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產養殖機械化的現狀與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廣西水產養殖狀況
(一)廣西水產養殖資源基本情況
1.環境資源情況。廣西是西部既有海洋又有內陸水域的唯一省份。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6℃。全區內陸江河溪流縱橫交錯,庫湖塘池星羅棋布,河流流域面積23.67萬km2。海岸線長達1595km,淺海面積6488km2,灘涂面積1005km2,適宜漁業養殖面積60多萬hm2。
2.水產品資源情況。北部灣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有魚類500多種、蝦類200多種、頭足類50多種、蟹類20多種,還有種類眾多的貝類和其他海產動物及藻類等。南海擁有魚類近1000種,內陸水域擁有魚種類達300多種。
(二)廣西水產養殖業基本情況
1.水產品產量結構基本情況
2018年廣西水產品產量達到303.46萬t,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64.38萬t,淡水產品產量139.08萬t,增長0.6%,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9.5%,漁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17%。數據顯示,近十幾年來,在廣西水產產量增長迅速的同時,水產品產量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淡水產品產量比海水產品增長快,天然生產產量增長緩慢,人工養殖產量增長較快,人工養殖產量所占比重不斷加大。天然生產產量所占比重由1995年52.67%降低到2018年的20%左右,養殖業成為漁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力量。
2.優勢品種養殖基本情況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水產業發展迅速,廣西水產業已初步形成一些特色明顯的優勢產業區。羅非魚、對蝦、龜鱉、牡蠣成為廣西優勢水產品產業的核心,養殖面積和產品產值均約占全區的1/3。在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已形成羅非魚優勢養殖區域和對蝦優勢養殖帶;在貴港、欽州、玉林三市已形成龜鱉優勢養殖區域、在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已形成近江牡蠣優勢養殖區域;形成羅非魚、對蝦、龜鱉、牡蠣四個養殖產品養殖面積6.4萬hm2,分別為2.66萬hm2、1.8萬hm2、2666hm2(池塘)和1.65萬hm2,四個養殖產品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羅非魚:羅非魚是廣西出口創匯的優勢品種。2018年,廣西羅非魚養殖面積達到2.66萬hm2;羅非魚產量21.4萬t,僅次于廣東和海南省,排全國第3位,占全國羅非魚總量的六分之一,與羅非魚養殖業總產值28億元,也居廣西農產品和水產品出口第一位。對蝦:廣西的對蝦養殖品種主要是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三種。其中,南美白對蝦以養殖周期短、生長快、抗病力強等優點廣受養殖戶青睞,養殖面積最多,產量最高;斑節對蝦以其耐活運輸能力強,價格較高等優點,近年來發展較快;日本對蝦養殖較少。2018年,廣西對蝦養殖產量16.54萬t,增長6.08%,躍居全國第2位,養殖面積1.46萬hm2,養殖戶3萬戶左右,南美白對蝦成為廣西對蝦養殖的主導品種。
(三)廣西水產養殖業形勢分析
1.廣西水產養殖的有利因素
(1)水產品出口量增加較快。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和出口國,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水產養殖總量的70%左右,自2013年水產品出口額首次突破2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廣西是水產品生產重點省區,水產品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7位。近年來,廣西羅非魚片、金鯧魚、南美白對蝦等養殖水產品已超3億美元,出口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位。北海市是廣西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和出口基地,海產品出口占廣西8成,水產品總量約為100萬t左右,總產值超過110億元。(2)水產品市場消費旺盛。水產品是人類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它富含優質蛋白、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而且數量和比例符合人體需要,特別是含有人體需求量較大的亮氨酸和賴氨酸。