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水產養殖業的重要性
水產養殖作為“可以減少谷物以換取優質動物蛋白最有效率的技術”,已被世界知名經濟學家LesterR.Brown推介為未來世界面對食物短缺、保障食物安全最有效率的動物蛋白生產方式,水產養殖對滿足人類的蛋白需求和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從改革開放后,農業發展已經成為食品生產中發展最快的產業,帶動了部分經濟發展。從1990年開始,根據國家有關統計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養殖產量在水產品總產量中的占比已從28.86%上升到78.38%,國民食品中約1/3動物性蛋白來源于水產品。進入21世紀后,中國水產養殖的成功對世界造成了的重要影響。中國的水產養殖作為較為安全的蛋白來源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特別是1960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實現了水產養殖質的飛躍。淡水養殖主要以大宗淡水魚類為主(占67%以上)。水產養殖一直突飛猛進的發展離不開養殖方式的改進和調整,新型養殖模式的推進,新優配種的引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新目標,成功的推動漁業實現轉型升級。2019年,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經國務院同意、專門針對水產養殖業的指導性文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既是落實新發展理念、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也是打贏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和優化漁業產業布局、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二、水產養殖模式的技術變革
漁業論壇我國水產養殖模式長期以來以粗放式養殖為主,為了適應發展和更好的提高效益,綜合養殖成為了一種新型模式,這種模式在養殖過程中減少餌料損失和減少用藥等,有效減輕藥物殘留和富營養化對水環境質量與負載的影響,具有保護水環境和生態優化作用。例如,稻漁綜合種養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動物生長所需食物鏈和稻谷生長營養需求的生態功能優勢,可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和稻田雜草,增加水體營養鹽,提高稻田土壤肥力,還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有利于降低稻田CO2和CH4的排放量,增加稻田的生態服務功能,從而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減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生產出更多質量安全的稻米和水產品。還有菜共養生態養殖模式,通過利用水生植物的凈化功能,在池塘或湖泊中構建具有濕地功能的浮床,能夠實現水質改良和水生蔬菜的產出。還有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全國27省市開展了稻—蟹、稻—蝦、稻—龜鱉、稻—魚、稻—貝、稻—蛙及綜合類等七大類24種典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一水多用、一田兩收、稻漁共作、漁稻雙贏成了水產行業的流行語。還有傳統池塘養殖到工程化智能化的池塘養殖模式。通過集成運用水產養殖學、生態學、工程學等原理和方法,系統研究了池塘生態調控、高效生態養殖場構建和池塘工程化改造,構建了工程化的池塘與人工濕地養殖系統模型,實施了規模化推廣應用。還有從工廠化養殖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漁業模式,以倡導“漁旅融合、產業協同”為理念,建成一個環境友好、生態優先型集養殖、旅游、水上運動、成熟的形成了現代漁業和休閑旅游相融合的“現代漁業田園綜合體”。
三、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糧漁共贏、精準扶貧、強農富民、保護利用農業和環境資源,打造集有機水稻特色生態農業生產、漁業養殖、餐飲垂釣、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有機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農耕文化、農民培訓為一體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產業示范基地,助力農民富裕、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
作者:梁惠 李曉玉 關沛 單位: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水產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