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我國“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點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從過去單純派出學習到現在以需求為導向,主動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目前已與97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向46個國家派駐了科技外交官,參加了200多個國際組織。國際科技合作帶動了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在清潔能源、深海探測、疾病防治、軌道交通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科技外交在深化大國關系、增強我國和發展中國家關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劉延東國務委員去年指出,要深刻領會中央對科技創新工作的要求,充分認識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同時也是創新全球化趨勢的要求。“十二五”期間要充分利用全球資源,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產生一批重大成果,取得一批關鍵突破,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為我國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及建國100周年成為科技強國做貢獻。萬鋼部長去年在全國科技外事工作會上也指出,我國科技投入占全球6%,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就是要利用另外94%的科技資源、成果,大家要深刻認識當前國際科技合作的新趨勢,一是當前科技發展十分活躍,科技正深刻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模式等,二是以爭奪發展領導權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三是科技發展面臨日趨加大的壓力。“十二五”我國科技工作的重點是“創新、機制、合作”,國際科技合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知識需要流動,只有流動的知識才具有生命力,科學的靈魂在于開放,我們要抓住科技全球化及科技發展東移的契機,大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提升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關鍵,是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正式公開,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強調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科技進步已成為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從當前和未來發展看,中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發展已難以為繼;業用工成本迅速上漲,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逐漸減小。盡管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增長,去年已達11424億斤,但我國農業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還不高,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復式研究還較多,類似雜交水稻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見。中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依賴進口。因此,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種業創新,著力解決制高點的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根據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將科技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支撐。
三、國際合作是促進安徽省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成為我省近年來農業科技進步的新引擎
秉持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的理念,國際科技合作已經成為推動安徽省農業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安徽省農業國際科技合作特點和成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廣泛開拓國際合作渠道。安徽省農業科技部門、研究機構、企業已與世界上110多個國家、20多個農業國際組織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與合作。從西歐、北美到西非、南美,從澳洲、東南亞到中東、北歐,安徽省農業科技合作已經遍布世界各個地區。
二是積極建設國際合作平臺。安徽省通過與境外合作伙伴成立聯合研發中心,在境外建設研發基地,引進國外研發機構等模式,積極為國際科技合作搭建平臺。如省農科院與智利建立的聯合研發中心,德國KWS公司在合肥設立研發中心等。
三是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成果顯著。“十一五”以來,安徽省共立項農業國際合作項目100余項,總經費超過1.5億元。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和國家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如省農科院承擔的“水稻抗病抗倒新基因的引進與利用研究”,項目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引進水稻抗白葉枯病基因Xa27,通過雜交回交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其導入到我國水稻主栽品種親本“揚稻6號”和“皖恢125”中,創制了一批抗病抗倒伏新材料,豐富了我國水稻白葉枯病抗性資源。選育抗病抗倒伏新組合4個,創建抗病、抗倒伏、優質、高產等多基因聚合材料8份,其中兩個新株系Zl01和Pi335申請新品種權保護。引進高效水稻轉化體系和無標記轉化Cre_Lox系統,經過技術改進和優化,轉化周期縮短為原方法的1/2,轉化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年生產3萬個轉化子的能力。
四是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初見成效。目前,安徽省在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瓜菜新品種、彩色桑蠶、水產養殖等領域正在走出國門,積極推廣到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地區。我們的農業專家也活躍在津巴布韋、安哥拉、馬里、泰國、巴基斯坦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也為我國外交和農業產業的拓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依靠國際科技資源,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我省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的幾點建議
應始終堅持開放、合作這個大方向不動搖,以開拓的精神和創新的思維大力推進安徽省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是創新農業科技合作方式。從制約安徽省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出發,在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實現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創新思路,形成合作研究、互利雙贏、系統長效的合作機制,找準切入點,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和農業現代化管理模式,實現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和跨越發展。
二是加強人才的引進、交流與合作。積極實施海外高層次農業人才引進計劃,鼓勵海外專家和優秀團隊以合作研究或學術交流、工作任職等形式回國服務。鼓勵國內農業科技人員參與國際合作研究,支持更多的農業科技人員到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進修。
三是加大實施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通過科技援外、人才培訓等方式,為欠發達國家輸出技術、推廣良種、培養人才。鼓勵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努力做到保護有力、合作有效、發展有序,切實維護農業安全和農業產業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