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產教融合理念被逐漸應用到高等職業院校發展中,將教育中的產業、職業進行融合,由高等職業院校及企業共同承擔培訓技能人才的責任,旨在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文章以高職院校發展中產教融合的作用為切入點,對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進行思考,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技能人才;學徒制
1產教融合在高等職業院校發展中的作用
1.1產教融合有利于產業轉型以及經濟發展
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優化,國家戰略重心逐漸向新興產業和制造業轉化,為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新興產業的全面發展提供莫大助力。與此同時,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求量與日俱增。2015年以來,我國各行業產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比率最大,占比為20%;金融業增長速度達到15.5%。經濟結構調整后,隨著多種行業的產值的增大,社會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由于高等職業院校對于如何培育出適應產業變化的人才的反應還不夠快速,故難以達到各行業對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職業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應積極創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戰略,以適應時展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夠將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融合在一起,有針對性地對技能人才進行培養,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1.2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首要任務
對于一些高職院校特別是新建專業而言,普遍存在缺乏教學經驗、重理論而輕視實踐的問題,將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科學教育上,而疏忽了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以致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求,甚至陷入“畢業就失業”的窘境。因此,高職院校的發展必須通過校企合作來實現,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掌握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時做出教學調整,全面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使職業教育與高職教育更好地整合。
1.3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以產教融合為基礎
所謂高素質技能人才,是既掌握生產一線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更熟悉本專業所涉及領域的技術技能,在專業技能方面則要求具備一定服務、管理及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而要培養和企業生產相結合及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則需要以產教融合作為基礎。高等職業院校應該以產教融合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實現工學交替,為技能人才培養制定發展路徑,通過學習借鑒德國發展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培養模式,與企業進行聯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細化辦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為高素質技能人才進入社會提供平臺。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已通過與華晨寶馬、德科斯米爾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本土化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
2推進產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養策略
2.1完善管理制度體系
國外發達國家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成熟,具有一定借鑒價值。例如,德國政府與聯邦合作,制定出一系列法規(如《培訓條例》《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等),明晰了勞動部門、教育部門、行業組織及校企間的職責,對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關系進行了細化,規范了其應享受的權利與應盡的義務;在澳大利亞,企業則以參加一系列的職業培訓來培養人才,例如參加職業教育機構、資格認定機構及課程開發機構等,通過這些培訓可以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對職業教育的決策進行調整;在美國,制定《勞動力資源創新與機遇法案》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以上這些發達國家的一些法案來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分析,我們國家或政府的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健全產教整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相關政策制度,規范經濟、教育、勞動、高等職業院校等部門的權利義務。政府部門通過組織財政部、教育部及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通過對資源進行整合、進行統籌管理,對成果進行監督評價來促進產教整合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學院落地實施。同時,要加強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與其他法律條款相銜接,對職業教育的相關稅收補償條例進行完善,提升企業在取得利潤的同時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和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性。
2.2實現多元化教學模式
產教融合背景下實現多元化教學是建立高等職業院校、政府與企業三者間的關聯,發揮各自的作用,高等職業院校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搖籃,政府的作用是建立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契約關系,企業為人才服務提供了生產場所。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其目標是為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以產教整合為基礎,逐漸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質量,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三個方面建設:其一,設置專業要以本區域重要產業為基礎,使專業培養和本區域經濟需要相結合,滿足本區域產業發展的需要;其二,不斷創新辦學理念,與政府、企業間實施合作,進行教學課程改革,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其三,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在服務行業間的能力,如學生在實習期工作能力、參與企業產品開發及生產能力等。同時,要加強學生校內實習實訓時的硬件設備的配置,使學生提高實踐動手能力,以便就業后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生產效益。
2.3引入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它通過校企合作以及教師和師傅的聯合教授,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方式。現代學徒制實現“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能夠解決企業用工不穩定、工人工資收入、企業人才引入困難、職工自我價值評價等問題。學徒制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性的大工程,需要企業全程參與到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來,通過按照行業需求設置相對應的專業、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的培訓方案,使職業標準和課程內容實現對接;產教融合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教學,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改變了以往職業教育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校企協同合作、互惠互利。學院教師到企業中進行專業技術研究,為企業開展崗位能力訓練,提升企業員工綜合素質;企業中的師傅進入校園中,為學生傳授企業文化、崗位職責及技術規范、生產安全知識等,使教學和生產實際深度融合,達到提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的目的。因此,政府部門在人、財、物等方面要給予大力支持,推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力度,明確校企在產教融合中的權利與義務。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首批百所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近兩年,按照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要求,與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創新“2611”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取得顯著成效。
3結論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經濟發展、服務創新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高職院校的發展模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為高職學生發揮創造力和創新力提供了前提條件,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高職院校通過引入現代學徒制、實現多元化教學模式和對管理制度體系進行完善,真正實現產教融合背景下技能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地方經濟的發展將提供有效的助推力。
參考文獻:
[1]祝木偉,張書,冷士良.“園校互動,校企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5).
[2]李國曉,葉合平,鄭永有,等.“雙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8).
[3]馬寧.德國“雙元制”高技能人才本土化研究與實踐.遼寧高職學報,2018(4).
[4]黃史,范慶科.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商論,2017(9)
作者:劉研 單位: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