教育多媒體網絡教育方式的建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現代教育事業而提出并實施的新舉措。從2008年起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就把“三生教育”列入全省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和限定選修課。“三生教育”旨在“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經過幾年的耕耘,云南高職院校“三生教育”以其終身學習和全人培養的理念,深得學生、教師、家長及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前景。作為云南省教育廳課題“高職大學生網絡應用能力研究———網絡是“三生”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的研究內容,本文采用該課題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數據的整理結果,分析和討論高職院校“三生教育”課程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構建的可行性,這是現代教學理念在高職教育中的體現,又是開發該課程多媒體教學空間的有效探索,這種嘗試將為“三生教育”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方法,也將有利于提高“三生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1高職院校“三生教育”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盡管“三生教育”課程極具吸引力,但是高職院校普遍采取開大課的單一方式,且依舊采用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對“三生教育”的參與度顯著不足,師生的“互動”就更談不上了。有的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也只是為了趕時髦,擺花架子,一味追求形式,拋棄了它的優勢,教與學的雙邊互動變成了教師指揮操作“課件”、學生死盯屏幕看“課件”的局面,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網絡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100%的學生都上過網,92%的學生上網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有益的信息和知識。網絡正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成為他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成為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師益友。因此,如何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化“三生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深化“三生教育”教學改革急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把“多媒體網絡技術”與“三生教育”教學結合起來,構建“三生教育”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這是高職院校“三生教育”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三生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2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三生教育“教學的優勢及作用
多媒體網絡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及網絡,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使教學結構更加合理,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較,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三生教育“教學的優勢及作用比較明顯。
2.1教學環境的開放性
網絡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教師可利用這種開放性,引導學生加強與外界的聯系,拓展、遷移知識。云南省教育廳設立的“三生教育網”就是面向全省開放的三生教育資源網站。
2.2教學資源的應用與共享
通過網絡,可以從其它網站、學校的資源庫、教師設計的網頁、同學的計算機存儲資源中獲得“三生教育”課程的學習資源。教師可創造條件,使學生方便地獲得并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
2.3教學過程的交互性
計算機的高速運算功能和網絡的高速傳遞功能,使“三生教育”教學過程由單向傳遞變為多向交互的交流過程,將諸多的環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2.4教學的人性化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超文本結構,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進行“三生教育”教學設計時,可尋找、改造、開發能體現以人為本教育觀念的新資源。
2.5教學反饋的精確性
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及時獲得真實、準確的“三生教育”教學反饋信息,以利調整教與學的策略,保證預期學習目標的實現。多媒體網絡進行“三生教育”教學的優勢及作用還表現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可重復性有利于解決“三生教育”教學中難點容易遺忘的問題;針對性使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成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三生教育”教學效率。
3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在“三生教育”教學中能夠解決的問題
如圖1所示,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在“三生教育”教學中能夠解決如下問題:可以模擬生命孕育成長至死亡的過程;可以示范生存、生活技能;可以提供學習情景;可以改變學習方式;可以共享教學資源;可以交互學習內容;可以構建教學結構等。
4“三生教育”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及特點
“三生教育”的教學模式要由過去依托于傳統的課堂和傳統媒體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轉向依托于數字化信息技術環境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學習的發展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與任務的不同,高職院校“三生教育”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結合的實現形式可設計為以下3種模式:1)基于網絡環境的“三生教育”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將課程內容與網絡資源進行整合,選擇和設置新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情境,并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及網絡技術進行討論與對話,實現個別化自主學習,因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三生教育”的知識、能力與信息素養。2)基于網絡環境的“三生教育”課件制作的輔助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將網絡資源與課本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加工制作成課件,并利用課件及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教師再作講解小結,這種教學模式比較接近于常規教學,信息技術主要體現為手段或工具。3)基于網絡環境的“三生教育”研究性學習模式。師生共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網絡信息的分析、交流與討論,確定基本觀點,尋找事實和理論依據進行論證,撰寫研究報告,發表研究觀點與成果,利用相關內容做一個“三生教育”學習網站。總之,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特點:①教師應具有較強的網上教學能力,能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②教學雙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③學生學習更自主,而且具有網上學習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④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媒體,全方位的虛擬學習環境;⑤教育的投入小,效益大。
5多媒體網絡環境下“三生教育”教學的積極意義
5.1促進教師的教學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形成先進的教學理念
