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石油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分析了口述歷史中的石油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認為教育過程中所體現的價值,即促進了我國石油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于健全大學生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認為“石油精神”通過口述歷史的表現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鼓勵和培養大學生對于石油精神的學習和傳承,為其創造自主創新的現實環境。
【關鍵詞】口述歷史;石油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口述歷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利用口述歷史的途徑研究歷史是一種較新的歷史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力圖采用口述歷史的方法深刻挖掘關于歷史的理想以及因此而有的教育意義。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洞見:“自然的歷史是物質活動與發展的整體,人的歷史則是人的活動的整體。”這個“人生整體”便賦予其自身,內容上極其廣泛。我們可以說,歷史是人類有意識地將時間長河中發生的活動全部的記錄,并在此過程中分析前因后果,總結客觀的、人類活動規律的科學。人的一生的活動與其應有的、符合客觀規律的人生兩相對比,若二者是符合的,這樣的人生是崇高的,這樣的人格是有尊嚴的。采用口述歷史的方法開展思想教育的內涵是:口述的歷史是一個個體的人生活動的整體,包括采訪對象人生各個階段的活動經歷,以及他們內在的精神活動,這也不僅是個人的歷史,更是歷史中的個人;對前者我們可以直觀地、感性地廣泛、充分了解,而對后者可以在采訪對象的自我描述、分析過程中,充分體現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層面生動細節。特別是當事人參與的精神豐碑建設的價值,這種精神作為社會歷史的遺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體現這個歷史使命的個人,及其所承載的精神,值得新時代社會主義青年繼承并發揚。
二、“石油精神”及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石油精神”在大學生的職業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石油精神”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的一個鮮活的實例。在它之中,凝聚了無數的石油工作者的愛國情懷,包涵了前輩們的人生志趣、理想、創造、奉獻的結晶,凝聚成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1]。
1、“石油精神”促進了我國石油行業的快速發展
很少有哪個行業擁有中國石油行業如此鮮明的職業文化。一提到它,就仿佛置身于荒涼戈壁上,或許是原始森林、深山峽谷中。這些地方地質隊、鉆井隊的身影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而與這些艱苦卓絕的環境、工作條件針鋒相對的就是石油工業創業者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意志品質,以頑強不屈的精神挑戰物質環境,以致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大慶精神”、“鐵人”王進喜等這些關于石油精神的印象與感受,這是永不退色的記憶與財富。在國家的直接調控下,在石油工人們的艱苦會戰后,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大慶油田、長慶油田、塔里木油田,留下光輝的成果和財富。但在現代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石油精神”逐漸被邊緣化。在以石油為專業的本科院校中,很多學生有意識地將自己與勞動工人的差距拉大,更關注生活舒適,收入較高的行業,石油行業硬朗的工作作風和相對艱苦環境難以吸引現代大學生。“石油精神”是石油行業的靈魂,沒有精神的工人和學生是沒有戰斗力的。黨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切精神的核心和源泉,敬業則是我們力所能及地實現自己的能力,滿足社會和人民的期望的切身途程。所以我們要大力培養每個學生知石油、愛石油、與獻身石油的崇高意識,將自己貢獻于祖國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2、“石油精神”對于健全大學生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
馬克思在《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既強調了人受社會關系的規定,又強調了人要自由的選擇崇高的職業,自己為自己在社會中安排位置。每個青年都想去從事一些高收入職業;而我們堅守后者到底還有沒有客觀的、有益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健全人生應是自我計劃與實現的,如同前面提到的朱老先生,他們沒那么多怕苦為難的想法,而是樸素地、自然因而也是實事求是地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石油。于是我們在由他口述的歷史中,看到了數十年如一日,每一刻都是全部生命流露的光彩。他們在自主踏勘、研究中,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為滿足人民“富油”的愿望及為人民服務中去了。我們的人生也應如此,要將自己事業的更廣更高的價值及其中對國家和人民的報答協調一致,給自己設計最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全神傾注的行動。這種人生理想和關于人的歷史與歷史中的人的意涵也是合一的。唯有超越于私見之上的人才是偉大的人,才是有歷史的人,因為歷史在嚴格意義上說,正是人民創造的,高尚的、真誠的、無私奮斗的歷史。
三、口述歷史中的“石油精神”分析
