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京劇臉譜藝術在書籍設計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京劇臉譜作為一種面部繪圖藝術,其與書籍設計在空間、元素方面具有較多共通之處,其豐富的表現手法能為書籍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借鑒京劇臉譜藝術元素并不能單純照搬,而是要從書籍的設計需求出發綜合考慮。文章介紹了京劇臉譜在程式化譜式、紋飾與圖案、色彩三方面的藝術特征,結合書籍設計的案例詳細剖析了上述三方面藝術特征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及創新過程。
關鍵詞:京劇臉譜;書籍設計;藝術元素
一、引言
書籍是知識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優秀的書籍設計需要通過對書籍的封面、版式、結構進行整體設計,達到激發讀者的興趣,提高書籍的閱讀性。當前,越來越多的書籍設計者傾向于將傳統中國元素應用于現代書籍設計中,便于書籍更好地呈現內容的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特性。京劇臉譜作為一種面部繪圖藝術,其與書籍設計在空間、元素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豐富的表現手法能為書籍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1]。在書籍設計過程中借鑒京劇臉譜藝術元素并不是通過單純照搬、復制來實現的,而是要從書籍自身的設計需求與書籍內容、裝幀形式的貼合度出發綜合考慮。當前,“中國風”逐步盛行,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元素,無論是紋飾、圖案、造型、色彩以及意象化的產品都成了市場追捧的形式,但與此同時,也有大量產品充斥著對傳統藝術元素的扭曲與濫用。如何在現有的書籍設計體系下有效地、創新的、貼合的引入京劇臉譜藝術元素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本文從當前書籍設計的實踐出發,從程式化、紋飾與圖案、色彩三個方面分別介紹了如何將上述藝術元素合理地應用到書籍設計中的實例,同時,介紹了可能的擴展應用與創新實踐。
二、京劇臉譜的藝術元素
1.臉譜的程式化特征
京劇是一種舞臺藝術,舞臺人物需要借用臉譜這種面部繪圖及裝飾形式,直觀地、快速地幫助觀眾理解舞臺人物忠、奸、善、惡的性格特征,為后續情節的鋪墊打下基礎[2]。這要求京劇臉譜首先符合當時觀眾對于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等的預期,進而保證面部繪畫對推進劇情有正向提升作用。然而,舞臺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是千差萬別的,在“千人千面”和“千人一面”之間需要尋求一種平衡,京劇臉譜譜式就是創造性地將這種中國傳統藝術的“程式化”完美地體現出來,觀眾能夠借助整臉、十字門臉、三塊瓦臉、六分臉、歪臉、元寶臉等譜式快速了解局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特征[3]。京劇臉譜譜式所傳達的“程式化”信號實際是由構圖、色彩、紋飾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在構圖上,絕大部分的臉譜都為對稱式構圖,對稱式構圖具有平衡、穩定、相對的特點,缺點就是不夠活潑;在基礎對稱構圖基礎上,臉譜又會利用色彩、紋飾的變化來微調使其更加符合舞臺人物形象特征;有時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也會采用部分不對稱構圖(除額頭外其他地方堆成)或者完全不對稱構圖(如歪臉)來表現[4]。京劇臉譜所采用的這種以對稱式、固定類別特征為主的造型設計能夠發揮輔助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但通過局部的微調又其不失靈活性。
2.臉譜的紋飾與圖案
京劇臉譜的紋飾與圖案組合可以被視為中國人傳統面部審美的系統呈現[5]。紋飾從形態上可以劃分為:額頭型、眉型、眼型、鼻型、嘴型五個部分,這五部分共同用來刻畫舞臺人物的臉部紋理[6]。而圖案則主要指在額頭出現的具有裝飾性質的繪畫圖像,例如,蝙蝠、蟠桃造型等。除了局部的紋飾外,臉譜也可以在布局紋飾基礎上形成更具表現力的組合紋飾,實踐中,繪譜者往往通過重構組合產生新的臉譜圖像。臉譜中所體現的這些紋飾與圖案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其特點在于通過化繁為簡,用極為簡練的手法保留傳統審美意蘊,使其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7]。同時,這些紋飾與圖案也極具傳統辨識度,是為觀眾所熟知的視覺傳達符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8]。
3.臉譜的色彩