1)在師生角色的認識上,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主宰的觀念。2)提高了師生對現代信息技術功能的認識。信息技術不僅是教師收集備課資料、制作并展示課件的工具,還應是學生學習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學生應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主人,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三生教育”教學應應用信息技術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5.2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信息技術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交流即有反饋。這種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性的學習動機。此外,這種交互性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宰一切,而在多媒體網絡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和學習策略,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人機互動,真正體現出學生的認知主體的作用。5.3信息技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網絡提供的外部資料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調查中,75%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58.8%的學生認為信息技術的使用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52.4%的學生認為動聽的聲音和美麗的畫面讓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75.9%的學生對多媒體網絡學習“三生教育”更感興趣。這說明信息技術與“三生教育”課程整合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5.4超文本特性和網絡特性的結合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超文本可按教學內容的要求,按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水平把包含不同教學特征的各種教學資料如課文、練習、測驗、實驗等相關學科的預備知識及開闊視野所需要的擴展知識組成有機的整體。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和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于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
5.5信息技術的創作平臺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信息技術的創作平臺對傳統意義上的作業進行了革新,學生不再以靜止的、零碎的習題解答完成作業,而是通過制作各種學件,系統、動態地展現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建構知識意義,比如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分組制作Powerpoint、網頁,展示自已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
6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的“三生教育”教學設計案例
以“我的麗江之旅”為場景,以學會生存“野外自救”的主題為例,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設計:
6.1場景
“五一”全班同學組織去麗江旅行,假設遇到途中一位同學迷路,一位同學腳摔傷等問題,該怎么辦呢?請發揮全班同學的聰明才智,應用網絡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完成這次虛擬的麗江旅行。
6.2教學目標
鍛煉學生團結友愛的團隊精神,培養學生頑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和在危險困難面前互相幫助、永不放棄的精神;掌握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掌握在迷路后辨別方向、尋路、信號求援、摔傷救助活動等簡單自救方法,同時學會避免危險,增強學生的生存自救適應能力。
6.3教學任務
任務一:①網絡信息檢索的方法有哪些;②搜索引擎的分類及常用的搜索引擎有哪些;③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有哪些。提醒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要注意使用搜索技巧。任務二:上網查找昆明—麗江的汽車、火車、飛機班次及票價,要求早上7:00出發,選擇最經濟、便利、安全的交通工具。任務三:上網查找麗江最便宜的旅店預定房間,并擬定住宿方案。任務四:上網查找麗江特色風味小吃,并提出兩天的飲食方案。任務五:上網查找避免迷路的知識和方法。任務六:上網查找意外傷害的應急處理知識及方法。任務七:成果展示或學習匯報(PPT)。任務八:麗江旅游知識競賽,時間8分鐘,按學習小組組隊。
6.4組建學習小組
根據學生的思維傾向以及個人選擇,按任務組成學習小組,分頭完成各自小組的學習任務。
6.4資源
①《三生教育》課本第二部分《學會生存》②在線資源百度:www.baidu.com/谷歌:www.google.com/新浪:www.sina.com.cn/
6.6過程
①準備:打開Word作為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和拷貝一些重要的信息。②開始:從列表網址鏈接進行探索,瀏覽這些網站上的有關信息,為回答問題收集資料。通過鏈接的網站收集與選定有關的資料與圖片,拷貝和粘貼圖片到“記錄本”上,為制作學習匯報幻燈做好準備。收集回答問題的信息,分組進行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討論這些信息的可靠性與價值。③成果:了解本組同學查詢到的各種信息,小組長匯總收集的材料,撰寫學習報告并制作成幻燈片。④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匯總,提出很多方案及想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還存在什么問題,或有什么發現可提出并進行進一步探索研究。⑤小組組隊參加知識競賽,以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
6.7評價
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上網查詢信息,最終利用信息解決了實際問題,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據此,老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①資料的選擇與引用:資料選擇建立在廣泛的基礎上,引用全面精確。②解決問題的時間與方法:所花時間短,方法恰當,解決問題有個性。③小組的合作與創新:成員之間共享資源,作品設計有新意。④熟練掌握課程大綱要求的知識,并突破難點。
6.8結論
本節學習的結果除了完成以上設置任務之外,學生應該獲得更多搜索網絡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將自己的收獲或技巧在論壇上發表;同時,學生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感受與反思,以及更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究可以和教師共同探討。
7多媒體網絡環境下“三生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多媒體網絡環境下“三生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多讓教師感到遺憾和要進一步去思考的地方。多媒體和網絡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三生教育”教學應當重視以下問題:1)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方面要消除網絡教學不需要教師設計的錯誤觀念,樹立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師進行網絡教學的培訓,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武裝新一代的教師,使他們有能力成為網絡教學的主導。2)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組織起來,必然帶有松散性、不確定性和難控制性。多媒體的過于直觀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網絡資源的魚龍混雜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需要加強研究在技術環境下的學習行為特征和學習心理的特征,關注人與技術環境如何實現有效交互。3)要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網絡教學的基礎是信息量和信息質量,能否快速有效地為教學提供“三生教育”教學資源,是多媒體網絡教學的關鍵所在。4)要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多媒體網絡教學不僅重視“三生教育”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而且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培養創新人才是“三生教育”教學設計的重點和難點。5)要完善“三生教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方法。教師要結合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內容,尋求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的最佳方法與途徑,力求較為準確地反映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8結語
大量的“三生教育”實踐表明,“三生教育”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符合教育規律,符合人民的需要與時代的要求。“三生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工具,現代教育技術本身也不是目的,也只是手段和工具;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三生教育”教學,使學生真正獲取生命、生存、生活的有用知識,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