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語文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5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分析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為之提出改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人文素養;存在問題;培養策略
人文素養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語文教學的核心就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注重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問題
1.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有待進一步改進
小學語文教育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問題上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種影響并不顯著。一方面由于其教育理念較為傳統,而且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和任務的理解存在偏差,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刻意地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培養。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較為刻板,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得語文教學課堂過于枯燥,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了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2.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領軍人物,其綜合素質水平和人文素質是影響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關鍵性因素。然而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中,大部分教師的人文素養水平都有待提升。以《江雪》這首詩為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如果不能充分領會詩歌的意境,在授課時也就難以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難以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思想共鳴,降低了學生掌握教學知識的效果。除此之外,有的教師過于重視保持教師這個身份的威信度,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不夠親密,課下缺少交流,課上缺少互動,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較低,使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深入分析其中的人文元素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教學知識,蘊含著各種對學生進行人生道理的教育,以及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品質個性的教育,當然也不乏對人文素養的教育知識。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課文的內容[1],充分拓展與本篇課文相關的人文知識,加強對學生人文教育的指導,逐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對于《匆匆》這篇課文的教學,教師通常在教學最后會讓學生談談所學收獲,而學生無非是說要珍惜時間,這種空談感受不如讓學生實際應用,可以讓學生通過文章對自己的觸動,寫出幾句話送給同學互相勉勵,以此展現出課文中所包含的人文性。另外,教師也要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從而發揮其中蘊含的人文知識的作用。除了可以讓學生選擇誦讀教材選文之外,還可以給學生推薦素材來開闊他們的視野,《木偶的森林》《西游記》等童話神話,學生既感興趣又可以起到有效的教育意義。
2.采取合理教學途徑,營造良好的人文素養氛圍
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就需要用對教學方法、找對教學途徑,其中,塑造良好的人文教學氛圍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讓學生長期沐浴在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以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例如,經常在校園報刊展示欄中張貼人文教育的文章、畫報,或者定期舉辦朗誦、演講等具有人文氣息的教學活動,像《將相和》這篇課文,就可以排練成劇本,讓學生表演出來,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藺相如和廉頗忠于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道理。通過不斷營造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氛圍,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進來,主動展現自身的風采,學生在表現自我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素養。
3.提升教師人文素養,發揮對學生的引導示范作用
小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能力還不成熟,處于模仿學習的狀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需要為學生起到良好的模范榜樣作用[2]。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需要專業的教學能力,也離不開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所以,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學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視,比如可以將教師的人文素養與評定考核體系相聯系,來激勵教師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其次,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努力進行長期積累來提升人文素養,必須持續不斷地充電學習,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多讀書沉淀自己,以豐富和彌補自身的不足,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總之,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十分重要的,往小了說,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往大了說,有利于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推動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要重視挖掘教材的人文元素,營造人文化的教學環境,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指導,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示范作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以更好地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2):120-121.
[2]尹春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13):20.
