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現代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處于基礎地位,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障。闡述了我國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對其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趨勢和應采取的措施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農業;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
1農業的基礎地位和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戰略物資,農業經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立國基礎。農業興則天下興,農業穩則天下穩。我國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業,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聚焦“三農”問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保障,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農業機械化水平已成為衡量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業現代化必須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
2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問題現狀與分析
2.1農業發展歷史回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改革開放,這是我國農業的恢復發展階段。這期間,農業生產和經營較為傳統和落后,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只解決了人們吃飯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過渡,農村開始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迎來了加快發展新階段。這時期,我國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連續增長,糧食生產總量逐年增長,成為世界農業生產大國,人們生活開始達到溫飽水平。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農業生產逐步提高了國際競爭參與,農產品貿易進出口規模擴大,中國農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提高,成了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人們生活水平逐步邁入小康。我們用世界7%的農業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糧食需求,解決了吃飯問題,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成就舉世矚目。
2.2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然而,我國農業的現狀是大而不強,是生產大國而不是生產強國。一方面,在多年快速發展過程中,為追求土地高產量,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水資源。這樣高強度集約化的耕種方式也導致了土壤退化、地下水枯竭、水體污染和病蟲害肆虐以及農業產量和品質下降等突出問題,農業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另一方面,隨著土地、生產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糧棉油糖肉等主要農產品價格逐步升高。我國農產品價格大多開始出現高于國外同類產品進口到岸稅后價,即所謂“價格倒掛”現象。使得出口增長緩慢,進口增長快速,主要進口農產品的對外依賴度不斷擴大。2004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開始出現逆差,并不斷擴大和趨于常態化。
2.3農業問題分析
我國農業之所以出現上述農產品價格上漲、出口放緩和進口加快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農業資源受限以及生產水平和加工水平落后,產品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趨于弱化造成的。一方面,中國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資源和可耕地面積少,而且土地中山區、丘陵和高原居多平原少;另一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機化裝備程度和效率高,土地集約化程度大,以大型農場為主,規模化糧食生產成本低。在中國,近些年雖然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以中小型農機裝備為主,效率也低。土地以家庭和小型土地承包戶為主,集約化程度低,農業從業者人均土地少,人均糧食產量少,這樣就造成了糧食成本高。第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人對高質量農產品需求快速擴大,而國內生產要素不足,對外依賴不斷提高。中國農產品生產的高成本和低質量,使農業生產和貿易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3我國現代農業未來發展趨勢及技術結構調整
3.1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現代農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地多人少,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實行規模化農業,著眼提高單位勞動生產率,以大面積耕地,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在盡量少勞動力上獲得高效益。二是地少人多,象日本、以色列、荷蘭、丹麥等,則實行集約化農業,著眼提高單位土地生產率,以密集、深化的勞動投入和資金技術投入在小面積耕地上獲得高效益。我國農業的優勢在于勞動力集約,而不是土地集約。而且,中國不同地域的農業呈現很大差異和多樣,所以我國農業現代化未來之路應主要是后者。即采取綜合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走集約化、產業化、機械化、適度規模化和多元化發展路子。必須盡可能精耕細作,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單位產量,以密集、深化的勞動投入和資金技術投入在小面積上獲得高收益。核心是科學種地,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今天,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階段邁進。我國農業發展正由傳統向現代轉變,以資源和消費環境為代價的模式難以為繼。農業生產體系也正向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升級,已進入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并重,更注重質量并提升效益的新階段。將來農產品進口將以資源密集型和優質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為主,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是發展趨勢。
3.2結構調整和新技術應用
為保障糧食生產優質高效,提高國際競爭力。農業生產必須要向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機械化和國際化發展。我國地少人多和區域多樣性的現狀,使得發展土地規模效益受限,集約、多元、高效農業將是正確選擇。在嚴格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應因地制宜多種多樣發展農村經濟,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合理有效利用當地優勢資源,提高農民收益。要不斷加強農業先進技術應用,節本降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產品質量和產出率。努力提高農業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發展循環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農藝和農機要結合。農業生產要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將機械適應性作為科研育種、栽培模式推廣、農田基本建設等的重要參考。
