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期刊編后服務發展歷程及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期刊的質量分為學術質量、編輯質量、印刷質量;編后服務對于提高期刊整體質量和效益具有重大作用;文章論述了期刊編后服務的發展歷程,將它分為紙版時代、郵箱時代、系統時代,并在比對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探討了運用現代網絡技術,以平臺加模塊方式,實施投稿、編審、印刷、郵寄、稿酬等一系列編務活動的新型“采、編、服”處理系統;將稿酬的發放納入系統進行處理,是文章的創新觀點;以科技、高效、人性化的編后服務贏得更多優秀作者的青睞,是期刊質量的源頭活水,唯此才能形成優質期刊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編后服務;優化;采編服系統;期刊質量
在中國,編輯活動始于春秋,興于清末。順乎文化變遷,依循出版規律,運用各種媒體,對人類精神文化產品進行組織、采集、鑒別、審查、選擇和加工,使其以一定的文化符號保存、傳播和影響公眾,是編輯活動的既有職能。作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中介,以影響公眾為目的,通過智力勞動和精神活動的物化過程,關聯智力勞動的精神性和物質性,是編輯活動的本質。[1]由此可見,由目的性和中介性構成的主體性,是編輯活動的根本屬性。因而,在建設文化強國新時代出版事業里,編輯勞動的生產性和有效性的根本面向,就是增強出版產品和服務的豐富性,促進出版產品和服務的優質化,“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出版產品和服務”。[2]
一、期刊質量概述
期刊的質量可分為學術質量、編輯質量、印刷質量。學術質量是指期刊文題的理論原創性、學科前瞻性、實踐產出性的評價,是期刊質量的硬核和靈魂;編輯質量是指期刊文章的結構、層次、邏輯、文辭、表述的評價,是學術質量的精裝,是期刊質量的體骨;印刷質量是指期刊紙張、圖文排版的合理性、清晰度、舒適感的評價,是期刊質量的外衣,是形象窗口。本文要論述的期刊編后服務是指編輯質量的后續和外延,是期刊質量的外圍服務體系,對期刊質量有錦上添花和可持續的提升作用。
二、期刊編后服務的內涵
期刊編后服務是從作者的文章擬定錄用開始的,包括作者的基本信息,修改意見的來回反饋,版面費的收取,發票的開具,樣刊的郵寄,稿酬的發放,作者的隨訪和約稿等行為。作為期刊編輯,不但應注重編輯加工和校對質量,把好期刊編輯排版質量關,也應重視期刊出版后的一系列服務工作。樣刊、稿酬等能否及時郵寄到作者手中,對作者、讀者是否服務到位。不僅反映了一個編輯部的工作狀態和效率,而且也體現了編輯是否具有認真負責的服務態度,是否具有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是檢視期刊口碑的重要窗口。縱觀各類期刊的出版史,可以看出,編后服務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逐漸變得去人工化、高效化。筆者根據編后服務的方式,將其劃分為三個時代,即編后服務的紙版時代、編后服務的郵箱時代、編后服務的系統時代。
三、編后服務的紙版時代
1.紙版時代的做法(1)審稿反饋稿件擬定錄用后,編輯、校對工作基本完成。此時最急需的工作是專家的審稿意見快速傳遞給作者,先是將意見整理出條目并打印成稿,再就是郵寄給作者,然后作者根據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并將修改稿返寄到編輯部,最后編輯整合定稿。(2)版面費錄用稿件定好后,根據預排版,確定作者要交的版面費,并將版面費隨錄用通知郵寄給作者,作者按要求交到期刊單位賬號上,并提供版面費發票臺頭的明確內容,編輯再一一核實,無誤后開具版面費發票,發票也要寄給作者。(3)樣刊期刊出版后,隨即向外地作者郵寄樣刊,最開始都是用平信、掛號信,收件地址越詳細越好,后來基本上用快遞,附上作者手機號碼,比較準確快捷。(4)版面費和稿酬版面費由作者交給期刊,稿酬由期刊支付給作者。有的期刊只收版面費,沒有稿酬;有的期刊只支付稿酬,不收版面費;有的期刊二者兼而有之,該收的收,該支的支。稿酬核算好后就要支付給作者,先由編輯部造表進行報賬,總費用先借出來,再讓作者簽字領取或通過郵局郵寄給作者,再憑簽字發放表和稿酬郵寄存根到財務沖賬。