水產品中的結締組織含量遠比畜肉少,魚類肌纖維較短,蛋白質組織松散,水分含量高,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把營養性需求作為食品消費的第一需要,水產品的消費比重上升是大勢所趨。近幾年,由于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海洋捕撈業已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今后一段時期,國際水產品的增加量主要來自養殖,水產養殖將越來越會受到國家的重視。水產養殖將成為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2.廣西水產養殖的不利因素
(1)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環境保護對漁業特別是大水面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沿海工業和全區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不斷壓縮漁業養殖空間致使空間變得越來越小。(2)市場競爭壓力加大。一是加工出口水產品將面臨著來自國外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市場競爭壓力;二是國外水產品將大量涌入廣西,導致廣西部分主導產品將受到不同程度沖擊,特別是隨著人工、飼料等漁業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一些生產成本相對較高、技術含量較低、特色不明顯的產品受到的沖擊將會更大。(3)產品質量安全壓力加大。隨著經濟開發的深入,養殖水域時常被污染,導致養殖產品病害發生率越來越大,產品質量安全壓力越來越大。
二、廣西水產養殖生產機械化狀況
水產養殖機械化主要機具及技術主要包括增氧、水體凈化、挖塘、清淤、投飼、網箱、運輸、立體設施等。
1.增氧機械
增氧機械化技術目前是我國海淡水養殖業實現穩產高產的關鍵水產養殖機械化技術,主要使用以下三種形式:(1)局部增氧。局部增氧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增氧方式,主要特點是采用定點作業的方式,作業區域固定、范圍有限。使用的主要機具有葉輪式增氧機和水車式增氧機。葉輪增氧機利用倒傘形葉輪在水面下的旋轉產生水躍,使水和空氣充分接觸以達到氧的傳遞,同時通過攪動水體使上下水層對流,為下層的貧氧區增加氧氣,從而可以增加魚的放養密度,提高魚的攝食量,使單位面積養殖產量實現重大突破。葉輪增氧機目前是我國海淡水養殖業實現穩產高產的最關鍵、最不可缺少的設備,是生產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漁業機械。(2)底部增氧。生態高效增氧水產養殖技術主要采用底部增氧的形式,使用的典型機具為微孔曝氣增氧機,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將微孔曝氣管鋪設在池塘底部,使用空壓機或風機對管道充入一定壓力的空氣,空氣經微孔曝氣管至池塘底部進行曝氣增氧。可以有效提高整個水體尤其是下層水體的溶氧量,溶氧均勻、噪聲低、能耗小,通過氣泡上升還帶動水體循環,明顯改善底層水質,解決目前高效水產養殖模式與傳統表層增氧方式之間不適應的問題。(3)平衡增氧。生態耕水水產養殖技術主要采用平衡增氧的形式,使用的典型機具為耕水機,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機器槳輪翼的旋轉,生成圍繞機器中心上升的循環水流和擴展到水面水流的原理,將水體底部的水引導提升到水面,經吸收氧氣和陽光后再循環回水底。使水體充分暴曬于紫外線下,消除多種有害菌類和氣體,通過水體的循環使水質明顯改善、水體顏色明顯變淺,水體溶氧總含量增多,上、中、下各層溶氧、水溫均勻度顯著提高,魚群浮頭現象明顯減少。同時促進水體中的有益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生長,形成完善的食物鏈,降低了餌料投放量,提高了餌料利用率,達到生態健康養殖的要求。
2.挖塘、清淤機械
池塘開挖、清淤機械采用水力采煤原理,借助水力的作用來進行挖土、輸土、填土。潛走式池塘清淤機,能在水底淤泥層靈活移動并集淤抽吸,解決了帶水清淤、淤地行走和翻越塘堤等難題。
3.投飼機械
使用投餌機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目前,國內各種類型投餌機的年產量僅次于增氧機。投餌機的投餌方式有氣動式、螺旋輸送式、離心拋物式,也有電子控制的投餌船、魚動式投餌機。產量比較大的機型為機械離心式投料方式、機械振動式下料裝置。對蝦投餌裝置,利用水泵產生的高壓水從儲餌裝置沖入管道再從噴嘴直接噴于水體中,達到投餌的目的;水力投餌機,應用水力引射噴頭實現水力動能投餌;振動式魚塘自動投餌機,采用偏心電機振動原理進行分料,解決了卡料堵轉等難題。
4.活魚及活魚苗(種)運輸裝備