4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成績與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實現農業機械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我國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機械化研究與制造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解放初期,國家整體積貧積弱,農業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后,農業機械動力微乎其微,農業生產方式主要是以人力和蓄力為主的“小型+半人力”手工傳統狀態。1957年黨的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速農業機械化,我國從農具改良入手,大力推廣新式農具,創辦國營農機廠和拖拉機站。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我國農村耕地機耕率逐步提高,人力和蓄力逐步減少。1978年以后,伴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步伐和農機所有制的轉變,中國的農機裝備也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逐漸快速發展壯大起來,特別是2004年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國家決定對農機裝備購置給予一定政府補貼,以及《中華人民過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農機工業裝備出現勃勃生機,加速發展,農業機械化質量、水平、種類逐年提高,開創了中國農機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使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并逐步拓展延深其他農作物作業環節和種類機械化,也使我國實現了從農機生產弱國到世界大國質和量的歷史性跨越。2006年,我國農業機械產品進出口貿易由逆差轉順差,2012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農業機械制造和使用大國。如今我國農機制造體現完備,生產農機裝備產品已達4000多種,農業農機總動力已發展到超過10億kW,農業生產機械化占主導地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0%,除了滿足國內大部分市場需求外,在國際市場也有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在我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受農機產品需求多樣、機具作業環境復雜等因素的影響,也存在很多不足。總體來說,主要問題有:一是大而不強,企業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性能和制造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可靠性、適宜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表現在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主要依賴進口,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核心共性技術研究基礎薄弱,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產品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制造現象比較突出,造成農機裝備企業實體盈利能力低。2015年開始,農機行業出現“分水嶺”,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縮小、補貼額度下調和排放升級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機蓬勃發展的“黃金十年”結束,農機企業開始進入轉型升級過渡期,競爭加劇,不少出現經營困難、庫存加大、吸引投資不強、收入下降、步履艱難、發展受阻等問題;二是農業機械化有效供給不足、門類不全、缺門斷檔。現在世界農機裝備產品總共有7000多種,而我國生產只有4000種左右。而且不同地區、不同作業環節、不同農作物之間機械化水平差異大,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的環節甚至還沒有破題;三是農機農藝融合不夠,農產品在品種選育、栽培制度、種養方式、產后加工等方面與機械化生產的適應性有待加強。農業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落后,存在農機“下地難”、“作業難”和“存放難”等問題。以上述問題的存在已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機工業的健康發展,農機技術和產業結構急需調整和升級。
5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向與對策
農業裝備產品“強基、提質、增效、創新”和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是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中國制造2025》中,農機裝備已被列入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其發展已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2018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的指導意見》42號文指出,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重點農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實現協同發展,產品質量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該文件為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著力點。
5.1發展“兩高兩全”農業機械
農機裝備的“兩高兩全”既高質高效和全面全程。在提高農機裝備高質高效方面:發展大型復式、聯合高效、集成配套、多功能、自動智能、在線檢測、動態感知、過程控制、精準執行、目標對象識別、綠色安全、節能環保等是主要技術趨勢和要求,要堅持農機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和數字技術應用。在推進農作物全面全程機械化方面:主要農作物小麥、水稻、玉米聚焦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及秸稈處理等環節,探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大宗經濟作物大豆、油菜、馬鈴薯、棉花、花生、甘蔗等著力提高綜合機械化率;其他農產品,從糧食生產機械化向經濟作物機械化拓展,從種植業機械化向畜牧水產、林果業、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農產品初加工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環保等機械化延伸,從平原地區機械化向丘陵山區高原地區機械化進軍。創新解決弱項、短板和“無機可用”問題,使農機裝備向全行業、全領域和全過程發展。
5.2農機裝備強基工程
我國農業機械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趕超世界強國,就必須突破基礎核心零部件,如大馬力拖拉機發動機、無級傳動動力換擋變速箱、電控系統、液壓驅動、傳感器等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就需要加強前沿關鍵和原創共性技術理論研究探索,攻克基礎材料、基礎工藝、電子信息等技術“瓶頸”和”卡脖子”難題。
5.3農業機械創新發展方式
農機生產企業要著力構建現代生產體系,堅持創新驅動,樹立世界眼光和國際標準,實現集團化、專業化、系列化生產。鼓勵大型農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向系列化成套裝備集成轉變,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要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堅持客戶導向,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
參考文獻
[1]朱邦輝.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農業工程,2015,(5):27-28.
[2]韓晨雪,陳鈺穎,劉合光.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征與發展趨勢.農業展望,2018,(6):83-89.
[3]白雪.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39.
[4]李金良,倪國慶等,我國農業裝備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及路徑.農業機械,2019,(8):81-84.
[5]彭明唱.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路徑探析.農業展望,2019,(8):19-24.
作者:丁保江 劉芳香 王耀申 賈天具 王慶保 董曉偉 宮增民 單位:聊城市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