2.紙版做法的低效及其原因從上可知,編后服務紙版做法的低效問題主要集中在通過郵局的郵寄上。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延時效應,編后服務呈現低效率和不如人意的結果。如,作者論文的審稿費和版面費發票、作者稿酬及樣刊的郵寄均離不開郵局。編輯工作中常常遇到作者告知樣刊未收到,稿酬或發票未收到,這樣的問題經常困擾著編輯。查詢、補寄、補開發票等一系列工作給繁忙的編輯帶來了很大麻煩,也使許多遇到此類問題的作者極為不滿。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3](1)作者因工作調動、單位改變而不能收到郵件。(2)作者單位搬遷或單位較偏僻而無法收到郵件。(3)作者單位較大,部門較多不易收到郵件。(4)大專院校在寒暑假期間易出現郵件遺失的情況。(5)平信往往被收寄部門忽視,傳遞不及時,存在拖壓現象。(6)學術期刊特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第一作者為博士或碩士生的越來越多,雅稱流動的作者。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都是博士或碩士研究生所在的學校,而這些學校往往與論文作者畢業后的工作單位不一致,最后導致從郵局發出的許多郵件作者不能收到。
四、編后服務的郵箱時代
由于傳統的編后服務都是基于手工郵寄操作,難免產生滯后和錯誤。隨著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這些手工操作逐漸被取代。因此,在實踐探索中,網絡科技逐漸被應用到期刊編后服務中,稱為編后服務的郵箱時代。
1.設立投稿郵箱取消郵局寄送紙質稿件的做法,期刊編輯部設立專門的投稿郵箱,實行郵箱電子投稿,減少了稿件的再次錄入,避免了人為的信息缺失。并且在投稿前,作者會從郵箱的溫馨提示中了解投稿須知。
2.建立作者群作者投稿后,第一時間要求其加入期刊組建的QQ群或微信群。包括稿酬在內的所有編務工作都可以在群里完成。作者總稿酬算好后直接按財務程序報賬到編輯部經手人處,然后通過QQ、微信、支付寶、賬號等進行支付并備案。這一做法的優點是報賬快,支付也便捷;缺點是存在非意截留的風險。
3.銀行賬號支付要求作者在投稿時就提供本人的特定銀行賬號,稿酬由期刊編輯部造表報賬,由期刊財務部門直接打到作者的銀行卡賬號上。這一做法要求具備正確賬號的才發放稿酬,否則暫緩發放,待以后提供了賬號再補發,財會起到了監管作用。這保證了稿酬準確足額發放,規避了財經、廉政風險,用制度管人;缺點是有的作者不愿意提供銀行賬號或沒辦銀行卡,致使稿酬不能及時報出來。
五、編后服務的系統時代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網絡完全避免了傳統期刊的這種弊端,知識和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傳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所有的期刊都能在一個統一的網絡平臺上進行傳播,打破了傳統期刊的局限,甚至打破了學術期刊欄目的限制,促進了編輯出版活動向高速度、高質量的變革。[4]期刊現行的采編系統是在原始人工編輯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編輯審稿的平臺由紙版變成了郵箱,其環節流程投稿、編輯、審稿、反饋、定稿等通過電子郵箱傳遞完成,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是,有些重要而繁瑣的編務工作還沒有解決好,例如,版面費的收取和發票的傳遞,稿酬的發放。下面就此來談談怎樣改造升級郵箱時代,進入新型“采編服”系統時代,拓展現行的采編系統,達到投稿、編審、編后服務完全融合一體的新系統。這也是本文最重要、最想表達的觀點。