目前的淡水活魚運輸箱、活魚運輸船等用裝置等活魚及活魚苗(種)運輸裝備自帶增氧和水過濾設備,可運輸或暫存活魚(蝦),解決了大中城市副食品基地與市場間的活魚(蝦)運輸困難問題。5.立體設施主要包括池塘工程化、網格網箱、深海網箱等。(1)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該技術是對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圍繞池塘養殖業現代化的需求,針對我區集約化養殖池塘設施裝備落后的現狀,以漁業綠色發展為目標,以節地、水循環利用、高效、安全生產等為目的。一般在池塘內構筑磚混結構的集中式養殖水槽多條(每條規格長寬20cm×4cm,高出水面60cm),養殖水槽的建設占池塘總面積10%~15%,構筑養殖水槽工藝,集成及池塘污水沉淀區、池塘凈化區等功能模塊,利用養殖魚兒“逆水而行”的特性,建立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環保養殖系統。配套機械化主要應用于水體加壓循環、增氧、投餌、水質監控與處理及吸淤清理等環節。(2)網格網箱。將由型材及網片制成標準規格的箱籠組合放置于一定水域進行養魚的一種生產方式。網箱多設置在有一定水域、水質清新、溶氧量高、水溫和水化學組成適當的湖、河、水庫等水域中。網箱的種類以箱體的裝配方式,有無蓋網分為封閉式和敞口式。以網箱形狀分,有長方形、正方形、多邊形和圓形;以網箱形狀分,有固定式、浮式和沉式三種。其中,浮式網箱因適宜在較深的河道、水庫、湖泊內設量,為我區采用最廣泛的種網箱。采用網箱養魚要考慮當地水利環保、衛生防控、交通航道等要求,避免造成水域污染、航道堵塞等問題。(3)深海網箱。主要由框架系統、網囊、固定系統和配套設施組成,利用固定平臺的相互作用及箱體的自身特點把箱體降到水下限定的深度,由于波浪強度會隨水深增加呈指數迅速衰減,一定深度下網箱所在處的波浪強度也會成倍遞減,以此來達到抵抗風浪的目的。
三、廣西水產養殖機械化技術推廣存在問題
(一)政策、財政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廣西水產養殖機械列入農機購置補貼和地方扶持范圍過小,只有增氧、投餌及部分深海網箱等產品。主要是相關機具產品存在核驗和后期管理問題,特別是淡水養殖設備更需定制產品與所用的設施相配套,補貼檔次的界定存在一定難度。
(二)示范宣傳力度不夠
以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生態耕水機械化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水產健康養殖機械化技術,目前僅在欽州市欽南區進行過試驗示范,其他水產養殖優勢區由于沒有項目資金支持,缺乏必要的試驗樣機,無法開展對比試驗進行示范宣傳,導致示范覆蓋面太窄,限制了在全區的推廣力度。
四、廣西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的初步設想
(一)開展試驗研究,熟化技術模式
在北海、欽州、防城港、南寧、柳州、玉林和貴港等市開展水產養殖機械化試驗研究,重點開展耕水機和增氧機械化配套技術、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等關鍵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試驗研究,研究探索總結水產養殖機械化集成技術模式,制定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不同養殖方式的機械化技術規范,為水產養殖機械作業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二)積極爭取政策、財政支持,建立健康養
殖示范基地,加強示范推廣進一步明確把水產健康養殖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作為今后農機化發展一項重要內容,努力爭取各級政府給予政策財政上的支持。積極爭取將水質在線監測系統、耕水機等水產健康養殖機械納入各級購機補貼范圍,并采取累加補貼的方式,增加補貼額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在優勢產區建立66.6hm2以上的健康養殖機械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內重點示范推廣耕水機和水質在線監測機械化這兩項技術。通過宣傳示范,以點帶面,促進全區水產健康養殖機械化技術的普及應用。
(三)加強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
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以示范基地為依托,利用召開現場演示會、印發宣傳資料、開辦技術培訓班和科技入戶的形式,以農機專業合社、水產養殖戶(場)人員為對象,組織開展水產養殖機械化技術專項培訓活動,為提高相關技術的應用提供人才支持。第6期2020農業機械化[47]
作者:龐少歡 單位:廣西農機中心科技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