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設計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通常都不只是覆蓋一片自然區域,或者覆蓋一個行政區域,而是涉及到幾片自然區域或幾個行政區域,以點,線,面的形式組合分布,這種流失現象是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重要特征之一。水利工程建設導致的水土流失不一定就在施工階段或生產運作階段全部顯現出來,施工時,會破壞到地面以下,影響到原生態的結構以及植被的生長,很多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侵蝕作用以后,各種水土流失所帶來的危害才逐漸被人們覺察到,這就是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潛在性。有的潛在流失很有可能不被預測到,因此預防和控制水土流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對策
1)工程當地政府要發揮出指導功能,防止水土流失。加強生物保持水土的工作,盡可能栽種一些利于維持水土的經濟作物,利于保護土壤的經濟植物;采用先進的耕種方法,合理地優化農業產品的結構;嚴禁對森林的破壞和砍伐,鼓勵林業發展;農村減少燃燒柴禾,積極采用其他能源;25°以上的山坡不得進行開荒,提高植被的覆蓋率,使原始的生態環境能夠很好的保持。
2)建設單位應該加強水土保持的監管宣傳工作,必須將水土保持納入工作重點,在工程項目設計規劃時期,要以不損害地表為前提,設計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可以考慮架空,地埋和梯級結構等方法減小對地表的動工,避免挖填方及土石方;工程施工階段控制臨時占地的面積,加強水土保持的臨時措施,在對地表有擾動的施工地區,必須建設水土保持設施,以最高的標準保護好林木禾草以及恢復綠化;不應將占地長時間的擱置[3]。
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設計案例
1工程地區的地理等條件
工程處于黔西縣鐵石鄉。黔西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3.8℃,最高氣溫35.4℃,最低氣溫-10℃,無霜期264d,多年平均日照數1349h。多年平均降水量1028.4mm,多年平均蒸發量869mm。該縣地勢起伏較大,周邊河谷深切,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影響,致使縣境內水源條件較差,大部分地區嚴重缺水。
2工程地區水土流失預測情況
由于當地干旱少雨,管道沿線無滑坡段,工程施工不會對環境和生態產生較大破壞,污染影響較小。水源處無農民居住及污染源存在,環境現狀較好。工程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本工程項目為管網及水池,機房建設,工程永久占地,多為荒山荒坡處建水池,工程占地零星分散,不利影響小。2)對外交通和場內運輸均以施工便道運輸為主。項目區內施工運輸道路大部分是通村簡易公路,對水土保持影響小。3)工程施工期間,有大量的土石方開挖,施工機械的生產和施工人員的生活將產生少量的生產,生活污水,對水土保持影響較小。
3水土保持設計
工程地區水土流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小,其水土流失的主要類型以及侵蝕強度見表1。表1工程區水土流失類型工程區水土流失類型工程區所在流域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時期工程區水土流失強度多年平均水土流失侵蝕模數水力侵蝕中面蝕和溝蝕為主,部分地段有受重力侵蝕發生垮塌的侵蝕現象。30%左右,植被一般。多發生在雨季微度流失,少量區域有輕度流失現象。400~600t/km2a(《貴州省地表水資源》)首先,對于此項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投入足夠的建設資金。在施工過程中以及投入生產以后,本來的地質條件以及植被環境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本來的蓄水保土性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一些損失經過很長時期以后才能夠得以恢復,還有一些則是永久性損失。因此,工程會投入大量的環境保護資金,以維護本來的水土保持能力。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保持設施主要為輸水管道和水池施工對灌木林地,荒草地的線性破壞及局部破壞等,配水支管安裝主要是在受益寨子內施工,施工結束后僅對其擾動的范圍進行平整,回復灌溉,故基本不存在對水土保持設施的破壞,經測算,本工程水土保持設施損失面積1.02畝。該工程水土保持防止措施主要為輸配水管區棄渣考慮沿途排放,在施工過程中,修建臨時擋土墻攔擋管槽開挖棄渣,待管道安裝結束后進行回填。施工進場及場地平整階段,應該做好土石攔擋,施工結束后及時進行場地清理。渣場區:由于本工程棄渣量不大,因此,考慮輸水管部分的棄渣沿途堆放在低凹處,并在其上種草綠化;由于配水管全部分布在管區內,棄渣為耕植土,只考慮對土地進行平整;調節水池挖填平衡后的棄渣,根據實際地形情況就近集中堆放,采取的防治措施是修建擋土墻攔擋,并在渣場表面覆土種草綠化。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于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應該采取全面而長遠的措施和手段,而不是只顧當前問題,或只顧問題片段,施工中的生態環境保護也應該給予系統性的統籌和規劃,給予科學的理念,除了工程措施還可以考慮自然生物方法,比如棄耕還林和棄田還河,要找到水土流失的初始原因,在萌芽狀態時就加強對土壤侵蝕的治理,在抗旱防洪工作的同時,也使土壤,河流,植被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達到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目標。(本文作者:許長春 單位:貴州華禹水電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