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利工程河道生態施工要點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于水利工程建設的標準逐步提高,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要對原有的水利工程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根治農業建設中水源不足等相關問題。在水利工程升級改造的過程中,河道生態護坡項目不僅可以保證河道水資源,還可以避免河道護坡水土流失,符合當前的生態建設理念。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重視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的應用,要結合不同的河道地理位置和河道規模,選擇合理的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河道護坡的生態性,還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當前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見的河道護坡類型有植被鋪設型護坡、植物固土型護坡、土工材料的生態護坡、網格型生態護坡及土工材料與草皮相結合的生態護坡,這些不同類型的護坡施工技術有所不同,在施工中一定要掌握其施工要點,控制其施工質量,提升生態河道護坡的功能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工程河道護坡的特點及其施工要點。
[關鍵詞]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施工要點
引言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避免洪澇災害對于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影響,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尤其是對于農村水利工程河道的整治工作,要系統地制定計劃性的方案,方案要具有前瞻性,能保證河道工程未來幾年都能造福于民。結合當前常用的水利工程河道護坡施工技術—河道生態護坡,這種施工技術不僅能避免河道的水土流失,還能提升河道的觀賞性,可以基于河道規劃成濱水風景區。所以無論是從生態環保還是城市建設的角度,都要重視河道生態護坡建設工作。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基于目前生態河道護坡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結合生態河道護坡的施工要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保證生態河道護坡的施工質量,這樣可以保證其施工效果,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水利工程建設水平的提升。
1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簡述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各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開始重視環保生態技術的應用,通過優化行業生產過程,提升行業的綠色環保性,可以促進行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對于一個城市的建設而言,水利工程是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要通過合理規劃,提升水利工程功能性,給人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對于城市和農村建設中存在河道的水利項目,要重視生態河道護坡的應用。河道生態護坡是在滿足護坡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用自然的護坡方式來使得河道護坡與周圍的環境融于一體,可以起到觀賞的作用。當前我國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河道生態護坡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常見的河道護坡類型有植被鋪設型護坡、植物固土型護坡、土工材料的生態護坡、網格型生態護坡及土工材料與草皮相結合的生態護坡。對于這些河道護坡的合理應用,需要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結合河道周邊的環境進行深入的分析,選擇最合適的護坡方案。當前我國的河道護坡設計理念和施工技術還有待提升,在實際的工作中要結合河道護坡的特點合理優化,保證其施工效果,進一步推廣生態河道護坡在水利工程項目中的應用。
2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的特點
為了進一步推進生態河道護坡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在項目的設計階段要結合生態河道護坡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結合不同的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合理的選擇,這樣才能提升設計方案的優化性,在保證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功能性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護坡的生態性,這也符合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水利建設行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下文具體介紹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的特點:
2.1技術優勢
傳統護坡與生態護坡的差異并不存在質的區別,相反,生態護坡是在傳統護坡基礎上的優化產物,其原版是傳統護坡,其結構設計理念和經驗都來自傳統護坡的理論基礎。后者之所以有獨特的優勢,就在于其將重心落在生態建設上,這就表明,生態護坡不僅僅是一個構造那樣簡單,還承擔著改善環境、增加人民福祉的重要作用。所以,無論在結構設計上,還是在材料選擇上,生態護坡都區別于傳統護坡,考慮的要素會更多,限制也會更多,設計難度和施工難度也隨之增加,以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非一個水利工程那樣簡單。
2.2經濟效益
在保證水利工程河道護坡項目功能性的同時,生態護坡還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實現水利工程項目的增值服務。一方面的增值服務是相比于傳統的河道護坡,生態河道護坡更為多樣化,成本都在可控制的范圍內,可以控制原材料的施工成本;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生態河道護坡項目不僅能圍繞河道形成系統的濱水景觀,它還能提升項目的生態性,對于保護環境防治水土流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河道生態護坡在水利工程中的合理應用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
