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數據網絡智能化時代不僅知識更新速度迅猛,信息技術革新對財務人才的職業能力的需求亦應時而升;高校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有效運用大數據及其技術帶來的機遇為契機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本文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了高校會計學專業教育的改革之需,基于Bloom認知理論的模型之“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探索了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的路徑,并秉持提升“學生發展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智能化課程設計會計學專業
1大數據網絡智能化背景下大學教育的時代特點
隨著計算機、通信、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的教育內容、教學手段與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數據(BigData)是海量數據及技術發展和創新的簡稱,通過智能終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來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視化地呈現等,實現‘量化世界’的數據化”。面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這一變革促使財務體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須跟上節奏。時代在變,對財務人才的要求也在與時俱進。財務人員在大數據變革中要改變固定思維、盡快實現角色轉型的趨勢卻是不可否認的。本文主要結合會計學專業在面臨大數據信息技術變革的背景下,探索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計改革路徑。
2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的導向——以學生發展能力為主導
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而課程的設計則是在大學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在具體實施“如何改革”之前,更為關鍵的是改革的導向問題。最新調查顯示,在未來十年內,有50%以上的會計工作將實現自動化。這對會計職業固然是一個風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會計行業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因為,有些工作是無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專業判斷、決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正是會計師所擅長的。那么在會計學專業的教育過程中,僅僅將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已經不足以使學生具備“職業”的能力,因為簡單重復的會計賬務處理工作將可以交付給計算機處理;而對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提升、對財務大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對職業決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顯得格外重要。因而,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課程設計,是會計學專業教育發展的改革方向。
3網絡智能化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的路徑探索
3.1BLOOM認知理論模型的構建
根據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教育目標應當包括認知能力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其中認知能力的目標按智力活動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六個等級: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這些等級的認知能力劃分是按智力活動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遞增的。識記和理解屬于較簡單的低級認知能力,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屬于較復雜的認知能力。本文在Bloom認知理論的基礎上,將“記憶”和“理解”作為會計專業教育的課程設計的第一階段;“應用”和“分析”為第二階段;“評價”和“創造”為第三階段,如圖1所示。在第一階段,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的資源(如微課視頻的教學資源),按會計學專業理論知識實行“項目式”課前學習,使得學生完成“記憶”和“理解”會計基礎理論知識點。從Bloom認知理論的模型看,所謂“記憶”——記憶或重復以前呈現過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識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所獲得的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大數據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實時了解學習的行為數據(學習是否參與學習,學習的時間長短等);以及學生在前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以便于教師清楚地“發現問題”,有利于第二個階段的教學活動的開展。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回歸到傳統的教學現場,教師在此階段發揮重要的知識講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即實現Bloom認知模型中提升“應用”——將知識(概念、原理或定律)應用于新情況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復雜的知識分解為若干個彼此相關的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過前一階段線上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是什么”的基礎上,教師在第二階段將針對會計理論的邏輯進行深入地講解,會計職業的實務操作問題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為什么”的探討,教會學生能夠利用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解決不同的會計職業問題。第三階段,是Bloom認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應用階段,即“評價”——根據已有知識或給定的標準對事物做出評價和鑒定的能力;“創造”——將有關的知識綜合起來形成新知識塊或新模式的能力。從課程的設計過程主要通過網絡智能學習平臺的實現,教師端將結合現實企業案例的會計處理問題交由學生來判斷,從而考查學生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是否真正掌握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能力。在這一階段中,網絡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將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情況進行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評估、督學等有積極的反饋效應.
3.2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虛實融合
大數據網絡智能化帶來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對教學的課程授課方式要“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難度也在加大。課堂內外、線上線下、隨時隨地、時間空間都被打破,大學課堂的教學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對課堂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大數據技術革新也迫使學校迎合“新一輪”的變革,努力構建“虛實融合”的教學新常態。結合前文分析在Bloom認知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會計學專業課程的設計需要體現出靈活、彈性、開放的特點。網絡智能化學習平臺的虛擬性,充分地實現了學生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然而網絡課程的靈活和彈性,須在教師端進行一定程度的“實時”督學,利用大數據信息處理的便利。許多大學在課程改革的探索中總結了較好的“虛實融合”的教學經驗,比如某大學電子工程類課程在慕課翻轉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中成功地利用信息技術,調動了學生的課前學習積極性和堂的參與度,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計亦可以嘗試此類教學方式,如第一階段課前的線上學習作為零散的個體學習,第二階段課堂的集中教學針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大班教學”(講座型教學),而第三階段根據會計專業的崗位性質實施小組學習的“小班教學”。
4結語
本文從微觀的層面,結合會計學專業的教學,通過研究學生一般的“認知”過程,建立了Bloom認知模型的會計學課程設計的路徑,并始終秉持提升“學生的發展能力”為導向,探索了會計學專業在網絡智能化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方式。大數據掀起的變革巨浪給人們的生活和觀念帶來了顛覆性轉變,從大學教育的角度看,大數據網絡智能化引發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得學校和教師層面紛紛陷入沉思,大數據時代,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回歸教育的初衷,人才培養的目標,基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將推動大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新忠,李忠云,胡瑞.“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實踐誤區及引導原則[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
[2]劉海燕.向“學習范式”轉型:本科教育的整體性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7(37).
[3]劉獻君.論大學課程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
[4]田志良.大數據時代對高校教學的困惑與出路研究[J].商業會計,2018(5).
作者:包燕萍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