京劇臉譜借鑒了許多民間美術的色彩應用方法,使得臉譜的色彩簡單、明亮、沖擊性強。同時,不同顏色常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語義,象征著某一個或某一類人的品格、性情和氣質。例如,紅色表示耿直、忠誠,多表現正面角色,白色則表現奸邪的反面角色。真實臉譜的色彩是豐富的,臉譜的色彩按功能可以細分為主色、副色、界色和襯色;按色彩數量可分為單色臉譜與復色臉譜。具體人物的品格、性情和氣質刻畫都離不開色彩的組合。主色表達了舞臺人物的個性、風格及氣度;而副色則可以用來點綴臉譜圖像,起到豐富人物形態的特點。這種色彩組合的背后也反映了中國民間的藝術審美。另外,京劇臉譜色彩的取材范圍既不同西方古代的色彩,也不同于當代豐富的色彩選擇,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特色[9]。其中,最傳統的有正五色和間五色,正五色包括青、赤、黃、白、黑,間五色則包括綠、紅、碧、紫、藍。對于上述色彩的選擇與搭配能夠添加更多傳統文化韻味。
三、京劇臉譜藝術元素在書籍設計中的擴展
1.書籍設計中的程式化
書籍設計需要綜合運用圖形、結構、材料及工藝等多種表現形式,對書籍內容進行提煉與表達。一方面,其表現形式要服務于書籍內容,另一方面,也需要遵循類型書的“程式化”標準。類型書的“程式化”標準是書籍在經歷長期市場檢驗后形成的實用性、經濟性、藝術性的準則。如教科書的設計通常會選擇平裝膠釘、封面多銅版紙覆膜方式,突出經濟耐用、印刷速度快的特點;學術書的設計則會選擇平裝膠釘或鎖線,多有勒口,通常在勒口上編排內容簡介、作者信息等,以便讀者快速了解作者及書籍研究內容;暢銷書的設計多帶包封、腰封,會采用燙金、模切等工藝,通過增強視覺美感達到提升銷售的目的;經典著作的設計多以精裝為主,采用燙金、壓凹或起凸等工藝,整體簡潔大氣,適合收藏。而這種結構、材料及工藝上特征對于呈現書籍的類型特點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圖1所示。在相對固定的類型裝飾形態之外,書籍設計也可以通過工藝、結構、材料方面的微調來彰顯書籍的特色。例如文化類書的設計,包封可采用薄紙張折疊或PVC薄膜,增加透疊產生朦朧的效果;封面采用鏤空模切工藝,增加層次感和縱深感;又如精裝書的設計,當前大量采用無荷蘭版且需要裱襯的軟精裝設計,使書籍在翻閱過程中正文與封面融為一體,增強閱讀的整體舒適感;函套材質從硬到軟豐富多樣,如鋼板、木板、荷蘭板、PVC、瓦楞紙、牛皮紙、塑料等,保護書籍的同時,也豐富了書籍外觀的表現力。上述工藝、結構、材料為類型書注入了“程式化”之外的靈活性。
2.書籍設計中紋飾與圖案的采用
京劇臉譜的紋飾與圖案極為豐富,古樸拙趣的藝術風格應用于書籍設計中,既能提升書籍的文化內涵,也可以增強書籍的藝術美感[10]。京劇臉譜的紋飾與圖案元素可以應用于書籍編排設計的多個部分,根據應用的位置以及應用方法及工藝做具體分析:在封面的設計中,通過對京劇臉譜紋飾與圖案的提煉、概括,保留傳統圖形本身的意蘊。結合燙金、UV、壓印、模切、植絨、折疊等工藝,或使用特殊的裝幀材料,使書籍封面既有傳統的韻味也能增添現代感;在正文的設計中,針對標題、書眉、頁碼、章節頁等位置的裝飾,除了可以提煉簡單的紋飾與圖案外,也可在保留其“神似”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采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條理與重復的形式法則對其進行重構組合,將會呈現更多更加豐富的圖案紋樣。臉譜紋樣的再創造為書籍內容的圖形化表現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在函套的設計中,可以將紋飾與圖案元素進行結構化處理,融入函套的打開方式設計中。如四面半包式函套,采用模切的方式,將紋飾進行拼搭扣合,能夠增添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也具有一定的趣味互動性。
3.書籍設計中傳統色彩的運用
書籍設計中色彩的搭配非常重要,色彩搭配的方法可以借鑒京劇臉譜的主色、副色、襯色、界色的方法。如京劇《荊軻刺秦》里的荊軻、《取洛陽》里的吳漢、《鳳凰二喬》里的程普,均為三塊瓦臉,以紅色作為面部的主色,眉、眼、鼻窩用黑色作為輔色,額頭處的紋飾和圖案用明亮的黃色作為點綴色。點綴色面積雖小,但它卻是臉譜視覺的中心色,其圖案也是區分不同人物的重要標志。這種配色方法也多用于書籍設計的配色中,如《軍事里的中國史》《嘉靖帝的四季》《1931:債務、危機與希特勒的崛起》,都是以紅色作為主色,選用與書籍內容相關的主題照片或圖案,經過去色、線條化的圖案處理技巧,將其作為紋樣融入紅色的底色中,豐富主題氛圍;選用明亮的黃色作為書名的顏色,通過與底色的強烈對比,使書名更為突出,達到吸引讀者目光的目的。如圖2所示。圖2書籍設計中色彩搭配在書籍封面配色選擇上,可以基于京劇臉譜的主色、配色及色彩構成,建立基于京劇臉譜傳統色彩的CMYK調色板,這種調色板蘊含著傳統中國設色規律與特征,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與情感需求。因此,在針對具有典型傳統文化特征的書籍設計時,可以優先選擇調色板中的色彩,能在一定程度上夠增添書籍的古典藝術效果。
四、結語
京劇臉譜是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代表之一,京劇臉譜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設計特點,包括化繁為簡、夸張變形、重構組合、寓意象征等,并通過“程式化”譜式、紋飾與圖案、色彩來系統展現。京劇臉譜作為一種面部繪圖藝術與書籍設計在空間、元素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因此,可以在對京劇臉譜藝術元素進行細粒度處理的基礎,將其融入書籍的設計空間,為書籍設計提供更寬廣的藝術表現力,使得現代書籍設計在總結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當然,無論應用哪種設計元素,設計者仍需注重書籍的內容,使傳統藝術元素能夠提升書籍作品的美學價值。
作者:王歡歡 單位: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