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生本視閾下塑造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學的重要追求目標,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負責,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敏感性。教師要在教學資源、教學情境、教學程序、教學訓練等方面展開教學創新實踐,以激活學生學科認知思維,形成嶄新的學科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本理念核心素養
一、整合教學資源,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地理學科教學有比較固定的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有資源整合意識,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篩選,適時引入部分校本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設計和規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科素質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學生地理認知基礎、生活地域、文化基礎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在執行教學方案時,需要有整合意識,隨時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有效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例如,在教學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增長模式”內容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幾個教學目標:了解人口增長的概念以及人口增長的因素,掌握不同時期人口增長模式,培養學生分析運用數據的能力,使其建立科學的人口觀,樹立社會責任感。從教學目標來看,教師綜合考慮了教材相關內容的特點,從知識、方法、情感等方面設置了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不同時期的人口增長模式,對中國人口增長狀況要有總體把握,能夠通過分析不同模式的制約因素,找到其主要影響因子,培養科學的人口觀。為使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有更加真切的感知,教師從網絡上搜集了不少數據信息,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如不同時期出生率、死亡率的相關數據信息,教師用圖表進行了展示,給學生一目了然的感覺。教師利用信息優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數據支持,促使學生順利構建學習認知,對不同時期的人口增長模式有了更直觀的認知,這對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有重要的作用。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發散性思維
創設教學情境,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教法運用。教師生動講述、案例列舉、數據分析、地圖展示以及多媒體的廣泛應用等,都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成功激活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多媒體能夠將豐富的圖片信息、動畫視頻、個性文字等以立體的形式展示出來,給學生的多種感官帶來多重沖擊,以成功調動學生多向學習思維,促使學生展開多重地理學習探究。網絡信息的廣泛介入,使教師有了更多的教學選擇,電子地圖直觀形象,其調度作用也更加突出。在教學“人口合理容量”相關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漫畫,對人口無序增長帶來的后果進行了直觀展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長已經讓地球不堪重負了。學生對這些漫畫有濃厚的觀賞興趣,對文本學習內容也有了初步認知。教師此時提出思考問題:地球到底能夠容納多少人呢?中國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教師順勢引入教材內容,對“人口爆炸”“環境限制性”等內容展開學習探究。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漫畫和思考問題,將學生帶入深度思考中,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對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為課堂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高中學生對社會、自然有比較深刻的認知,教師以此展開教學發動,能夠形成較強的教學啟發性。學生在觀察漫畫的同時,自然形成深度思維,這是教師教學設計要達成的效果。漫畫具有夸張性的特點,能夠深深觸動人們的心靈,再加上思考問題的輔助,能夠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的研究性思維。從課堂學習情況來看,教師的教學發動是比較適當的,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對教學內容展開了多重研究。
三、優化教學程序,構建學生區域性認知
課堂教學有一定的程序設計,教師在執行教案時需要有調整意識,根據教學生成和學生學習實際,對教學設計展開適當的修改,以優化教學程序。地理教學涉及區域認知問題,教師利用課本理論知識對區域地理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進行多重對比學習,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區域特征,促使學生對區域人文問題展開深度研究,進而形成完善的區域認知體系。教師要讓學生讀懂地圖、學會圖文轉化、展開空間想象,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學習“地域文化與人口”時,教師設計的教學重點是中外文化對人口的影響,讓學生通過對比不同的文化特征,明確文化對人們思想認知的制約作用和對人口增長的重要影響。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中西方文化對人口發展的影響是顯性的,具體存在哪些異同點?首先,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表信息,讓學生指出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有什么不同?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展開了自發討論研究,通過對數據信息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就得到了共性結論: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遠遠低于中國人口增長率,這說明中外文化對人口增長有顯著影響。教師繼續提出問題:中外文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再次進入熱議中。教師利用最直觀的數據展開教學發動,并利用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問題設計連貫,教學引導順利,學生的學習思維啟動自然,教與學高度和諧。課堂教學沒有固定模式,教師應合理發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維契機,這就是最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
四、創新教學訓練,塑造學生實踐性能力
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有觀照意識,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設計不同的訓練內容,以提升課堂訓練的針對性。學生對實踐性訓練內容有特殊興趣,教師不妨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準備豐富的實踐訓練活動,以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實地觀察、社會調查、實際測量、地理實驗、信息搜集、數據分析等,都帶有實踐操作意味,深受學生喜愛,教師要給出具體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形成嶄新的學科能力。課堂訓練設計有眾多信息來源,教師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為學生設計實踐性訓練內容,這對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能力有重要幫助。如“城市空間結構”訓練設計:利用課余時間,展開一次社會調查活動,對你居住城市的人口密度、產業結構展開信息搜集,并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調查結果。如果學生不居住在城市,也可以利用多種信息渠道,搜集你熟悉的城市的相關數據信息,并展開理論研究。學生聽說要進行社會調查,都顯得緊張而興奮。很多學生對調查程序進行了統籌設計,教師深入學生群體,給學生提供更多專業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操作路線,并對數據信息搜集、整合、分析、歸結等問題給予具體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學生社會調查獲得圓滿成功。教師對學生的調查報告進行細致的梳理和分析,歸結其突出亮點,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展示。為使學生有更直觀的感知,教師將典型的調查報告以圖片的形式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其他學生觀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教師為學生布設社會調查實踐任務,這是學生比較喜歡的訓練形式。從學生的具體表現能夠發現,教師的訓練設計是適當的,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調查結果令人滿意。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不僅對地理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歷練,這樣的訓練具有更高的價值。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和發動,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不斷認知的過程中形成學科能力。地理學科有專業教學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行為時,需要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展開教學實踐,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旭.情境教學與地理核心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1).
[2]張國慶.高中地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
作者:莫苠 單位:江蘇省 啟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