2.3社會效益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事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于工程項目中的設計方案和施工過程都要進行優化,要提升方案的綠色環保性,在施工過程中要使用節能環保材料,使用綠色施工工藝。生態河道護坡技術響應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實際的應用中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在保證護坡功能的同時還能提升河道項目的生態性,對于推進河道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3生態河道護坡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水利工程施工中,為了對已有的水利設施進行整治和完善,提升其功能性,需要對現有的方案進行優化。對于河道水利項目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排水防澇,為了避免河道周邊的土體受到水的沖刷流到水中,提高河床,降低河道的排水能力,需要對河道進行護坡施工。傳統的河道項目基本都是混凝土護坡,這種護坡施工不夠環保,浪費材料。通過合理應用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可以對已有的河道項目進行整治,并且使得河道項目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提升其生態性。在當前的生態河道護坡應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制約了其發展:
3.1設計理念不夠先進
在對現有的河道項目進行整治時,不僅僅是對被破壞的河道護坡進行修復,還要結合當前新的發展形勢,對護坡進行整治改造。但是在實際的項目設計階段,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還不夠先進,沒有意識到生態河道護坡應用的重要意義,沒有結合河道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制約了我國河道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3.2生態河道護坡的施工效果得不到保證
在實際的水利工程河道護坡項目施工中,在施工生態河道護坡時,由于其施工技術較為多樣化,再加上部分地區和項目都是第一次接觸此類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對于施工質量的控制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施工效果得不到保證,不利于生態河道護坡在水利工程項目中的應用。
4水利工程河道生態護坡的施工要點
當前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見的河道護坡類型有植被鋪設型護坡、植物固土型護坡、土工材料的生態護坡、網格型生態護坡及土工材料與草皮相結合的生態護坡,為了更好地控制好生態河道護坡施工質量,控制好其施工效果,要對這幾種常用的生態河道護坡施工技術進行深入分析,掌握其施工要點。下文具體介紹了這五種河道生態護坡的施工要點:
4.1植被鋪設型生態護坡施工要點
在生態河道護坡施工中,植被鋪設型生態護坡是最常見的護坡類型。這種護坡施工技術主要是在原有的護坡上進行改造,通過特殊處理將植被種植在護坡上。在施工時,要注意護坡的坡度,并且要使用生命力較強的植被。在后期的養護階段,要加強植被的養護,通過植被與護坡的共同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附近的生態環境。
4.2植物固土型生態護坡施工要點
植物固土型護坡主要是對于以一些小型的、水流不急的河道項目,這種護坡施工技術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作用來防治水土流失,所以其施工過程較為簡單,成本也較低。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要結合周圍的環境和氣候選擇合適的植物類型,要求植物具有較強的生命力,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長,起到固土護坡的作用。
4.3基于土工材料的生態護坡施工要點
此類河道護坡的施工要點是將噴塑金屬網和碎石型種植土壤結合在一起,使護坡結構更加穩定,并且能提高抗腐蝕性能,而且建成之后護坡上層是復合型的植物種植基,有利于附近區域的植物健康生長。
4.4網格型生態護坡施工要點
基于常用的混凝土護坡和碎石護坡,網格型生態護坡是在這二者的基礎上進行優化,通過網格型的結構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同時網格型的空間內可以種植草坪和其他植物,這樣可以提升河道護坡的功能性。在具體的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網格的施工質量和整體布局,在保證其施工質量的同時提升其外觀美。
4.5土工材料與草皮相結合的生態護坡施工要點
此類運用混合材料修建的生態護坡大致有土工格與土工網墊兩種,在施工過程中,均以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等作為主要原料。碎石、土壤與網墊共同構成了土工網墊的種植基,可以供草籽穩定生長,施工期間要確保網墊層結構維持穩定,這樣能給草籽提供充足的成長空間,讓土工材料和草皮有機結合在一起。
5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在河道工程項目中進行護坡施工時,要響應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地應用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在保證護坡功能性的同時提升河道項目的生態性。在具體的應用中,要結合河道生態護坡的特點,合理地優化設計方案,結合當前實際應用中存在的設計問題和施工問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優化。深入了解生態河道護坡的施工要點,在施工中加以控制,保證施工質量,提升施工效果,使得河道護坡與周圍的整體環境相協調,滿足了護坡的功能性,又能積極響應生態建設理念,促進我國水利工程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澎.河道治理中的生態護坡應用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20(3):277-278.
[2]徐君.河道治理中的生態護坡技術分析[J].農家參謀,2019(1):194.
[3]葉小金.河道秣護坡技術的比選研究[J].珠江水運,2019(13):104-105.
[4]張延菊.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J].珠江水運,2018(11):101-102.
[5]孫軍.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J].水利工程,2018(17):141.
[6]張蛟龍.河道生態護坡關鍵技術及生態功能[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6(1):82-84.
作者:劉云云 王桂英 單位:南京明瑞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