為了切實挖掘“石油精神”的時代意義和教育意義,我們對多名終身從事石油事業的退休老前輩,進行了系列采訪。他們的一生就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一生,見證了新中國石油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他們的工作、生活經歷及個人思想的發展中蘊含了寶貴的思想價值,對于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首先我們要問,“石油精神”在多大程度上還是曾經奮斗的先輩們鮮活的精神?通過對朱國華、房士銘等石油老前輩關于石油行業的發展歷史的敘述,及其內在精神的挖掘,可以深刻的理解,石油工業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從地下抽取礦產從而轉化為財富的過程,同時也是一項由無數石油人為之奮斗、“苦干實干”的事業,是共和國進行現代化工業建設的一個鮮活的、永遠閃爍著光芒的精神象征。從他們勤勤懇懇、艱苦卓絕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們是將全部身心奉獻給了那個時代,是高尚精神的實踐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以中國石油工業第一批高級工程師朱國華為例,他出生于上世紀20年代后期的浙江余姚,他上小學的時候正是日本侵略者統治時期。童年時就在侵略者冰冷刺刀兇殘的殺掠下逃難。內心充滿了對侵略者的憤慨和仇恨,恨不得拿起武器,沖上戰場殺敵,但是衣難蔽體,食不果腹,力量薄弱,也沒武器,難以成行。后來朱國華寄宿親戚家中,在日占區念了中學。面對敵人的文化侵略,朱國華懷著堅定的愛國情懷,拒絕學習日語。解放前后朱國華在南京的地質院校學習,立志要運用所學建設新中國的石油事業。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在此一干就是二十年。他在這里結婚、生子,為了孩子的生活與教育機會,不得不把長子送回千里之外的老家念書。這些生活上的困難并未使他氣餒,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堅持著“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作風。經過多年的細致鉆研,朱國華逐漸在巖石鑒定方面成為國內權威學者,他在一些深、尖、難問題上的獨特見解,由起初的不被人接受,到最后為大家所信服。朱國華為人做事實事求是,無論是政治活動還是研究工作中能夠頂住錯誤思潮的壓力,堅定無產階級革命信仰,求真、求實,決不低頭。在面對一些復雜的地質問題時,朱國華能和享有極高政治待遇的蘇聯專家辯論,并提出卓有成效的見解,事后往往證明他是對的,為此他也住過牛棚,但從不低頭。他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料,力圖從多方面驗證自己的觀點,以便野外踏勘的宏觀認識和室內鏡下微觀鑒定結果結合起來,朱國華自費跑野外,沒有車就搭煤車。努力總會帶來回報,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外國專家對他的觀點表示充分的肯定。為此,他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在一次野外考查過程中,汽車翻車,造成他左耳鼓膜破裂。在中,朱國華不屑于紅衛兵羅織的各種罪名,埋頭苦干,只管工作,堅信共產黨一定會帶領老百姓走上正確的道路。以老一輩石油工業建造者為載體的“石油精神”曾經長期起著旗幟作用,指引了無數青年石油工作者奮發向上,也曾在全國民眾中引起廣泛的學習和頌贊。個人的理想與時代的理想、民族的渴望凝結為一體,將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這是一股改變歷史、書寫歷史、承繼歷史的力量。
四、以“石油精神”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在優越的生活、學習條件下,面臨著一定的信仰危機。大多數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追求理想的行動能力。越是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就越考驗大學生們是否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更能體現老一輩石油工業工作者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引導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勇于實踐的“石油精神”。[2]
1、鼓勵和培養大學生對于“石油精神”的學習和傳承
鼓勵和培養大學生對于石油精神的學習和傳承,傳承更帶有即時、切身地實行,嚴格要求自己,爭做先賢們的繼承人,而非流于形式。要愛石油,愛專業,這是創造的前提,是在石油行業中實現自己的原始動力。在這方面我們可以邀請許多退休石油老職工來講述自己的工作史,讓學生了解石油人的生活全貌,尊重這一行業,并生起慨然愿從的志向。[3]
2、為學生創造自主創新的現實環境
使學生和有經驗的工作者如油田的地質師和平時只講授理論的老師充分合作與交流,受到石油精神的熏陶,在其中便會產生最生動的“傳業授道解惑”。也可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仿佛自己就正在獨立工作,充滿創新的機會,不僅學以致用,人理相融,而且最大限度調動了有志向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符合綜合大學與工程技術大學要逐漸培養學生研究與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教育理念的。這一點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開展較好,校區響應“爭創雙一流”的大勢,加大了學生實踐在培養計劃中的比重。
3、加強石油高校環境建設
校區作為新建的校區也有著不小的局限,這就是我們自身的文化底蘊還不夠深厚,對于許多學生、特別是非油田生源的學生凝聚力還不夠,不能使學生涵養在石油精神的作風中,我們的奮斗意識也還不夠強。這可以通過開辦文化產品來凝練校區的文化,通過報刊、校史展覽館引導學生的主流價值意識[4]。還可以舉辦學生們的知識競賽,作為鞏固知識和提升興趣的方法,以及提供更多的野外踏勘的機會。總之,在教育中最強調的接受能力要成為石油精神中生動、自發的能力,這要求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更豐富的、增強的實質和實踐的方法來促成。而對于許多垂垂老矣的見證了新中國石油行業發展的石油工作者,搶救、挖掘和保存他們的精神與教育價值,也顯得緊迫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閆建文.“石油精神”解析與傳承[J].石油政工研究,2016(4).
[2]白鷺.傳承弘揚石油精神加快推進石油高校雙一流建設[J].教育觀察,2018(8).
[3]劉凌.行業高校進一步加強行業精神教育的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19.01.
[4]謝雪清.口述歷史在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精神凝練中的運用[J].賀州學院學報,2014(9).
作者:祁利祺 唐虎寧孜 董浩菲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