作者:拉扎提·木巴拉克 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阿魏灌區學校
第二篇:小學語文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能夠對語文教學產生很大的幫助,還能夠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首先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然后根據筆者的經驗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人文素養;問題;措施
人文素養指的是人的品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也包括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將會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幫助。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筆者認為,應科學調整教學策略,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原因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需要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還需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許多人在教學中可能會存在疑問:在教學中如何既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提高,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得二者都能夠得到提升是教學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堅持正確的教學路線,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和人文素養都得到不斷的提升。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進行不斷的探究。除此之外,人文素養的培養也能夠對語文教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將帶來巨大的幫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培養的過程中也應當注意教學方法,才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培養。
1.通過學習氛圍的營造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的小學生通常情況下對外界的事物都比較好奇,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習成績,應當注重學習氛圍的營造。教師可以在教室里作一些增加學習氛圍的布置,如:組織學生布置學習園地,加強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應用,學習園地布置起來之后也將有效增加班級中學習的氛圍。還可以在教室四周掛上一些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名人名言等。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對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培養提供一些幫助,如:在課間休息期間,有選擇性地播放一些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詩詞歌賦,不但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也讓學校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
2.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現小學生靈活、好動的特點。一方面,通過創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小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無論學生的知識水平多么欠缺,教師都要做到平等對待,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言。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小學生的學習予以引導與鼓勵,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3.重視對教材中人文元素的分析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教材中的一些人文元素進行深度挖掘,然后將其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行教學,這樣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如:教師在講授《春》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在他們的印象中春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與課文中描述的春的場景有什么不同。此時學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將文章內容的描述與實際生活進行對比,可使學生對于春的理解得到加強,也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通過教材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指導
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導的,有對學生的交際能力進行培養的,也有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幫助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教材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指導,在對文章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到人生百態,同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多讀書,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如:在講授《萬里長城》這篇文章的時候,通過講解萬里長城的壯觀景象,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自己身為一名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5.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在教學中不應當只將教學放在理論上面,還應當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的學習,實質上是一種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學生通過聽能夠將語文知識進行有效的轉化,讓自己成功記憶語文中的知識點,然后加強學生說的練習,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這種聽和說的能力培養是語文學習之中非常重要的兩種能力,也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一種有效提升。學生能夠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增加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讓自己在教學中更加活躍。
6.教師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途徑
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時,課堂教學只是其中的一種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之余還應當采取其他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教師可以舉辦演講比賽、講故事活動、朗誦比賽等,并通過一些獎勵措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得到培養,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極大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幫助。
三、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方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而言起到的幫助作用是巨大的,從短期來看,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有效的提升,讓學生的學習狀態得到改變;從長遠來看,能夠讓我國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使得我國人民更加團結友愛,有助于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2):120-121.
