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欣賞培育人文素養的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欣賞作為學校教育中重要的音樂學習形式之一,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培養目標。本文以大學教育為研究主體,圍繞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對實踐中的教學案例展開分析,提出音樂欣賞教學中對于人文素養培育的具體教學策略。
一、人文素養的基本內涵
“人文素養涵蓋人文知識、人文思維、人文道德、人文精神四個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質不僅引導青年學子關注自我向善、向美的人格塑造和理想實現,而且使其自覺感受他者與社會的存在與和諧,積極思考生命普遍的尊嚴和意義,理解人類多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追求個體、自然、社會的和諧與進步。”[1]自素質教育推廣以來,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從提高技藝能力的淺層目標逐漸上升到培養人的內在品質的高層目標,學校依托音樂教育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健全完美人格。音樂欣賞課程教育學生透過音樂思考人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現對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音樂欣賞培育人文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音樂文化背景的介紹
《黃河大合唱》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部史詩級巨作。它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題材,書寫了抗戰年代整個民族對命運的抗爭、為了國家之復興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刻畫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偉大象征的雄偉形象。《黃河大合唱》的作曲者———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對這部篇幅宏大且體裁多元化作品的創作,他的創作靈感來源于詩人光未然的現代詩———《黃河頌》。通過朗誦“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等詩句片段,感受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人民身處的境地與遭遇,以理解冼星海先生在讀完這首詩后頓時爆發的對保衛祖國的滿腔熱血和身為藝術家以創作的方式號召呼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化的責任感。爾后由一名男低音演繹作品第二樂章“黃河頌”,那些慷慨激昂的詩句化為主旋律中的歌詞,深厚且沉穩的歌聲帶領聽眾感受黃河那極富包容力的廣大胸懷,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承載的母親河給人以強大的核心凝聚力。中國藝術創作的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千年以前,以詩朗誦導入音樂作品欣賞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對音樂創作背景的了解,掌握作品的深層內涵,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擴大其審美感受。
(二)注重與新時代產物的結合
電影音樂是21世紀流傳最廣的古典音樂,一首好的電影音樂不再只是作為配樂而存在,它能夠成為電影敘事的主線串聯起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成為除臺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例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同名主題曲。這是一部平凡而偉大的影視作品,它的主題曲———小提琴獨奏曲《SchindlersList》如同電影主角奧斯卡•辛德勒的人物性格一般質樸真誠、委婉動人,卻又讓人感覺與故事里蘊藏著的關于種族生存的殘酷現實無關,只是淡淡地引起觀眾內心對人性的思考。越是懂音樂的導演越是懂得為音樂留出空間,音樂能使情感在一瞬間得到升華。在影片的最后,伴隨著主題音樂的緩緩流出,現實生活中被奧斯卡•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們與自己的后人一起來到他的墓前為他悼念,音樂承載著人們對他的懷念與感恩。[2]鏡頭再一轉,那些真實犧牲的人們的墓碑一排排地掃過,以一種最直觀的方式將事實擺在眼前,此刻音樂不再是如水般溫情,而是如鉛般沉重。帶著對電影的觀影體驗來聆聽這首現代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音樂與歷史相融合,電影的畫面不斷在腦海中閃過,那種刻骨銘心的感動始終觸動著人心,敲打提醒著人們保持為人的良知。
(三)注重中外音樂文化的關聯
西方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最受觀眾歡迎和上演率最高的舞劇之一,除了擁有精美絕倫的服裝和動作設計、高超舞技的呈現以及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量身打造的舞劇音樂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則是它極富戲劇性的雙結局。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為整部劇埋下伏筆,人們樂于揭開最終結局的面紗,獲得內心小小好奇的滿足感。中國觀眾抱著對《天鵝湖》結局的期待走進劇院,常常會收獲大團圓結局。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國外優秀的芭蕾舞劇團來中國演出實屬不易,為了表達對中國觀眾的感謝,故而挑選完美結局進行演出;二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典故。中國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以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而創作,在其結局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生前求廝守而不得,死后化成蝶終成眷屬;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講述的是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醒來卻驚覺不是現實,抑郁而亡,書生柳夢梅上京趕考途中碰巧撿到畫有杜麗娘的畫像并對其一見傾心,兩人跨越生死相戀,最終杜麗娘得以復活與柳夢梅終身相伴。為了表現愛情而創作的音樂作品數不勝數,在音樂欣賞時適當地將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聯結起來,有助于拓展音樂視野,拓寬音樂知識的版圖。
(四)注重音樂文化傳承的延伸
《百鳥朝鳳》是一首民間管樂合奏曲,流行于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一帶,其以百鳥歡鳴的聲音為素材,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生機盎然的景象。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將其改編為鋼琴獨奏作品,一度成為琴童們學琴路上必學的中國鋼琴經典曲目。電影《百鳥朝鳳》的上映,為這首作品賦予了新的內涵。這首曲子是學習吹嗩吶的人的最高追求,只傳德才兼備者,只為德高望重之人而吹,體現了這首樂曲在嗩吶界的崇高地位。[3]不論是電影的故事進行,或是主題音樂的切入,都十分動情地展現出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特殊魅力,更可貴的是其中蘊含著的傳承精神。在一些現代博物館里陳列的陪葬文物中,有大量出土的奏樂俑。奏樂俑表現的是古代達官顯貴家中豢養的能歌善舞、擅長樂器的藝人,是墓主高貴身份的象征和家中歌舞升平生活寫照的表象。中國人重視祭祀的傳統流傳已久,周朝時便重禮樂文化,樂官執掌祭祀之禮,在祭祀先祖之時常須配樂舞蹈。古人相信音樂有一種神賜的力量,通過音樂,可以與神通話和交流。當今社會,仍然有一些偏遠地區的人們傳承著這種古老的文化思想,例如一個部落中有一位懂“通靈”的祭司,通過敲打鼓面和腳步的舞蹈動作實現與神交流,從而達到幫助族人驅逐病魔的目的。在音樂欣賞中增加對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闡述,是我們后人的文化責任,有助于學生克服自身的時空局限,獲得文化經驗。
結論
在音樂教育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足以支撐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培養。音樂欣賞作為貫穿整個學齡階段的課程體系,應在不同階段發揮其不同作用。在社會文化背景的框架下,融合現代化技術教學手段與新型產業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并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才能塑造符合時代要求的全方位人才。
注釋:
[1]孫杰遠.研究生人文素質教育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26.
[2]楊燕迪.作為人文學科的音樂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02):03—09.
[3]阮俊宇.“嗩吶”的雙重意義———兼論民族音樂對電影《百鳥朝鳳》主題的詮釋和演繹[J].電影評介,2016(19):07—09.
作者:張璟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