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教師在活動實踐中專業化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于新教師而言,教學活動的研磨是一個磨人、磨成長的過程,是新教師專業化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文章從探究具體方法入手提出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培養方法,包括:一磨———磨教案,調整教案結構,二磨———磨細節,關注幼兒本位,三磨———磨自身,鍛煉教育機智。通過“三磨”這樣反復探索的過程,新教師對于活動實踐的把握必然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和提升。
關鍵詞:新教師;活動研磨;專業化發展;公開展示;兒童本位
教學研磨是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經之路。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學研磨的作用,不久前教研室組織一次新教師展示活動,此次展示活動的領域為語言活動,主題是繪本閱讀———《手指電車》。整個活動研磨過程借助集體智慧,收集各種意見和建議,使教學活動過程更為充實和豐富。
一、一磨———磨教案,調整教案結構
1.過程與經歷
第一次展示活動的教案不太成功,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內容過多、時間過長,幼兒的接受能力明顯不能適應活動內容。本次活動針對幼兒語言學習的要求比較高,內容上偏多,需要幼兒在較短的時間內學說句式“手指電車開過某地,咔嚓咔嚓咔嚓”。由于一些幼兒接受能力偏弱,很容易出現無法適應的情況。(2)重點不明確,無效提問過多,目標達成度較低。幼兒在結束活動后并沒有獲得語言能力上的發展,這是由于教師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的方式不正確,對繪本的內容全部利用,未突出重點,問題設計過多而質量低,不具啟發性,對問題的回答不積極。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幼兒更好地接受活動的內容,教師必須以積極的態度調整教案內容。(1)修改教案結構,適當做出刪減。針對內容過多、時間過長的問題,可以通過修改教案結構、適當刪減的方法來解決。教案調整應有六個環節:導入—集體閱讀—自主閱讀—尋找實物—幼兒創編—拓展延伸。如此一來不僅能使目標達成度變高,同時也能使活動時間縮短,可謂一舉兩得。(2)減少無效提問,明確活動重點。針對重點不明確、無效提問過多的問題,可以通過適當減少提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式來解決。新教師的通病是語言啰嗦、提問繁雜、找不到重點。例如,在講述“手指電車開過鐵橋,咔嚓咔嚓咔嚓”時,教師提出了很多無關重點的問題,如“這座橋是什么樣子的?它漂亮嗎?你們知道什么是鐵橋嗎”。實際上這些問題根本無法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起作用,屬于無效提問。諸如此類的情況不僅在“鐵橋”處出現,在說到“大海”“池塘”等地方時,也出現過,這也是活動時間較長的原因之一。新教師應將所有無效提問全部刪除,提出關鍵性問題即可,以明確活動重點,最終實現活動總目標。(3)引入自身創意,為其注入活力。為了使游戲活動更為有趣,可以選擇制作白板課件,白板課件相對普通PPT課件來說,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更強。新教師可以在白板課件中添加Flash動畫,使原本靜態的繪本故事動起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此外,設計活動時,在不同場景出現的方式上也可以引入不同創意。如“鐵橋”可以通過直接出示圖片的方式來呈現,“大海”可以通過看望遠鏡的方式來引導幼兒進行觀察猜測,“池塘”可以通過播放水聲引導幼兒猜測地點。要通過不同場景出現方式的多樣化,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2.反思與想法
通過一磨———磨教案,新教師能夠發現許多自身的問題,可以學習很多寶貴經驗。(1)拿來主義要摒棄。不管原來的教案有多詳細,也不一定是完美的,再加上面對的幼兒是不同的,具有個體差異。因此,新教師決不能全盤照搬、照抄別人的教案,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幼兒已有水平,博采眾長,精心打磨自己教案的每一個環節,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2)目標制定要合理。在第一次展示活動中,由于教師沒有考慮到活動目標的落實與達成,所以沒有事先剔除幼兒難以理解、難以做到的活動內容,這導致活動失敗。因此,教師制定的活動目標要合理,應當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已有經驗,而非“一步登天”,不要在基礎沒打好的情況下就讓幼兒“創編”。