[2]李玲玲,楊箭箭.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華少年,2016,31:60-61.
[3]胡興軍,劉玉梅.淺析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中華少年,2016,32:46-47.
[4]倪海燕.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9):33.
[5]雷小萍.試論加強中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培養[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4.
作者:趙麗娜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一中附屬第一小學
第三篇: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育的基本途徑
關注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是新時期學校教育中的流行色和核心語?!笆陿淠?,百年樹人?!币粋€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離不開“智能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綜合培養,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既缺一不可,同樣也不可偏廢。從某種意義而言,后者顯得更加重要。就語文教學來說,重視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根本要求,而且是學科活動體系中的應有之義,更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個性化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須因素。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主要就如何構建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方面,試對此做出簡要性闡述。
一、善于在“名人故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庇捎谛闹前l育的規律性,小學生猶如一張有待描繪的“大白紙”,而且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學習力和模仿力,他們樂于學習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常常以他們為心中偶像而頂禮膜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教材內外的人物形象和先進元素,注重對學生開展豐富多元的人文教育活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攫取千里跬步、江海細流的良好效益。如《徐悲鴻勵志學畫》《詹天佑》《錢學森》等中的愛國情懷,《天火之謎》《諾貝爾》等中的科學品質,《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海倫•凱勒》《愛滋病小斗士》等中的勵志精神,《陶校長的演講》《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等中的道德元素,不時閃現出令人震撼的光輝人性。此外,基礎教材中還有一些寓教于樂的神話故事(如哪吒)、民間故事(如嫦娥)、名著故事(林沖)以及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蘊藏著極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和令人可感的藝術力量。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應當予以充分利用的良好素材和優質資源。
二、善于在“經典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唐詩宋詞為杰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積淀而永不褪色,其中凝練而成的豐富人文元素,如思想修養方面的,情感個性方面的,人生觀念方面的,價值取向方面的,審美情趣方面的,辯證哲理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等等,哺育了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是代代相傳的優質基因。即使在今天,也是涵養并滋潤青少年群體的“必需品”和“營養品”。如蘇軾通過《題西林壁》,引導我們——無論待人或對事,應當本著全面、客觀、公正的思想和眼光,否則就會陷入“橫嶺側峰、難明真相”的迷惑境地;葉紹翁通過《游園不值》,透析了“生命偉力”現象——新生事物的成長是無可阻擋的;李清照通過《夏日絕句》警示我們——人生在世,切莫不思進取、碌碌無為,而應具有積極進取的價值追求;陸游通過《示兒》教育我們——愛國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李白通過《送孟浩然之廣陵》告訴我們——友誼是天長地久的……教師應在潛移默化中把它們植入到學生的心靈和血液之中。
三、善于在“閱讀習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言本身就是生命力和意志力的體現。凡是優秀文學作品,從根本上最吸引人或者震撼人心的因素,并不在于語言文字的優美和故事內容的精彩,而是其中角色形象以及作者在人格力量、道德操守、人生價值等方面的人文因素。善于閱讀善于寫作的人,固然要有相應的方法和技巧,同樣須有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否則,就難以獲取相應的熟練程度和令人期待的高度。換言之,沒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就很難有閱讀寫作的成功。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在“人文素養”理念指導下,本著“大語文教育觀”的教學思想,善于把“心(人文素質)”和“言(寫作技巧)”有機地滲透并融合起來,才能贏得事半功倍的“雙贏”效果。如大自然是一本“綠色的課本”,我們只有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意識,他們才能真正地走進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才能在樂于觀察與積極思考中去認真地“閱讀”這部活書,才能切實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基本特點。
四、善于在“綜合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主要目標和重要價值。這不僅在于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而且在學用結合與情感體驗中不斷激發學習情趣,形成良好習慣,鑄造實踐精神,逐步地積累和積淀學生的人文修養,從而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性基礎,并且源源不斷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比如,在教學筆下的《七律▪長征》之后,為了進一步加強革命精神的教育,筆者組織了以“追尋革命歷史,弘揚長征精神”為主題的為期兩周的綜合實踐活動。在第一周內,完成兩項任務:搜集并研讀紅軍長征知識和史料;觀看長征影視,學唱《長征組歌》。第二周內的主要任務是:開展“長征故事演講會”和“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動;出一期“長征知識”黑板報,撰寫學習活動心得。從綜合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小學生不僅學習了比較豐富的長征歷史知識,鍛煉了信息搜處的能力,而且他們從中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新鮮人文教育??傊?,開展學生人文教育活動是一項有利于教學相長的藝術性實踐課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把“人文素養”和“智能素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認真落實,這不僅是對新時期教育責任意識的著重反映,也是考量教育工作者師德師風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楊裕華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
第四篇:小學語文人文素養的滲透及培養
摘要:就小學生來說,在語文課堂需要學習的除了語文基礎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必要的人文素養,例如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自主的判斷解決一些簡單地情感問題。因此語文教師們要幫助學生們把德、智、體、美、勞五個部分全面發展起來,小學生們人文素養的教育才算真正成功。本文從名篇名著、情感熏陶和聯系生活實際等方面為教師培養學生們的人文素養提供了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
小學語文對于小學生們來說是一門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的基礎性卻極其重要的學科,能夠有機的將“文”和“道”結合在一起,比起其他小學學科來說有著無法比擬的人文素養培育有事,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并沒有將豐富的人文素養加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或者是教師們沒有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但是人文對于小學生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才能真正的迎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春天。
