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評價機制方面
目前,教學評價機制主要是對任課教師課堂上的表現和效果進行評價,其形式大多數都是通過教務系統、問卷調查的形式完成。這種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在教學評價中居于主導地位,盡管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認可程度,然其客觀上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評價內容不全面,沒有包含對于教學行政管理、教學環境以及等方面的評價,然而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二是評價主體單一,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這種方式的公平性本身就值得質疑,難免會使評價結果有失偏頗;三是評價形式不靈活,僅通過網上教務系統或紙質問卷的一系列問題,來給教學情況評分,忽視了現實中會影響到教師教學的一些因素,諸如科研課題及進修培訓等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分散教師的精力,影響教學質量,而固定的問卷形式無法將這些因素納入到其中;四是評價時間有限,目前教學評價的時間主要是在學生在校期間,而會計類學生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后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情況,也應納入到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當中去。
1.2師資隊伍方面
師資隊伍是影響教學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良好的師資是培養優秀人才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主要注重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會計類老師除了應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的基本積累外,還應具備較高的會計實務操作水平,即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建設會計類師資過程中盡管都已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但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大部分教師會計理論功底較好,但是實踐經驗不足,擁有中高級職稱、注冊會計師資格的教師比例較低,這些都會制約會計類教師隊伍的發展與建設。二是年輕教師的招聘與培養步伐較慢。隨著近些年財經類專業報考人數的大量增加,尤其是會計類專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捧,各高職院校會計類教學老師均出現了緊缺,需要不斷擴充師資。與本科院校相比較,高職院校對會計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此外,高職院校對于會計類教師的培養也沒有本科院校規范,鍛煉機會也沒有本科院校多,這就會進一步導致后備師資力量不足,對人才的培養和學院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利影響。三是對會計類兼職教師的管理需要加強。兼職教師的產生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學校自身師資力量不足需要聘用兼職教師;另一方面是因為兼職教師實踐經驗豐富,可以更好地把實踐性知識傳遞給學生。然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兼職教師的管理缺乏規范性和系統性,造成了許多兼職教師的機會主義行為,教學思想松懈、上課遲到、課堂不認真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還對整個學校的人才培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四是會計類優秀教師團隊的建設力度不夠。優秀教師團隊是一個學校的中堅力量,能夠結合眾人所長,互相取長補短,團隊的整體效果遠遠大于個人力量的簡單加總。然高職類院校對優秀教師團隊的建設力度和本科類院校相差甚遠,由此導致了許多教師缺乏團隊合作意識,這無疑加大了教師對重難點問題的攻克難度。
1.3課程設置方面
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實訓課程與企業實際操作依然有距離,比如成本會計實訓能夠涉及到課本上的基本知識,但是實際企業的生產過程更為復雜,其成本核算也更為精細、復雜;二是對于整個企業財務類崗位的依然認識不夠,會計類專業的實訓課程應當進行崗位輪換,讓學生對財務崗位有一個全面認識,然而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高職院校這一方面做的不夠充分;三是選修課程應當更加靈活,讓學生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四是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有一定缺陷,比如成本會計課程的知識內容和財務會計內容有一定的重復,那么在講解時對于新知識就要重點講解,而講解過的就簡單說明即可,沒有必要重復同一個重復同樣的知識內容,導致時間的浪費。
1.4校企合作方面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各種會計類技能型人才,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然而由于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人才的供給大于需求,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若學校沒有積極推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則很難實現校企之間的有效合作。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大多數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以訂單的方式培養人才,即使如此,培養出的學生也與企業的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除了課程設置方面的因素外,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實訓及實習環境的建設缺乏企業的合作,實訓及實習環境的建設仍與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環境有一定距離,無法使會計類學生真正了解體驗到企業實際生產經營中會計財務類崗位的具體實踐。
2.新形勢下深化高職院校會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建議
2.1建立科學靈活的教學評價機制
科學靈活的教學評價機制不僅能夠考量教學的效果,監督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能有效地激勵參與教學過程的個行為主體。建立科學靈活的教學評價機制首先應該拓寬評價主體,除了學生之外,還應結合其他教師、領導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才能更加全面、公平、具有可比性。其次,方式和內容也應更加豐富,可以通過采取問卷、會議、訪談等方式,結合教師的科研、學校教學管理及教學環境等因素,客觀全面的評價比較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再次,將對會計類畢業生跟蹤調查也應納入到整個教學評價機制之中,高職院校會計類人才的培養主要側重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操作能力,因此,通過畢業生的反饋和企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狀況,改進自身的課程設置,引進先進的實踐性知識,為教學提供真實的案例,進而不斷提高自身辦學水平。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師資隊伍是學校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針對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在以后的發展中高職院校必須要加強對會計類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尤其要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通過給年輕教師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鼓勵會計專業年輕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考取會計職稱、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等,提高年輕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未來使他們能夠盡量朝著雙師型教師的方向發展。同時,高職院校也應加強對外聘教師管理,一方面制定相應規章制度約束外聘教師的不良行為,另一方面積極聯系大中型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務管理人員到學校代課或者開講座,加強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雙向交流。
2.3優化課程設置體系
與本科院校相比較,高職院校的學習年限稍短,因此所需掌握的課程數量也有限,然而學生在掌握必要的技能型課程的同時,非常有必要選修部分人文、科技類課程,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激發學生多元化的興趣。此外,高職院校的會計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熟練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過程中,會計類課程是一門非常講求實際操作的專業,不必要求學生掌握多么復雜的會計理論。因此,在課程設置規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和本科類院校同步化,規避掉一些涉及高深會計理論的課程,適當的加入部分涉及會計類各種考試的科目,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條件若允許,可以和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按照企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會計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2.4加快高職院校改革步伐
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類院校,兩者辦學培養人才的作用和側重點有明顯的區別,然而長期以來,大多數兩種類別的院校在具體辦學過程和辦學模式上過于趨同,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對兩類院校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和基本一致,只是對高職院校的支持力度要明顯弱于本科類院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人才的供給和需求出現了明顯的矛盾,高職院校會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迫切需要改革。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特點,重點發展優勢專業,不能貪多求全,重點培養學生的熟練運用理論知識的實踐操作能力。應盡快改革高職院校教師職稱的評定規則,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定要求應和本科院校區別開來,不能再繼續實行一刀切政策,高職院校教師在評定職稱是應該適度降低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將教師實踐能力納入參考指標中,這樣不僅能夠促使高職院校教師從繁重的科研任務中解放出來,全心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同時還能從根本上使得高職院校的整個教學目標全部集中于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作者:吉瑜 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