1.模塊及內容(1)作者。注冊獲取系統賬號,賦予相應權限,注冊必須項有姓名、性別、出生年、少數民族的籍貫、學位、職稱、研究方向、收件詳細地址、手機號碼、QQ郵箱、規定的本人銀行賬號,銀行賬號是本文再三強調的內容,它是編后服務創新實踐的基礎,沒有它,本文的論述毫無意義和價值。所以說,作者不提供本人正確賬號,后續操作無法進行,該采編系統中還嵌入了賬人識別程序,能及時剔除假性賬號。作者在完整注冊后,才允許提交符合規格要求的文稿。(2)編審。注冊獲取系統賬號,賦予相應權限,擁有編輯、審稿、經費審核操作權。(3)期刊財務。注冊獲取系統賬號,賦予相應權限,成為系統的一個模塊,從系統中接收上游指令:獲取收費信息,開具版面費;獲取支付信息進行付費。(4)印刷商。注冊獲取系統賬號,賦予相應權限,成為系統的一個模塊,從系統中接收上游指令,獲取要印刷的文稿進行印刷。(5)快遞公司。注冊獲取系統賬號,賦予相應權限,成為系統的一個模塊,從系統中接收上游指令,獲取要快遞郵寄的信息。
2.系統運作機制“采編服”系統各工作模塊流程圖以上流程圖含有六個模塊,中間的作者、編輯、編審三個模塊的來回審稿和修改,最后確定成文,是現行期刊遠程投稿系統的主體。筆者在此系統中另外加入了三個模塊,即印刷模塊、快遞模塊、財務模塊。作者的論文經過編輯、修改后,批量傳送到印刷模塊,出版成冊,印刷模塊同時接受編輯模塊傳送的需郵寄的期刊數量,并與快遞模塊聯系共享;快遞模塊從編輯模塊這里獲取作者的收件詳細地址、郵編、手機號碼、樣刊數量等信息,從印刷模塊索取樣刊數量(或者印刷商按量送給快遞商),快遞模塊將期刊寄送到作者或其它交流單位;財務模塊的加入,是本文要論述的重點核心所在,它解決的問題最關鍵,所起的作用也最大。
3.財務模塊作者的所有信息在投稿注冊時已經錄入到了投稿系統,涉及經費的信息需要經過審批后才能進入財務模塊,這里有三類審批人,一是編輯部負責人,二是分管期刊出版的負責人,三是分管財務的負責人。財務模塊解決的具體內容如下。(1)收費主要是版面費,作者的文章定好后,編輯模板就算好了版面費,版面費經過編輯部、分管人員審批后進入財務模塊。此時,作者的繳費、開票等信息全部在財務模板上,作者在財務模板點擊版面費,轉款至期刊的財務賬號,待確認后再點擊打印版面費,作者在服務終端可自行打印版面費發票。(2)付費財務模塊的付費內容只包括稿酬,其實也可以放入印刷費、郵寄費。后兩類費用因數額大、筆數少,為減輕系統負擔,一般不放入。在投稿系統中加入財務模塊支付稿酬,是一次技術革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一是大大解放了編輯的繁瑣勞動,讓其有更多的精力傾注于期刊的學術排版質量;二是解決了稿酬發放不及時的問題。傳統的做法是將稿酬一次性報出來,再由編輯部進行發放,存在信息不通、不主動溝通而造成不能及時發放;三是從制度設計上防范了財經風險。稿酬在系統上反映出來,讓作者都知道,稿酬款不由編輯部經手,直接由財務對作者,透明易監督,防范了稿酬虛開、截留的風險,防止發生腐敗。
六、結語
編輯工作是一項遺憾的工作。[5]正因如此,編輯對期刊質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這體現在現代編輯不僅要注重編輯業務流程、編輯技藝的創新和追求,也要注重編后服務功能的創新與完善。這就是本文闡述的新型“采編服”系統。一名優秀的學術期刊編輯,不但要認真做好編前工作,也要重視編后服務,編后服務是編前工作的延續,體現著編輯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學術期刊編輯應自始至終認真細致完成每一項工作,才能辦出精品期刊。
參考文獻:
[1]葛洪.新媒體背景下編輯活動的職能[J].中國編輯,2020,(1):27.
[2].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2018-11-14).
[3]陳芳.科技學術期刊的編后服務[J].編輯學報,2012,(4):154.
[4]巴紅靜,張為杰,孟望生.數字化轉型期學術期刊的功能與定位[J].遼寧警專學報,2015,(3):104.
[5]劉萍.淺談期刊的編后服務[J].編輯之友,1994,(2):58.
作者:熊峰 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