1挖掘名篇,積淀人文素養
文學名著都是由各國文學素養底蘊深厚的大家作品,語言文字功底十分深厚,然而小學生們仍然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心智并不成熟,難免會覺得這些文學大家的作品晦澀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必須講求正確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并不能強迫學生們去閱讀名著,只能引導學生讓他們以自愿的心態進行名著的學習,才有可能理解消化名著內容,逐漸轉變為自己的知識道理心得體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較為簡單的,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會十分輕松的勾起小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從而拉近小學生們與世界名著的距離。目前,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已經是十分普遍的教學形式,這也說明了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的條件十分便利。順應時代的發展,一部分的文化名著已經從文字轉變成了電子信息形式,例如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較為經典的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這對我國文化歷史信息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而《西游記》更是翻拍成了多個不同版本,其中不乏有設計成針對兒童的動畫片的版本,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影像信息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對于較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動畫片可能已經不能很好地讓他們提起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較高年級的小學生們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形式對有興趣的文學名著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們一些建議,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為了與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急需將文學名著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不可否認的是,閱讀是促進小學生們貼近文學著作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想要讓小學生們充分理解、使文學素養得到全面穩定持續的發展,小學教師必須樹立起正確的小學語文教學文化課堂觀,必須將學生們私下的“閱讀小課堂”及課堂上的“閱讀大課堂”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例如晨讀、分角色朗讀、課外閱讀、自由閱讀等形式相結合,擴大學生們的課外閱讀范圍,增大閱讀量,從而達到良好的名著學習效果。
2解析漢字,深剖德育素養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們來說,識字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們一般以在黑板上一筆一劃的寫下某個漢字,學生們在臺下一遍遍的跟讀、重復的寫,讓識字的過程變得枯燥乏味。教師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有所創新,充分利用漢字的基本結構特點,例如漢字本身的筆畫、結構類型和外形特點,在這個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引導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先觀察所學的漢字,再積極的探索、思考,研究漢字中能夠體現出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的關系,將小學生們的識字教育與綜合素質教育進行有計劃的結合。學生們可以通過分析字形理解字的含義的過程中掌握生字的寫法、筆畫、發音、結構等等,并且理解這個字所蘊含的道理,逐漸的過度到做人的道理中。例如,在學習“歪”這個字的時候,教師們可以先讓學生們觀察這個字的結構,故意將上下部分不對稱,將上半部分的“不”寫的比正常的大,將下半部分的“正”字寫的比正常情況的小,這樣看起來非常奇怪的不對稱“歪”字,與正常的規范化的“歪”字作對比,讓學生們比較究竟是一種方式寫起來會比較好看,并且中華文字的設計博大精深,“歪”單字的含義就可以由“不正”來解釋,而“歪”又由不正拼湊,可以在帶領同學們感受漢字源遠流長文化的同時更好的幫助學生們記憶。在教會學生們怎么寫規范化的“歪”字之后,教師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一些漢字是由好幾個漢字組成的,只要能夠將這幾個組成漢字的字學習好了寫規范了,這個組合而成的漢字才能夠看起來規范化。在寫合成漢字的過程中要注意內部的幾個漢字要預留出適當的位置,控制自身的大小,通過這一點教學會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互相謙讓、團結合作。這樣的識字模式,不僅能夠打破傳統,為教學過程增添樂趣,還能夠將德育教育滲透進來,將教書與育人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3聯系社會、多面感悟生活
教師們首先要樹立教學回歸生活的思想,我國著名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這對于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教育的四個支柱必須緊緊圍繞生活才能夠更加穩固,才能夠真正做到幫助學生們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必須要擺脫過去的脫離生活實際的形式,要敞開門教學,從根本上轉變教師們的教學觀念,將教學工作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教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做到教學與生活合一,將生活作為學生們學習的指導。其次,教師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充分體現出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制定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基礎的教學目標,發散多種靈活的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小學語文的育人價值和知識性。當然,教師們的教學方法不能單一,要科學地將已有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們要創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做到教師家長齊抓共管。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這需要教師、家庭和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要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身心狀況,提醒家長們多帶學生外出,感受自然,在生活中學習。教師們還要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和聯系,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讓學生們能夠深入的了解社會,營造出有利于學生們學習和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好的幫助小學生們學會如何適應社會、更好的融入社會。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們對于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名著解讀、情感熏陶和聯系生活實際等方面入手,當然教師們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開展一些素食活動,從而將人文素養教育完全滲透進小學生們的語文教學中,將人文素養的這一顆種子深深植入學生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
[1]徐國佳.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人文素養教學改革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5,(5):52-53.
[2]舒克.淺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滲透人文素養的改革[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4):85-86.