二、二磨———磨細節,關注幼兒本位
1.過程與經歷
(1)細節一:避免高度控制幼兒活動。新教師開展活動時普遍有這樣的問題———高控幼兒。盡管大部分教師十分清楚高控是不符合當前學前教育理念的,但是因為自身水平有限,害怕幼兒出現預設之外的情況,自己無法應對,所以不知不覺就會出現對幼兒“高控”的現象。1)語言上的“高控”。第二次展示活動時,前輩們提出了新的意見———語言上的使用過于書面化,讓聽者感覺很“高控”。例如,教師在引導幼兒學說句式時,總是說“我們一起再來一遍”“你們的聲音有點輕,老師聽著有點不高興”,這樣的話說出口就顯得無趣且“高控”。可以將語言改成“哎呀,這座橋有點高,小電車們要用點力氣才能爬上去哦,我們一起用點力開一開”“電車長講話是很神氣、很響亮的哦,戴上了電車長的帽子就要像電車長一樣大聲說話”。這樣一來,幼兒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教師語言上也變“高控”為鼓勵。2)動作上的“高控”。幼兒有愛動的個性特征,特別是興奮時難以控制自己。新教師總是害怕活動時遇到不遵守紀律的孩子,當看見孩子走出座位、站起來大聲說話、回答問題不舉手的時候,會十分手足無措,新教師最多的應對方法就是把孩子拉回座位上或者給他們眼神警告,這其實也是“高控”的一種表現。(2)細節二:考慮幼兒實際生活經驗。《手指電車》是日本的一個繪本故事,考慮到孩子對電車并不熟悉,所以第二次展示活動時活動課題改成了《手指列車》,把陌生的“電車”改成了熟悉的“列車”。同時繪本內也有部分內容是脫離孩子們生活經驗的,如“沙漠”,對于沿海地區幼兒來說,沙漠是脫離實際生活經驗的,可以把“沙漠”改為“沙灘”,這樣一來幼兒在頭腦中就能夠較為容易地呈現出沙灘的形象,理解起來也更加輕松。
2.反思與想法
幼兒的語言活動以談話的形式為主,不需要制定太多的規則,就像平時聊天一樣,在輕松的氛圍中以游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進行語言學習,這也是課程游戲化思想的一種體現。
三、三磨———磨自身,鍛煉教育機智
1.過程與經歷
作為新教師,最害怕的就是“接不住孩子拋過來的球”,簡單來說就是不知道該怎樣接孩子的話,缺少教育機智。在游戲活動中,孩子們經常會回答一些出其不意的答案。例如,在第三次展示活動中,教師出示“鐵橋”圖片,提問孩子“這是什么”的時候,其中一個孩子直接回答了“椅子”,對于孩子的“超前”回答,教師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只好對他的回答不作回應,繼續提問別的孩子。對于這種預設以外的情況,新教師在沒有足夠的教學經驗的情況下,只能在調整教案階段就把所有孩子可能的回答都考慮到,對每一個回答都要預設好一個答復,就像PlanA和PlanB一樣,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給自己留好余地。
2.反思與想法
教育機智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夠形成的,需要教師平時每一次的活動、每一次與幼兒的談話都要積極總結與反思,注意增長教育機智。教師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種種機智,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這是需要教師自身有一定的閱歷和經驗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慢慢積累。
四、結語
總而言之,每一位剛入職的教師,都應把展示活動看作鍛煉自己的機會,把活動研磨看作不斷提高、不斷進步的成長過程。在這期間,借助集體的力量,汲取知識,互相討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反思中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高。
參考文獻:
[1]許倩.淺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天津教育,2020(09).
[2]馮君.幼兒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與方法的行動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08).
[3]但菲,王紅艷,吳琳.高素質幼兒教師的培養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6(04).
作者:趙心怡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