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機械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是對“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同時對農業機械化助推鄉村振興提出了明確要求。文章就農業機械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鄉村振興;融合
1認清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機械化的內在聯系
1.1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隨著農業生產、農業科技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各領域(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成為農業農村抵抗自然災害、保證農產品供給提供了有力的裝備支撐。農業機械化在對鄉村振興戰略各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助推作用。因此,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同時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量。
1.2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更廣泛的空間
為了農業生產健康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需要“穩生產、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 因此,農業的生產方式也需要機械化生產方式轉變,需要推進農業生產各領域實現“機器換人”,意味著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發生更大變化。比如,從大農業方面看,正在從種植業機械化快速向養殖業、林果業、加工業拓展;從種植業方面看,正在從糧食作物機械化向棉花、油料、果品、蔬菜、糖料等經濟作物機械化擴展;從種植業各環節看,正在從耕種收環節向土壤保護、秸稈處理、植物保護、產品干燥等全過程延伸;從經營方面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更加注重高效率的農機作業組織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延伸農業機械化的價值鏈,農業機械配備需要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
1.3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機裝備提出了更高要求
現代科技技術的進步和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和全球定位技術等發展,“互聯網+農機”的出現,正在引發農業機械的革命性突破,必將極大地促進農機產品性能的提高,因此,農業機械勢必要從機械化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我國農業農機部門,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歐盟等)的農業現代化先進經驗,同時吸取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如美國的精準農業技術,日本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技術,以色列的水肥一體化控制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帶動了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適合我國農業特點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技術。如播種機排種器排種量和機組行走速度智能化控制,可以保證設定的播種精度,既保證高產又不浪費種子和土地;谷物干燥機介質溫度的自動化調節,當溫度較高的時候會自動斷開電源,保證干燥后稻谷品質是優良的;拖拉機的輔助自動駕駛操作系統,實現自動對行自動控制方向,同時還能夠根據不同的作業條件、作業種類、土壤以及作物等進行有效地調整機器速度或作業幅寬,在減輕駕駛勞動強度的同時還能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此外,溫室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遠程控制技術,已經在我國比較普遍的推廣應用等。
2正視農業機械化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不適應問題
2.1農業機械化發展區域不平衡問題
我國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盆地、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錯綜復雜,各地區水資源、氣候、海拔、光照、作物分布、種植制度等也不盡相同,部分地區差距更大,這就使得農業機械技術發展和應用推廣逐漸形成參差不齊的現象。此外,由于各地區生產條件和經濟條件的不同,農民文化素質、經濟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各地區農業機械發展水平的不平衡。
2.2農業機械裝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當前農業機械裝備供求矛盾主要在于供給側的能力、質量和效率不能適應需求變化。主要表現為:第一,三大主糧生產地區的農機化水平較高,其他作物如經濟作物機械化以及畜牧業、林果業、農產品加工等方面機械化水平較低;第二,現大多數農機具還存在功能單一、技術傳統等問題,而高品質、大功率、復式配套機具較少。
2.3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農業機械專業發展起步較晚,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各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很少進入農機行業,導致在農業機械行業缺少專業的技術創新型人才,加之研發和試驗手段落后,重設計制造,輕試驗檢測,質量標準體系不配套以及售后服務行為不規范等,嚴重影響我國農業機械的技術發展。
2.4農機農藝融合不夠到位問題
農機農藝結合不夠, 在農業生產中,作物品種、種植規范、栽培制度、與機械裝備適應性差, 集成配套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和作業技術規程很少。
3加快農業機械化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
3.1提升農機從業人員素質,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
鄉村振興首先要穩定農業生產,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田”的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實現農業機械化,走農業機械化的道路,用工業化思維優化農業生產要素。要改變傳統的“農民”概念,農民不是身份,而是職業,要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體面職業。目前,由于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廣大農機操作手已經是農業生產的實際操作者,需要通過培訓學習等形式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成為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破解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
3.2創新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實現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僅要增加機械裝備總量,更要提高農機作業效率,增加農業生產經營效益。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效能,解決“怎樣種好地”的問題。首先是對耕地進行宜機化改造,包括土地的平整、地塊的整理、以及機耕道路建設和水利條件的配套建設。資料表明,對耕地的宜機化整治,不僅能有效地推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因為土地整治消除了田埂、廂溝及耕作死角,能增加耕地面積3%~5%,有的高達到10%,同時還能利用閑置地,提高土地產出率。其次是耕地的規模化經營,在促進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同時,還能使農產品的產量、質量、科技含量得到提高,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使部分農民逐漸成長為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市場把握能力的“農商階層”。目前土地流轉已逐步成為常態,比如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代耕服務(作業)公司等,都是基于土地規模化涌現出的農業生產經營新型主體。
3.3加快農業機械技術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大顯身手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根本改變農村生產和生活格局。新的農業生產格局必然對農業機械化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民必然走向專業化的道路,形成專業化的服務體系,比如工廠化育秧中心、農機耕作服務公司、植保技術服務中心、糧食烘干貯存中心、農資配送中心等等。這些專業化、網絡化的體系,構成一個現代化的產業化的生產服務系統。其中,只有不斷提高農機創新力,實施“互聯網+農機”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設施和裝備進行數字化改造,提高農業的精準化適時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資源利用率。
作者:劉虎 單位:安慶市宜秀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