[3]陳海明.小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四種方法———以語文學科教學為例[J].作文成功之路,2015,(4):156-158.—79
作者:馬慶春 單位:長春市九臺區沐石河中心學校
第五篇:語文養成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研究
摘要:語文養成教育要求學生關注生活中鮮活的語文,通過感受、領悟、積累和內化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文章從梳理知識、疏通內容,鑒賞美點、探究重點,汲取智慧、提升境界等方面,研究實施語文養成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養成教育;語文素養;人文教育
養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內外學習習慣,它以生命進化作為前提,追求的是學生和諧平衡地成長與發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倡導并實施養成教育,不僅讓學生掌握語言技能,更要促使學生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要實施語文養成教育,教師可以先從文本教學做起,讓學生在文質兼美的文本中汲取養料,提高自身人文素養。
一、梳理知識,疏通內容
語文養成教育要以語文知識的積累為基礎,要促使學生多參與語言實踐,掌握并善于運用語言文字。語言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教師可以從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做起?!秳駥W》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從整理文言文字詞入手,漸漸疏通內容,最后體會文本內涵。為了讓學生能養成良好的課內外學習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閱讀:先運用標注法將不懂的生字、語法現象找出來,然后通過查閱工具書、參考上下文理解等方式讀懂課文內容,最后再總結自己學到的生詞。比如,有學生將《勸學》中的虛詞“而”都整理了出來,并按其語法功能進行區分:“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是表修飾的用法,“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是表轉折的用法,等等。還有學生專門收集文章中的古今異義詞,并加以整理。在梳理文言文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讀懂了文本的內容:“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夠真正學到知識?!闭Z文課程標準指出,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一定的認識。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慢慢走向思想成熟,教師要利用好這個時間段,鼓勵學生多讀多看,促使他們積累一定的知識量。
二、鑒賞美點,探究重點
語文養成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未來,要讓學生通過美讀提高鑒賞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美的鑒賞,抓住文本的美點進行分析,全面感知文本的深層意味。在教學《想北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文章語言特色來提高審美鑒賞力。“并非一定要連篇累牘地堆積辭藻才算是美文,通俗簡練的語言一樣具有美感,能夠感動人。大家試著分析一下《想北平》一文如何錘煉語言?!痹诮處煹膯l下,學生抓住《想北平》的重點段落分析其美點。有學生說:“文章字詞不多,寥寥數語寫了積水潭中的蝌蚪、青蛙給‘我’帶來的安逸感。筆墨雖少,但是卻情景交融,十分到位,讓人感到親切真誠?!边€有學生認為:“作者筆下的北京動中有靜,他用了‘小兒安睡在搖籃里’這個比喻,寫出了安逸感,那是一種如同家一樣的感覺。此外,作者筆下的北平還是接近自然的,作者通過描寫雨后韭菜葉上的泥點、如詩般美麗的青菜攤子等展現了和自然的融合,體現了心靈的放飛?!蓖ㄟ^對《想北平》中優美文字的分析,學生深入了文本內部,和作者進行情感共鳴。在對文本美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促使他們深入探究,挖掘文本的主旨。
三、汲取智慧,提升境界
促使高中學生成為語文的自主學習者,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在閱讀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閱讀境界,這是語文養成教育的最終目標。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從文本的某個切入點入手,將其升華,促使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智慧閃光點?!豆讶酥趪病芬晃捏w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探討如何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很好地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學習這篇文章,能讓學生感受到哲人的智慧,嘗試接觸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本文的寫作背景入手,對文章進行深刻的分析:本文的創作年代為戰國時期,正是群雄爭霸之時,而人民正是國之根本,是一個國家富強的象征。儒家思想倡導以人為本,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哲學思想而創作這篇文章,指出躬行仁義的重要性。分析這篇文章的寫法,能夠讓學生了解孟子的智慧,學習他的高超辯論術。孟子在說服梁惠王的時候,采用的是“請君入甕”的方法,用反詰句向梁惠王發問,促使對方陷入兩難境界,最終同意孟子的見解。不僅如此,孟子還提出了不少“仁政”的具體實施手段,如解決百姓吃喝問題、發展農業生產等。孟子的辯論策略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孟子的哲學思想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感受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恢宏,從而有所感觸,提升自身境界。在語文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汲取智慧,提升思想境界,而并非為讀書而讀書。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
四、結束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并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養成教育的高標準,要求在高中語文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使之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語文教師要將養成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逐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羅琳.習慣養成教育的理念與實施[J].江蘇教育,2010(32).
[2]趙克明.基于“語文養成教育”的文本解讀流程[J].語文教學通訊,2016(13).
作者:倪莉敏 單位: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