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運城市智慧農業建設運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立足國家數字農業發展規劃、本地農業信息化發展需求,結合本地農業信息化發展建設進展,提出益農信息社和農業信息化平臺融合運營的目標、原則、思路和舉措,以加快運城市智慧農業建設進程。
關鍵詞:智慧農業;系統融合;資源共享;山西運城
1建設背景
1.1國家提出“互聯網+農業”戰略規劃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同時,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為核心的新技術迅速普及,正在與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創業創新進行深度融合,正在逐步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標志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1]。
1.2信息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助推器
運城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稟賦,糧、果、菜、畜、加工等農業產出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承擔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農產品出口平臺等建設重任,正在積極推進“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的建設。但同時,運城市農業主導產業大而不強,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融合不深,比較效益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不足,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能力不足,農業發展步入一個瓶頸期[2]。必須抓住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全產業、全鏈條的覆蓋應用,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信息化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全市農業信息化發展取得一些階段性進展。一是智慧農業平臺建設。2017年,運城市按照“政府投資、企業運營、第三方監管”的建設方式,啟動了“運城市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根據建設內容和資金情況分2期建設。目前,一期工程的“一個平臺、兩個中心、五個核心應用系統”已建設完成,二期已經開工建設。2018年11月一期工程代表山西省參加了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博覽會,獲創新獎和優秀設計獎。二是益農信息社建設?;谶\城市農業資源優勢,2018年運城市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首批3個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體推進市之一,全面啟動并完成了2611個“益農信息社”的建設,覆蓋了全市80%的行政村。
2建設目標和建設原則
建設目標:5年內,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推廣,推動智慧農業平臺系統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緊密融合,探索建立可持續的智慧農業市場化運營機制,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和運營一體實施,互聯網與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生活實現全面深度融合,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原則: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統籌推進、共建共享。
3建設內容
3.1平臺系統融合
構建一體化的農業數字資源體系,加快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推動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共享數據的制度機制。
3.1.1兩大平臺系統融合。推動“運城市智慧農業平臺”和“益農信息社”兩大平臺系統在網頁入口、板塊劃分、后臺服務的互相融合,做好統籌劃分和聯動推進,但同時要確保兩大平臺的特色和相對獨立性。
3.1.2各類數據資源融通。要以全市智慧農業大數據為依托,縱向加緊與部、省、兄弟省市農業部門以及縣局、鄉(鎮)、村,在自然狀況、宏觀經濟、種植生產、畜牧生產、漁業生產、農業生產等農業農村信息上的互聯互通,暢通數據信息獲取渠道;橫向整合各部門、各單位、各企業的各類資源,編制數據資源目錄,加快農業農村重點領域條數據、塊數據資源建設,為數據采集、分析、應用循環體系建立奠定基礎[3]。
3.1.3第三方企業功能整合。一是加強與電信運營商、電子商務企業、金融機構、信息服務企業、煤氣水電企業、教育機構、醫療機構等服務商的對接融合;二是加強與淘寶、京東、云農場、中國惠農網、一畝田等農業電商平臺的整合應用;三是加強與農機、農資、家電、日用品等廠商的對接應用。
3.2運營模式創新
依托兩大平臺系統,建立完善“政府+運營商+多個服務商”的運營機制,加強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及創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信息化在金融、電商、教育、公益服務、便民服務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推廣。3.2.1“互聯網+種養”模式。把大數據、空間信息、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業中去,加快信息技術與種養殖、加工、儲運等過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建立涵蓋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包裝、倉儲、流通全過程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智慧農業特色產業示范應用基地,提高智慧種養水平;并逐步探索建立將農業傳感器、智能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的相關機制[4]。
3.2.2“互聯網+營銷”模式。依托兩大工程,主要在企業培育、建設試點、創新模式、人才培育上發力,加快發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建立農產品、農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下行雙向流通格局,有效解決農產品難賣、賣價低的問題。
3.2.3“互聯網+物流”模式。結合運城市建設“現代化立體式交通樞紐和重要物流集聚區”的戰略目標,運用現代信息和傳感等技術,實現信息共享、智能調度、貨物跟蹤、安防安保、遠程支持等功能,建立健全面向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和消費者的社會化共同配送體系,有效解決傳統物流中的環節多、損耗大、成本高、信息不暢等問題。
3.2.4“互聯網+產業”模式。將農業信息化功能從生產供給拓展至生態建設、生活休閑服務、農業加工多元化領域,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借助網絡營銷的力量,利用新媒體、新渠道、新模式,打造有故事、有情懷的農業產業品牌和有效的運行體系。
3.2.5“互聯網+政務”模式。加強政務信息化建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化農業農村大數據創新應用,全面提高科學決策、市場監管、政務服務水平。
3.2.6“互聯網+金融”模式。建立政府牽頭的農村金融發展模式,與農商行、農發行及京東、螞蟻金服、翼龍貸等網絡金融企業單位開展業務談判,簽訂框架協議,發展普惠金融,用好用足金融政策、產品和服務。此外,充分發展農產品眾籌、農場眾籌、農業技術眾籌等農業眾籌,創新普惠金融模式,有效解決資金不足、融資難的問題。
3.2.7“互聯網+數據研發應用”模式。進一步探索提升綜合建模分析、數據挖掘應用等能力,推動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應用,積極開發平臺和農民愛用、常用、易用、好用的APP,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
4參考文獻
[1]劉云霞.商水縣智慧農業建設目標與發展展望[J].現代農業科技,2017(8):271.
[2]張繼梅.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路徑及保障[J].改革與戰略,2017,33(7):104-107.
[3]張育斌,張倩,王志琴,等.寧波市智慧農業發展戰略與政策選擇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5):625-628.
[4]丁靜,柏玲,朱靜.安徽省智慧農業發展戰略與發展機制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2):14-20.
作者:張瑞芳 段軍 單位:山西省運城市農業農村局